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盲:腮腺MRI該如何掃描

放射沙龍 發佈 2021-10-18T06:58:29+00:00

其不但能清晰的顯示腮腺病變及其周圍組織的細節,而且能夠更好的評估病變範圍、局部浸潤情況。唾液腺:小唾液腺和大唾液腺。

MRI優異的組織對比度和解析度對腮腺腫瘤良惡性的鑑別、手術方案的制定及預後評估等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其不但能清晰的顯示腮腺病變及其周圍組織的細節,而且能夠更好的評估病變範圍、局部浸潤情況。為了更好的評估腮腺疾病的準確性及生物學特徵,MRI技術在腮腺的掃描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本文主要介紹腮腺MRI的常規掃描及成像要點。


唾液腺:小唾液腺(唇腺、頰腺、齶腺等)和大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

腮腺為人體最大的唾液腺,位於面側部皮下,耳廓前下方,底向外側,尖向內側突向咽旁,呈不規則楔形;左右各一,呈基本對稱分布。


檢查前準備:

1.檢查前應去除受檢者身上的金屬異物;無MRI禁忌症。

2.查看申請單,詢問病史,明確檢查目的。

線圈:頭/頭頸聯合線圈或專用線圈。

使用貼合性更好的專用小線圈可以獲得更高解析度和信噪比的圖像。

體位:

1.仰臥位,頭先進,遵循「三中心」原則。

2.頭部適當墊高,下頜收斂,使用軟墊固定頭部;囑咐被檢者整個檢查過程中口部勿動。

3.膝部使用屈膝軟墊,增加舒適性。

定位中心:外耳廓下緣連線。

常規掃描方位:橫軸位、冠狀位為主,矢狀位為輔。

常規掃描序列:

  • 橫軸位T1WI序列

  • 橫軸位T2WI壓脂序列

  • 橫軸位DWI序列

  • 冠狀位T2WI壓脂序列

  • 矢狀位T2WI壓脂序列

  • 矢狀位水成像序列

  • 增強序列


橫軸位:AX T1 FSE 橫軸面T1加權序列

在冠狀和矢狀面上定位。在橫軸上調整FOV的中心位置;在矢狀位上使定位線平行於硬齶水平;在冠狀位上調整角度使雙側對稱掃描,掃描範圍上至顴弓下至下頜角,包括整個腮腺,根據病變調整掃描範圍,需包括整個病變。

添加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偽影。

使用FOV較小時,使用過採樣技術,防止卷折偽影。

相位編碼為左右方向,如血管搏動偽影較重,可以嘗試改變編碼方向。

FOV:18-24cm;層厚/間距:4/1mm;


腮腺作為脂性腺體組織,其MRI信號高於肌肉,在T1WI和T2WI上均表現為高信號。


橫軸位:AX FS T2WI 橫軸面T2加權脂肪抑制序列

複製 AX T1 FSE定位線。

添加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偽影。

使用FOV較小時,使用過採樣技術,防止卷折偽影。

相位編碼為左右方向,如血管搏動偽影較重,可以嘗試改變編碼方向。

如使用FS壓脂,需添加局部勻場。

對於T2WI壓脂序列可以使用STIR、ideal/DIXON/Water-fat FSE、T2WI FS等,根據實際的需要合理選擇相應的序列(首選:ideal/DIXON/Water-fat FSE;其次:STIR)。

如有金屬異物或壓脂不均時,建議使用STIR序列掃描。


FOV:18-24cm;層厚/間距:4/1mm;

使用ideal/DIXON/Water-fat FSE序列可以同時獲得壓脂和不壓脂的兩組圖像。


橫軸位:AX DWI 橫軸面擴散加權序列

複製 AX T1 FSE定位線。

B值800-1000。較小的 b 值, 容易受局部組織微循環血流灌注的影響,不能真實有效的反映水分子的擴散運動,所測得的 ADC 值穩定性差。較高的b值 ,雖然可以降低血液灌注和T2穿透效應的影響,但圖像容易變形、扭曲, SNR 下降等。

相位編碼方向為前後。

如使用EPI-DWI,需結合改善DWI圖像質量的成像技術改善DWI圖像的信號失真與變形。


冠狀面:COR STIR 冠狀面T2加權脂肪抑制序列

在冠狀位上調整FOV的中心位置;在橫軸位和矢狀位上定位,在矢狀面上使定位線垂直於硬齶,在橫軸面上調整定位線垂直於頜面部正中矢狀線,雙側對稱掃描,前後範圍包括腮腺前後緣,並需包括頸前軟組織了解淋巴結轉移情況。根據病變調整掃描範圍,需包括整個病變。

添加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偽影。

使用過採樣技術,防止卷折偽影。

相位編碼為上下方向。

為了更準確的評估淋巴結情況,應適當的增加掃描範圍。

對於T2WI壓脂序列可以使用STIR、ideal/DIXON/Water-fat FSE、T2WI FS等,根據實際的需要合理選擇相應的序列(首選:ideal/DIXON/Water-fat FSE;其次:STIR)。


FOV:20-24cm;層厚/間距:4/1mm;

