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維生素B族—你應該了解的

中西醫結合護理 發佈 2021-10-18T07:32:23+00:00

如果三大宏量營養素是「皇帝」,那麼維生素B族就是群臣,幫助皇帝來管理這個國家。維生素B是一個大家族,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保證營養素在體內的正常代謝,維持我們身體的健康。今天我們逐一介紹一下這個大家族的成員們!維生素B1大家好,我是維生素B1,也叫硫胺素。

如果三大宏量營養素是「皇帝」,那麼維生素B族就是群臣,幫助皇帝來管理這個國家。維生素B是一個大家族,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保證營養素在體內的正常代謝,維持我們身體的健康。今天我們逐一介紹一下這個大家族的成員們!

維生素B1

大家好,我是維生素B1,也叫硫胺素。我的功能是參與糖的代謝和神經機能的正常化,比如促進腸胃蠕動,助消化。我主要存在於粗糧、堅果和瘦肉中,嗑瓜子也是一種補充維生素B1的方式哦!生活中只吃精米白面,不愛吃堅果、肉類的朋友容易出現維生素B1的缺乏;孕婦、乳母、高溫工作、精神高度緊張等能量需求高,大量出汗的人需要增加維生素B1的攝入;高代謝疾病(高熱、甲亢等)、長期慢性腹瀉、酗酒以及肝、腎疾病的患者也容易出現維生素B1的缺乏。

缺乏維生素B1的早期症狀可能是: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易疲勞、頭痛、失眠。

生活小常識


維生素B族都是水溶性維生素,不用擔心攝入過多會中毒的安全問題。維生素B1溶於水,且在鹼性條件下會被破壞,所以,過度的淘米、煮粥加鹼、用鹼發麵蒸饅頭都會使維生素B1悄悄地丟失了!相比之下,酵母中的維生素B1含量很高,酵母發麵蒸出來的饅頭更有營養。此外,老話兒說的好「原湯化原食」也不是沒有科學道理,維生素B1可以溶在煮餃子和煮麵條的湯里,飯前喝點兒湯,即增強了飽腹感,不會吃的太飽,又回收了溶於湯中的水溶性維生素,一舉兩得!


維生素B2

Hello~,我是維生素B2,也叫核黃素,我主要參與生物氧化和能量代謝,以及幫助其他B維生素代謝。我存在於動物的心臟、肝臟、各種菌類、奶類、蛋類中,以動物性食物居多。嬰幼兒、孕婦、乳母對我的需求量更大,與維生素B1相反,寒冷條件下的人(寒冷、高原環境或井下作業)更需要我!因為我與蛋白質和能量代謝密切相關,這些人群需要更多的蛋白質和脂肪來補充營養,所以,就需要更多的我來支援啦!

缺乏維生素B2又會有什麼症狀呢?

眼睛會充血、畏光、視物模糊以及流淚;口角會濕白、潰瘍、舌頭疼、地圖舌;皮膚容易出現脂溢性皮炎;除此之外,還會干擾其他B族維生素的代謝和鐵的代謝,出現貧血等症狀。

生活小常識



玻璃瓶的牛奶最好在一天內喝完或者避光保存,因為維生素B2怕光。


我們不提倡吃油炸食品,不僅僅是因為脂肪含量高,大量的維生素B2也會在高溫下被破壞。如果真要吃炸肉類,裹一層麵糊,可以減少維生素B2的損失。


維生素B3

我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叫做:煙酸。我是維生素中最穩定的一個,各種烹飪加工,都很難將我破壞。我也參與物質和能量的代謝,還具有降低血膽固醇和促進葡萄糖轉化為脂肪的作用。如果不是長期以玉米作為主食或者服用異煙肼(抗結核藥),一般不會出現我的缺乏。

葉酸

我是維生素B9,孕媽們一定對我再熟悉不過了!為了生出健康的寶寶,準備懷孕前的三個月就要開始補充。我不僅僅可以預防胎兒的神經管畸形、還可以防止巨幼紅細胞貧血、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結腸癌等癌症的發生。但是,食入過多的葉酸也會導致鋅的吸收障礙,胎兒發育遲緩、早產和體重過低。

膳食指南建議:孕期葉酸應該達到600μgDFE/d,除常吃含有葉酸豐富的食物外(每天保證攝入400g各種蔬菜,且其中1/2以上為新鮮深色蔬菜),還應額外補充葉酸400μgDFE/d

富含葉酸的食物有:動物肝、蛋類、豆類、酵母、綠葉蔬菜、水果及堅果類。

豆類中的還原型葉酸,相比蔬菜中的葉酸更容易吸收。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會促進葉酸的的吸收。而酒精會抑制葉酸的吸收。

維生素B12

人體雖然對維生素B12的需求量很少,但缺乏我仍舊會導致巨幼紅細胞貧血、心腦血管疾病和神經系統損害等嚴重健康問題。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於肉類、動物內臟、魚、禽及蛋類中,乳類及其製品中含量很少。膳食維生素B12的缺乏多見於素食者。而且維生素B12會隨著年齡的升高而吸收降低,所以老年人和胃切除患者會因為吸收不良而缺乏。

總結:

維生素B族主要存在於五穀雜糧、堅果、動物內臟、肉類、蛋類、奶類、深色蔬菜水果內。日常飲食我們要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維生素B族中的一些成員不喜歡鹼、光、高溫油炸,還愛溶於水,所以大家在烹飪過程中,要注意!

維生素B族的成員之間,以及與三大宏量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都是互相幫助,缺一不可的關係。所以,只吃精米白面的「精緻飲食」,和為了減肥,靠「營養素補劑」的「偽營養飲食」都是不健康的!

只有平衡膳食,才能保證營養素們被真正的利用,從而保持健康,遠離疾病!

來源:臨床營養網微信公眾號

編輯整理:中西醫結合護理雜誌社通訊員:孫磊 秦沙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