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猝死「真兇」,終於被哈佛科學家揪出|WEEKLY

簡單心理 發佈 2020-06-14T04:21:04+00:00

Reference:Mark S. Allen et al. Personal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New Data and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 DOI: 10.1080/00

朋友們,周六好。今天推薦的音樂是《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研究發現常聽可提高智商)。

在本期「簡單心理WEEKLY」,你可以看到:

  • 缺覺致死的「元兇」是腸道

  • 心理學家教你一個提高戀愛成功率的技巧

  • 聽莫扎特可以減少癲癇患者的發作次數

  • 晚上19:00的時候,世界上的人都在幹嘛?

  • 性取向,真的和人格特質有關嗎?

  • 吃下致幻劑後的10種異常體驗

看完記得去留言區與我們嘮嘮!

哈佛揪出「熬夜猝死」元兇:問題不在大腦在腸道

為什麼缺覺會致死?

6月4日,哈佛醫學院在《細胞》雜誌上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一種缺覺與早死之間的新機制,其致命原因竟然是腸道中積累的活性氧(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ROS)

在一項動物實驗中,果蠅(果蠅與人類共享許多睡眠調節基因)被暴露於持續睡眠不足的條件,科學家們在包括大腦在內的大多數組織中,都沒有發現細胞損傷的標誌物。但只有一個例外:它們腸道中的ROS分子會逐漸積聚,這些分子可以大量破壞細胞內的DNA和其他成分,導致死亡。

此外,ROS的積累在睡眠剝奪的第10天左右達到高峰——這正是果蠅大量死亡的時間點。

更讓科學家們震驚的是,他們發現由缺覺導致的早死是可被預防的。當每天使用抗氧化物(褪黑素、脂肪酸和NAD作為食物補充劑)中和果蠅腸道中的ROS後,果蠅的壽命又恢復了正常。

「這項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直接影響腸道」,論文作者之一Kaplan Dor說。

你可能知道熬夜不好:它可能會讓人易怒、注意力不集中,並吃下更多食物。但長期缺覺的人,可能會出現更可怕的後果,比如找不到路(迷失方向)、偏執、出現幻覺。

心理學家教你養魚:「假裝難追」能提升吸引力

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哈里·賴斯說:「如果你看上去特別難追,可能會顯出你很有市場,我們稱之為擁有更高的伴侶價值」。

最近,賴斯發表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上的一項研究證實:一個難追的對象,會增加異性追求者的渴望。

研究者讓115名單身大學生看一系列異性的介紹,並告訴他們,一部分比較容易得手,而另一部分難以追到。然後允許他們進行線上/線下交流,對吸引力打分。

結果發現,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那些「假裝難追」的異性,確實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在第二個實驗中,賴斯繼續測試了「追求者的渴望與努力」之間的關係。

具體做法是:一些人需要跟異性探討有分歧的問題,並說服對方(付出很多努力)。而另一些人隨便聊聊就可以,不必費很多功夫。

結果也沒有出乎意料:有付出的人會有更多的渴望,並傾向於給這些異性打高分。

賴斯同時也承認,這一策略並非適用於所有人。他說:「如果假裝難追會讓你顯得自私或傲慢,那將適得其反」。

那麼,我們該如何平衡「釣魚」策略呢?心理學家建議:你可以在最初對約會對象表現出一定興趣,以免讓他們感覺疏遠。但同時不要透露太多關於你自己的事,保持一點神秘感。

聽莫扎特,可以降低癲癇患者的發作頻率

「莫扎特效應」源自199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

研究發現,大學生在聽了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編號K448)後,空間推理能力顯著提高,智商也從8分提高到了9分。此後,全世界颳起了一股「莫扎特效應」的旋風。

6月9日,多倫多西部醫院的Marjan Rafiee博士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每天聽莫扎特,可以降低癲癇的發作頻率。

研究小組招募了13名癲癇患者參加這項新奇的實驗。他們比較了每天聽「莫扎特K448(前6分鐘)」和一首頻譜相似但無節奏控制的樂曲(莫扎特原曲的隨機拼湊版本)對癲癇發作頻率的影響,實驗持續三個月的時間。

Rafiee博士說:「我們的結果顯示,每天聽莫扎特K.448的第一樂章與減少成年癲癇患者的癲癇發作頻率有關」。

在未來,沒準莫扎特的音樂真的可以成為癲癇治療的輔助選擇,寫在醫生的「處方」里呢~

天涯共此時:在19:00的世界,人們彼此的日常其實差不多

世界上的人在晚上7點在幹啥?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發表於《Journal of Personality》的一項研究發現:世界人口的共同點,可能遠大於差異。

Daniel Lee和同事們調查了來自62個國家的1萬5千多名大學生的問卷。除了一些基本的人口學信息、和性格特徵之外,實驗要求他們去回憶前一天19:00正在做什麼,並報告當時的體驗是怎樣的,然後對這些報告進行編碼和統計分析。

結果發現:

  • 在19:00的世界,人們彼此的日常其實差不多,並且國家內部的一致性,大於國家之間的一致性;

  • 在很大程度上,被試所報告的情境體驗和性格、國家發展水平、人口學變量之間的相關係數是相似的。

對於19:00情境描述頻率較高的一些語句,人們大多認為19:00是用於聊天、互動與情感表達的時間

和以往的研究結果不同的是:以往研究認為各國在19點情境下,消極方面比積極方面的差異更大,而Daniel的研究並沒有重複這一結論。

新聞里總在報導各種各樣「差別」,比如性別歧視,種族主義等等。但這項研究提醒我們,不同國家的人沒有那麼大的差異,同一個國家的人也沒有預期的那麼相似。

科學算命:女同性戀的性格更「爺們兒」?