冠狀面應適當的加大FOV和掃描範圍評估淋巴結轉移情況

使用ideal/DIXON/Water-fat FSE序列可以同時獲得壓脂和不壓脂的兩組圖像。


雙側斜矢狀面:SAG T2 FS FSE 斜矢狀面T2脂肪抑制序列

在矢狀位上調整FOV的中心位置;在冠狀位上和橫軸位上調整角度和掃描範圍,包括整個腮腺,根據病變範圍調整掃描範圍,需包括整個病變。兩側可以一次掃描也可分開掃描。

適當減小FOV(14-18cm),提高圖像高解析度,更好的顯示腮腺導管及面神經。

使用FOV較小時,使用過採樣技術,防止卷折偽影。

使用FS技術,需添加局部勻場。

相位編碼為前後方向。


雙側斜矢狀面:SAG Water 斜矢狀面脂肪抑制腮腺管水成像序列

定位線與腮腺管走形一致,如常規的橫軸位不能進行準確定位,可以先掃描一個解析度不高的橫軸位水成像序列用於定位。

2D掃描定位圖△。每側掃描1層即可,雙側同時掃描,定位線不能交叉。

FOV:15-20cm;使用超長回波鏈(大於32)、長TE(大於600ms),長TR(大於8000ms),層厚20-30mm。


磁共振涎腺導管成像 ( magnetic resonance sialography, MRS) 方式相比有創的腮腺導管造影更簡單易行,更能讓受檢者接受。腮腺導管成像主要通過重T2加權結合脂肪抑制技術突出顯示腮腺導管內靜態水信號的方法實現,成像方式有2D和3D,最常用的序列:

1.STIR (2D)

2.FRFSE/TSE-Restore/TSE-Drive (3D)

3.CUBE/SPACE/VISTA (3D)

3D 重T2WI圖△,腮腺管長3.5-5.0cm,管徑0.9-4.0mm不等,由腮腺前緣發出,開口於平對上頜第二磨牙牙冠頰黏膜,開口處形成腮腺管乳頭。

為了提高成像效果常採用酸刺激(口含維生素C)後再進行MRS的掃描。如需評估腮腺導管的分泌功能,需進行酸刺激前後的兩次掃描。


推薦使用3D的模式成像,可進行任意方位的成像和多平面重建,更有利於觀察腮腺腫瘤的形態、位置、與腮腺導管、面神經和周圍組織的關係


增強掃描

平掃為臨床診療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需進一步增強明確診斷。對比劑:0.2ml/kg或0.1mmol/kg

常規增強:

AX FS T1WI;

SAG FS T1WI;

COR FS T1WI

FOV較大時,如使用TSE FS序列進行增強掃描,會產生壓脂不均勻的情況,圖△。

如有ideal/DIXON/Water-fat FSE序列,更推薦使用該序列做增強掃描,可獲得更好的脂肪抑制效果。如沒有該序列可使用擾相(SPGR/FLASH/FFE)序列掃描,圖▽。

使用擾相序列雖然壓脂較均勻,但其圖像對比不及TSE 序列。


動態增強掃描

採用3D容積GER序列掃描,每期20S左右,持續時間≥3min。掃描完成後,選擇感興趣區域做TIC曲線,分析其峰值時間,時間-信號特徵。

涎腺腫瘤的TIC曲線表現為四個基本類型:A:良性(峰值>120s);B:惡性(峰值≤120s,Washout ratio30%);C:良性(峰值>120s,Washout ratio30%;D:良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上述類型,在B、C型中良惡性腫瘤間會有部分重疊,需要聯合平掃和ADC值才能進行定性診斷。


注意事項:

1.腮腺良惡性的腫瘤的ADC值和TIC曲線特徵均會出現部分重疊,在鑑別診斷時應綜合MRI信號特徵明確其良惡性程度。腮腺常見腫瘤的ADC值順序:惡性淋巴瘤< Warthin’s腫瘤<腮腺惡性腫瘤<多形性腺瘤。

2.如沒有改善圖像變形的專用DWI序列,更推薦使用TSE-DWI序列來改善DWI圖像的信號失真與變形。

3.ideal/DIXON/Water-fat FSE較FS序列對磁場均勻性不敏感,可獲得更好的脂肪抑制效果;STIR序列雖然壓脂穩定高,但其SNR較低、掃描時間長,且不能用於增強掃描。

4.常規MRI掃描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隨著臨床診療的需求,更多的功能成像和影像組學等被應用於腮腺的診療上,其為腮腺病變的診斷、治療方案的制定以及預後評估提供了更豐富、可靠的影像學依據。


對於各個部位的掃描策略會不定期的更新,加入一些新的東西進去,所以關於相關部位的掃描請參考最新推送的文章!

參考文獻:

魏依依.磁共振成像新技術在腮腺腫瘤中的應用進展[J].醫學影像學雜誌,2021,31(2):336-339.

紀權書,丁長偉.乾燥綜合徵腮腺MRI的研究進展[J].磁共振成像,2020,11(4):311-314.

張英魁,黎麗,李金鋒. 磁共振成像系統的原理及其應用[M].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21.

潘桂海,陳韻,周飛,陳武標,吳永峻,張雷,邸小青.擴散加權成像及動態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在腮腺混合瘤與腺淋巴瘤鑑別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誌,2020,36(7):1035-1038.

陶學金,馮定義,湯國雄,陳衛民,朱聲榮.腮腺導管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雜誌,2004,39(6):467-470.

胡濤,方學文,劉瓊,鄒玉堅,姚兆友,高雲,張坤林.DWI和動態對比增強MRI多參數鑑別腮腺Warthin瘤與多形性腺瘤[J].磁共振成像,2021,12(7):55-59.

楊正漢, 馮逢, 王霄英. 磁共振成像技術指南[M].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7.

付月,華思屹,劉夢琦,陳志曄.正常成人腮腺導管結構磁共振涎管造影成像初步評估[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9,41(6):818-820.

END



來源:磁共振之家

【版權聲明】本平台屬公益學習平台,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