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流落海外近400年,拿族譜回來認祖歸宗:我們是中國人

百曉生侃中國史 發佈 2020-05-14T23:57:53+00:00

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朝代更迭已經是尋常之事,歷史上沒有千年的王朝,但千年的姓氏以及幾百年的家族卻不在少數。

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朝代更迭已經是尋常之事,歷史上沒有千年的王朝,但千年的姓氏以及幾百年的家族卻不在少數。姓氏是用來表明個人所出之家族的符號,其中「姓」起於女系,「氏」起於男系。隨著文化的傳播和交流,許多周邊國家和民族也開始採用姓氏,以至於漢文化圈中的許多人無法從名字上來判斷國籍。在異國他鄉的中國人對自己的姓氏和故鄉的認同感,也是遠高於其他人的,中國人的骨子裡有著很明顯的「葉落歸根」的情結。

但是許多情況下,葉落了卻未必能歸根,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對自己姓氏的認同。在今天的韓國,就有這麼一個家族,已經在那邊繁衍了近四個世紀,卻始終嚮往著中國的一個地方。故事還得從明朝萬曆年間說起,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一名叫田好謙的男嬰出生在河北邯鄲的雞澤縣風正鄉。熟悉明清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個時間點是大明衰落、女真崛起的階段,一句「明亡於萬曆」就足以說明。所以田好謙的一生,也註定要深深地被時局所影響甚至左右。

根據記載,最早的田氏出自陳氏,周代陳國公族陳完(田完)奔齊後以田為氏。在「田氏代齊」之後,田氏的規模也逐漸擴大。田好謙家幾代都是大明的官,田好謙的曾祖田悌官至雲南御史、祖父田應揚官至襄府長史,其父亦在外為官。出身在這樣一個官僚家族,田好謙的人生如果不出什麼意外,應該也是踏入仕途的。作為官僚士大夫階層,田家人對大明的認同感自然高於普通人,所以明亡之後田好謙從事反清復明的活動也就合情合理了。

明亡後,田好謙前往旅順義島,投奔參將董士元。說起來,這二人之間還有一段故事。董士元是鄰近村子的,家境並不似田家殷實,走投無路之際還曾偷盜過田家的財物。田好謙得知後還曾派人前去追趕,逼得董士元走投無路之下去了外地,為了謀生隱姓埋名當了個兵。所以田好謙來投奔董士元時,心中也是忐忑不安的,擔心他心存舊恨不願接納。但是董士元當年窮歸窮,可還是明事理的,他認為自己能有今天,得感謝當年的田好謙。於是二人相逢一笑泯恩仇,開始了他們的抗清生涯。

董士元率部接連三次打退了來犯的清軍,逐漸開始有了驕縱之心。自古驕兵必敗,董士元也沒能倖免。田好謙雖曾勸誡,但是志得意滿的董士元並沒有聽進去。在之後的一次交戰中,屢敗的清軍已經摸清了董士元的路數,一舉將他擊潰。這支抗清的部隊不僅全軍覆沒,連主將董士元也兵敗殉國。輾轉之下,田好謙來到了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意圖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當時的李氏朝鮮雖然已經被迫向清朝稱臣,但骨子裡還是忠於大明的,對田好謙這位大明遺臣也十分優待。

田好謙在朝鮮生活得很好,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時常對著家鄉的方向叩拜。隨著清朝的不斷穩定,田好謙深知大明復國無望,索性定居在了朝鮮。為了不讓自己忘記故鄉,他還按照印象重建了一個風正鄉,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後代記住,他還立下規矩:田家後人死後必須在墓碑上刻「廣平府田氏」五個字。不僅如此,家族的族譜只能用漢字書寫、家族子弟有機會也一定要重回故土。田好謙的這個遺願,直到2004年才終於得以實現。

田好謙的後人田文埈當時是高麗海運株式會社總裁,憑藉自己的資源和人脈,幾經輾轉才終於與當年廣平府的田氏後人取得聯繫。兩國的田氏後人聯合舉辦了一場祭祖活動,有部分從韓國來的田氏後人拿著族譜說:「我們是中國人」!從1644年明朝滅亡到2004年田氏回國祭祖,這中間已經度過了將近400年。但即便如此久遠,炎黃子孫的鄉愁也沒有改變。如果這支田氏後人回歸中國,你會歡迎他們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