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飲料冒充奶粉是「黑心」商家惹的禍 奶粉不用背這個「鍋」

市場與監管 發佈 2020-05-19T17:02:14+00:00

5月11日,據湖南電視台《經視焦點》欄目報導,永興縣一家名為愛嬰坊的母嬰店以並不具有特醫奶粉資質的蛋白固體飲料冒充嬰幼兒奶粉,導致食用的患兒出現濕疹、體重嚴重下降、、不停拍頭等異常情況,被確診為「佝僂病」。

  5月11日,據湖南電視台《經視焦點》欄目報導,永興縣一家名為愛嬰坊的母嬰店以並不具有特醫奶粉資質的蛋白固體飲料冒充嬰幼兒奶粉,導致食用的患兒出現濕疹、體重嚴重下降、、不停拍頭等異常情況,被確診為「佝僂病」。這一報導引發社會震驚,甚至認為是「毒奶粉」再現。有關人士表示,此事件主要是「黑心」商家惹得「禍」,奶粉不用背這個「鍋」。食品安全無小事,尤其是涉及嬰幼兒奶粉等產品更是馬虎不得,只有監管給力、科普宣傳到位,才能讓不法商家沒有可乘之機。

  報導顯示,這些幼兒在體檢時被診斷為牛奶過敏,醫生建議家長購買胺基酸奶粉給孩子食用。家長們在愛嬰坊母嬰店的導購員強烈推銷下,購買了「倍氨敏」這款產品。當有家長對產品包裝上的「固體飲料」字樣提出質疑時,導購聲稱「倍氨敏」是店裡最好的奶粉,許多過敏寶寶都在吃。當有家長發現孩子情況異常準備停用時,導購聲稱是家長給孩子喝的量不夠,甚至要家長加大服用量。這款「倍氨敏」無乳糖深度水解蛋白二合一配方粉,實際上並不是奶粉,而是一款打著「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旗號的蛋白固體飲料。

  該報導發出就引發了公眾的高度關注,北京雲創網訊市場監管輿情大數據中心第二天上午就監測到評論超6300條,其中約62%的評論認為應嚴懲生產商、經銷商;約14.29%的評論認為監管部門監管不到位,應從過去的教訓中吸取經驗,加大監管力度;約7.6%的評論認為家長也有責任,應購買大品牌;另有16%的評論指向醫院等。數據分析顯示,該事件激起了公眾強烈的憤怒情緒,紛紛對不法行為表達貶責和厭惡情感,同時期待進一步了解事情細節和背後原因。有專家也直言,該事件令人感到「吃驚」、「恐怖」。

  對此,有專家表示,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經專門加工配製而成的配方食品。特醫食品「營養支持」作用在臨床上不可或缺,但不能替代藥物。

  特醫食品國家實行嚴格監督管理,特醫食品應當經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註冊。特醫食品的配方應以醫學和(或)營養學的研究結果為依據,其安全性及臨床應用(效果)均需要經過科學證實。特醫食品需經國家註冊,在醫生或者臨床營養師指導下食用。食品企業應按照註冊配方生產特醫食品,而且產品的標籤、說明書、廣告等應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定。不能在未取得註冊配方和生產許可的情況下生產特醫食品。

  此事件中主要責任是生產企業和銷售渠道為一己之利再誤導消費者。他們借『特醫』之名,打擦邊球利用,把普通食品說成是特醫食品,以牟取利益。實際上是行謀財害命之實,特別是坑害幼兒,罪責當誅。

  專家認為,固體飲料等普通食品未取得特醫食品註冊資質,卻宣稱且冒充特醫食品、暗示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屬於虛假宣傳。

  此次「躺槍」引發公眾的關注的嬰配奶粉的質量如何呢?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2019年一、二季度抽檢報告顯示,抽檢嬰幼兒配方乳粉2665批次,合格2660批次,合格率99.8%。近年來國產奶粉抽檢合格率高達99.5%,已經位居全球最高,可以說是目前所有食品中合格率最高的品類之一。

  專家表示,特醫食品的概念近幾年逐漸為人們所熟悉,未來特醫食品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市場亂象隱現,需要正本清源,避免魚目混珠。「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特醫食品具有特殊性,並非適用於任何人,且不同特殊人群所需不同。應加強特醫食品科普宣傳,讓消費者了解其特殊性,並遵醫囑食用。」

  「防騙千萬條,科普第一條。」中國農業大學羅雲波教授表示,「企業違規營銷手段翻新,消費者防不勝防,食品科普教育不能鬆懈。

  我國特醫食品行業尚在起步階段,呼籲特醫食品行業,加強行業自律、自我管理。此案看似是虛假宣傳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希望有關政府部門認真核查審批、備案程序和市場監管的漏洞,真正做到嚴格監管。

  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直接關係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在近十多年來,舉國都高度關注食品安全的情況中,為何仍有不法之徒去非法牟利?與其說是出於僥倖心理,不如說法律的震懾力還不夠,監管還沒有嚴格落實到位。各級政府監管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嚴格監管、嚴厲打擊,讓不法分子付出昂貴的代價。對於地方監管部門 「尸位素餐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監管不力、行政不作為,甚至玩忽職守、包庇縱容的瀆職行為也要嚴懲。

  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食品安全整體水平穩中趨好,但此事件給大家提個醒,「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一旦破壞,很難重建」,食品安全還在路上,不要麻痹大意,切不可鬆懈。(記者 王城)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編輯:李木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