心理學中有一個「性別轉換假說」。該假說預測,性少數人群(LGB)會表現出更典型的其他性別特徵,比如,男同性戀表現出更多的女性特徵,女同性戀表現出更多的男性特徵。

6月8日,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在《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上發表了一項涉及37.5萬名男女的meta分析,目的是驗證這個「性別轉換假說」是不是真的。

研究者Allen和Robson使用「大五人格」(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隨和性、責任心)理論分析這些特質是否和性取向有關。

他們發現,確實是有的!「性別轉換假說」在此基本得到了驗證:

  • 相對異性戀者,男同性戀者更隨和、更認真,情緒更不穩定;女同性戀者更內向、更不隨和、更不認真;

  • 相對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雙性戀男女會更加開放和認真。

註:不同文化中的性別差異一直存在(De Bolle等人,2015年;Schmitt等人,2008年)。與男性相比,女性在神經質和隨和性方面得分更高,在外向性和責任感方面得分更低。

然而,這些關聯僅限於年輕時候。研究還發現,到了中年,不同性取向的人在人格特徵上的差異就很小了。

(這說明什麼……時間果然是一把殺豬刀啊!再不同的性格特質,都一起給你磨平了)

性身份的發展可能是一個複雜且困難的過程。這項研究,可能會幫助LGB人群更好地了解自己。

「吃下迷幻藥後,我被外星人拐走了」

科學家們一直對致幻劑很感興趣。雖說它屬於違禁品,但由於它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感知、認知和情緒,近年來頗受實驗室研究的追捧。

比如一種在荷蘭合法食用的「致幻蘑菇」,它的精神活性成分為致幻劑「裸蓋菇素」。許多人說,吃下去後擁有了異常的「旅行」體驗。比如看見了扭動的炒麵和花椰菜

近日,格林威治大學的研究員David Luke就從人本主義、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調查了致幻劑所誘發的10種反常經歷。包括:

通感(例如,感覺聲音是五顏六色的)、超維度感知、身外體驗、瀕死體驗、與並不存在的東西相遇、外星誘拐體驗、睡眠癱瘓、種間交流、支配控制,以及通靈體驗(例如,心靈感應、千里眼,傳心致動)。

Luke列舉了不同的致幻劑(LSD、裸蓋菇素等等)所引發異常體驗的頻率,以及可能的腦化學變化。

David Luke是格林威治大學的心理學高級講師

有人看到了「星期二是綠色的」。有人看到自己離開了身體,能夠從一個無實體的角度觀察世界。

一些「無神論者」服用過致幻劑後,不再是「無神論者」了。

有人經歷了「心理上的死亡體驗」,甚至還有人「被外星人綁架」,看到自己進了太空船。

Luke認為,一些腦成像研究和數據支持了這樣的觀點,即:

「大腦是意識的過濾器。迷幻藥抑制了大腦默認的過濾過程,從而提供了進入神秘和精神狀態的途徑。」

我們下周再見!

羅小虎、江湖邊 撰文

Reference:Mark S. Allen et al. Personal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New Data and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20). DOI: 10.1080/00224499.2020.1768204David Luke. Anomalous Psychedelic Experiences: At the Neurochemical Juncture of the Humanistic and Parapsychological,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020). DOI: 10.1177/0022167820917767Vaccaro et al. Sleep Loss Can Cause Death through Accum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Gut. Cell. June 04, 2020. DOI: 10.1016/j.cell.2020.04.049Daniel I. Lee et al. Situational Experience around the World: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in 62 Countr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20). DOI: 10.1111/jopy.12558Marjan Rafiee et al, Daily listening to Mozart reduces seizures in individuals with epilepsy: A randomized control study, Epilepsia Open (2020). DOI: 10.1002/epi4.12400Gurit E. Birnbaum et al, No pain, no gain: Perceived partner mate value mediates the desire-inducing effect of being hard to get during online and face-to-face encounter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20). DOI: 10.1177/0265407520927469

往期 WEEKLY

  • 真的感恩教育,才不是「一哭二跪三洗腳」
  • 得了抑鬱症卻被送進「戒癮中心」,雙性戀女大學生自殺
  • 雙方同意的「非一夫一妻」開放關係,是更健康的選擇?
  • 自殺可以提前2年被預測,以及,蘇丹女童「割禮」終於入刑
  • 疫情期間性別暴力上漲,每3個女性就有1個受害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