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內的健康密碼,99%的人都不知道

正安中醫 發佈 2020-02-04T08:46:04+00:00

本期 導 讀 順應天時養身體,防治疾病事半功倍。每個季節對應的人體身體情況都不一樣,每個季節護理的關鍵要點也不同,這也是古代用於農事指導及日常養生的24節氣的意義所在。

本 期 導 讀

順應天時養身體,防治疾病事半功倍。24節氣里的健康密碼,需要專業人士的解答!


《黃帝內經》曾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意在提醒世人時刻關注身體的變化,遵循自然規律,順應節氣調養身體,養生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那麼,24節氣中究竟包含著哪些健康密碼?



每個季節對應的人體身體情況都不一樣,每個季節護理的關鍵要點也不同,這也是古代用於農事指導及日常養生的24節氣的意義所在。


春:固陽、護肝


春回大地,自然界生機勃勃,陽氣開始升發。與此同時,人體陽氣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人體氣血活動隨之加強,因此春季養生宜順應陽氣升發、舒暢的特點。

另外,春屬五行中的木,與肝臟相對照,肝與膽相表里,肝臟是春季調理對象。若調理不好則出現四肢萎弱無力、伸屈不靈等證,還容易出現肝氣鬱結、肝火旺等。

因此,每年春季養生以固護少陽、養肝護肝為要務,宜疏肝利膽、活血化瘀、清利濕熱。


✦ 以清明為例 ✦


清明時節,自然界陽氣升發、陰氣衰退,因此養生重點在養陽,關鍵是要多「動」,切忌「靜」,不可閉門不出,更不可坐臥太久。


可以多開展一些戶外活動,選擇動作輕柔的運動方式,像散步、太極拳等,也可以多去野外放風箏、踏青、春遊。需要注意的是,老人春練不要太早,應在太陽升起後進行。


在飲食上,中醫認為「春與肝相應」,清明時節應多吃「柔肝」的食物,飲食宜溫,以清補為主。平常可多吃薺菜、山藥、菠菜、韭菜、銀耳、大棗等;不宜進食竹筍、鹹菜、雞、海魚等「發物」。

夏、長夏:養心、調脾胃


心主夏,脾主長夏。整個夏天氣候炎熱,陽氣旺盛,人體的氣血都在向外走,機體的陽氣就會不足,心氣、心陽也相對消耗較多。


此外,由於人體汗孔開泄,若不及時養護,易傷氣陰;且暑多夾濕,濕熱為患居多。


因此,夏季養生以養心陽為主,還要注意心與小腸,脾與胃的調理關係。日常可多使用清暑益氣化濕之品,宜清心瀉火、清利濕熱、寧心安神、生津止渴。


✦ 以小滿為例 ✦


作為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前後主要的天氣特點是高溫、高濕、多雨,冷暖交匯頻繁,有的時候特別悶熱,有的時候風又特別大,總體上以濕熱為主。


這個時候我們要注意防濕氣,當我們感覺胸悶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時,可以吃一些排濕、防濕的食物,比如芡實、薏米、五指毛桃等,或者做一些運動,以適量出汗為宜,有助於排出人體的濕氣。



秋:潤肺、降肺氣


秋季的特點是秋高氣爽、燥氣當令,順應自然界「秋收」的規律,氣血運行多趨於向內向里:陽氣漸退、陰氣漸長,人的氣血開始由外向里收斂。若沒有及時養護,則容易出現咳嗽、氣喘、便秘、厭食等情況。


肺屬金,與秋對應,秋季養生重在滋肺陰、降肺氣,保養人體的氣血津液。秋季的養生保健方案一方面是修復夏季暑邪造成的傷害,另一方面為越冬打下堅實基礎。宜滋陰潤肺、消痰止咳、防秋燥傷肺,尤其要重視補氣健脾,以扶正氣。


✦ 以秋分為例 ✦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很快,秋天也已經過半了。隨著「一場秋雨一場寒」,季節交替引起氣溫變化,不經意就會染上感冒。


尤其是素體合併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的人群,容易在秋分後期,天氣轉涼的時候,誘發舊患。


對這類人群而言,比較合適艾灸,常用穴位是肺俞和氣海。肺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是肺臟經氣輸注之處,與肺有直接的對應關係。具有理氣、平喘、宣肺等作用;也是肺臟的背俞穴,所以作為肺陽虛人群補陽的主要穴位。



氣海穴所屬任脈,是溫陽強壯穴,與肺俞穴相配,有補火助陽的功效。


冬:養腎、護陽氣


冬季氣溫變低,天寒地凍、草木也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生機,人體陽氣自然也潛藏於內,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保證生命活動。一旦機體的抵抗力降低,則容易出現呼吸道疾病和病毒性疾病。


冬季養生應以「藏」為原則,以養護腎氣、保暖避寒為要法,使陰精潛藏於內,陽氣不致外泄。


另外,還可以通過調補脾胃,來固腎強本,從而實現提高抵抗力的效果。冬季的保健方案主要調理脾腎,滋陰潛陽,益氣固本。


✦ 以大寒為例 ✦


大寒氣溫相對較低,依舊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的高發期,可適當多吃些生薑、大蔥、辣椒、羊肉等溫熱的食物來溫煦身體,以抵禦風寒邪氣的侵擾。


大寒養生以「藏」為原則,以保暖避寒、養護腎氣為要法,使陰精潛藏於內,陽氣不致外泄。陽氣發散過度,容易降低機體的抵抗力,使得呼吸道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高發。


因此,大寒時節,一定做好禦寒措施:防鼻寒,晨起用冷水搓鼻;防頸寒,戴圍巾穿高領裝;防肺寒,喝熱粥、品熱茶散寒;防腰寒,雙手搓腰護腎陽;防足寒,熱水泡腳助好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