手陽明大腸經:皮膚和肺的保護神

素樸學堂 發佈 2020-02-27T17:57:16+00:00

【原文】《靈樞·經脈》: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①,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②之間,上入兩筋之中③,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④,出髃骨⑤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⑥,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肺臟上有什麼疾患,都可以通過大腸經來調理。它主治皮膚病,也管便利、腹瀉等腸道疾病。

大腸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最旺,用刮痧和刺絡的方法,最善祛除體內熱毒。若平日常常敲打,可清潔血液通道,預防青春痘。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末端,循行於上肢外側的前緣,上走肩端,進入缺盆,絡肺屬大腸;從缺盆上走頸部,經頸部入下齒,過人中溝,止於對側鼻旁。


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圖如下。



下面是《黃帝內經》的《靈樞·經脈》中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原文。閱讀中醫經典的意義不必贅述,最根本的目的則是帶領大家打好入門中醫的基礎。


【原文】


《靈樞·經脈》: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注釋:


①起於大指次指之端:手陽明與手太陰合。手太陰從中焦至手大指次指之端,陰極即變為陽,如此陰極陽起,陽極陰起,起行手頭至足,如環無端也。


②合谷兩骨:指第1、第2掌骨。


③上入兩筋之中:陽溪穴。我們平時豎起拇指稱讚人的時候,腕關節出會有兩條筋凸起來。這就是「兩筋之中」。


④上肩:至肩端之肩髃穴。


⑤髃骨:髃,[yú],人體鎖骨外側端與肩胛骨肩峰形成的關節。


⑥柱骨之會上:「柱骨」指頸椎;柱骨之「會上」指大椎。


大腸經,屬於手陽明脈,起點在大指和次指(也就是食指)的末端。有些經絡,起點只有一個,而這條陽明經,起點卻有兩個,大指和次指。


另外,原文中提到了「從缺盆上頸」。我們現在說頸,就是指脖子了。但是古人是很明確的,脖子分為頸和項,頸就是頸,項就是項。頸是指我們脖子的前面,項就是指脖子後面。唐朝的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個項,就是指脖子後面,我們脖子往後仰,這就是曲項,這才能向天歌。


「手陽明大腸經」

在手陽明大腸經這一條路線上,一共二十個穴位。在這裡,我們重點挑選幾個常用到的穴位來講。


1、商陽穴


商陽穴位於食指末節橈側距爪甲角後1分許,是大腸經的起點,為井穴。

我們在講少商穴是提到,「商」是五音之一,屬金,這裡指肺。大腸經與肺經相表里,大腸經屬陽,所以就把肺經起始的第一個穴位井穴命名為商陽穴。


這個穴位的臨床應用,最常用的就是刺絡,也就是用於發熱的退熱和咽喉疼痛,常配合肺經的少商穴使用。


商陽穴還有一個俗名——人體自有的「開塞露」。商陽穴需要指甲掐才有效果。它是治療便秘的一個要穴,但是它不治療氣虛引起的便秘,即覺得肚子脹卻拉不出來。


商陽穴治療的便秘,是那種感覺大便已經到肛門,卻拉不出來的那種,一掐這個穴就出來了,有點想開塞露的感覺。


2、合谷穴


合谷穴在第1/2掌骨之前,約當第2掌骨橈側之中點取穴。

取名合谷穴,因為它在兩骨頭之間,就如在兩山之間,所以叫谷;合谷穴取穴,也可以以一手的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指、食指指尖的指蹼緣上,兩手這樣相合,當拇指尖盡處就是這個穴位,顧取名合谷穴。


合谷是大腸經的原穴。之前我們講了五輸穴,井縈輸經合。那麼,其實這五輸穴裡面,還有一個原穴。陰經以輸穴為原穴,陽經則獨立設一個原穴。什麼叫原穴?在《難經·六十六難》里說,原,是指我們生命的原氣、原動力。這個原氣留注於十二經絡的地方,就是原穴;而五臟六腑的疾病,皆可以取相應的原穴治療。所以,原穴是經絡之氣最活躍的地方,可以治療相應經絡及所屬臟腑的疾病。因此,合谷穴,首先就可以治療大腸的疾病,常見的就如小兒消化不良,掐合谷治療食積不化。


《四總穴歌》中還有一句是說「面口合谷收」,面部及口相關的疾病,皆可以取合谷。合谷穴治療牙痛是很管用的,而且是交叉治。如果您右側牙痛,就揉左側的合谷穴;左側牙痛,就揉右側的合谷穴。揉的時候,再配合一個壓痛點——牙痛的時候,去捏貼近面頰的耳垂部分,會有一個地方很敏感,就是牙痛點。如果把合谷穴和牙痛點同時捏,馬上會止痛,但是這個動作需要兩個人操作,別人幫你按合谷穴,你自己按耳垂。


另外,有些敏感的人艾灸時,會自覺熱感上傳到面部。你下次艾灸的時候,可以體驗一下,看能不能找到這種感覺。


3、曲池穴


接著我們先講曲池,我們不按經絡留注順序講,是因為先定位曲池,待會我們講手三里才好講定位。


曲池是大腸經的合穴,五行屬土,定位方法是曲肘90°取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凹陷處。

曲,是因為該穴位位於關節之上,曲肘而得;池,是因為其治療效果而名。該穴位最突出的效用,就是清熱瀉火,用於退熱。


該穴位屬五行屬土,池中有水,水和土在一起,怎樣?黏糊的一團。所以,用這個穴位,可以清大腸的濕熱。對於那些大便黏膩,拉大便拉不乾淨的,大便粘便池的,尤其口氣味道重的,我們可以按揉該穴位進行治療。這時候就不宜使用艾灸技術,避免加重濕熱。


曲池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治療皮膚病,是皮膚科常用穴位。因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而肺又主皮毛,所以該穴位可以治療皮膚問題。而且我們常說,幾天不大便,臉上就會長痘痘。所以,對於某些經常長痘痘的人,那麼我們可以選用曲池,通大便以解毒,又可以清熱瀉火。


4、手三里


我們常說足三里,其實,手上也有三里穴,也在陽明經上。所以,我們首先有個印象就是,這個穴位像足三里一樣,善於治療胃腸道的疾病。


手三里定位在曲池下2寸。


手三里主要治腫痛,對頭面腫、上身腫療效最佳。不論是眼睛、鼻子,還是口腔,只要是頭面腫,都是手三里的治療範圍。


腸胃功能不好,揉手三里穴同樣管用。尤其是胃寒的人,揉手三里穴的效果比足三里更好。因為大腸經是多氣多血之經,是可以補充氣血給腸胃的,而胃寒就是胃中缺血,新鮮血液流不過去。血總是熱的,如果讓血液充沛流過去了,就不會胃寒胃疼了。


5、肩髃穴


我們把手外展平舉,與我們肩膀成一直線時,在我們的肩峰前面有一個凹陷處,就是肩髃。

很多人年輕的時候,老愛光著膀子睡覺,歲數一大,就得肩周炎了。什麼原因呢?就是寒氣順著肩髃穴進到肩膀里去了,在那一點點堆積下來。所以,平常一定要多揉搓或者點揉肩髃穴,以增強它的防風寒的功能。對於肩周炎,也可以艾灸肩髃穴治療。對於局部瘀絡明顯的,皮膚表面有很浮淺的、顏色比較深的小靜脈,我們可以刺絡拔罐。


肩髃穴還可以改善頭部缺血,也是預防卒中的一個要穴。


6、迎香穴


迎香穴是手陽明大腸經循行的最後一個穴位。定位方法:在我們鼻孔下緣,外側的鼻唇溝上取穴。

這個穴位在鼻子旁邊,然後人是喜歡聞香味而討厭臭味,所以叫迎香。這是從字面山的粗淺理解。


如果按照中醫是思維理解,香氣,是比較輕的,相當於清氣。《內經》說清氣是往上走的,屬於天;濁氣是往下走的,屬於地。比如我們打屁,這屁就是人體的濁氣,是往下走的;一旦濁氣往上走,那就不對了,就會導致我們口臭等不好的情況。因此,我們需要的是氧氣,鼻子呼吸的是大自然的氧氣,天的清氣,所以這穴位叫迎香,迎的其實是清氣。


所以,迎香這個穴位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通鼻竅。我們感冒鼻塞、鼻炎鼻塞,都可以按揉這個穴位進行治療。


「大腸經的經穴歌和主治表」

每條經脈的穴位很多,我們不可能逐一介紹。對於經絡特別感興趣的朋友,其他沒有涉及到穴位可以自學。為了方便大家系統記憶大腸經的20個經穴和相應的主治,我們把手陽明大腸經經穴歌和腧穴主治提要表列一下,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學習。


手陽明大腸經經穴歌(共20穴)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

陽溪偏歷復溫溜,下廉上廉三里長,

曲池肘髎[liáo]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當,

天鼎扶突禾髃接,鼻旁五分號迎香。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主治提要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