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取穴有訣竅,取穴取的準確,針灸療法的效果才會好!

看歷史和中醫養生 發佈 2020-04-15T11:23:06+00:00

針灸根據我們人體的穴位來進行取穴,然後對穴位進行刺激,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我們治療各種疾病。因此,針灸怎麼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那個穴位進行施針,針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們需要知道的。關注養生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針灸療法治療疾病的吧。但是你知道針灸療法是怎樣取穴的嗎?


針灸根據我們人體的穴位來進行取穴,然後對穴位進行刺激,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我們治療各種疾病。因此,針灸怎麼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那個穴位進行施針,針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們需要知道的。關注養生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針灸療法治療疾病的吧。但是你知道針灸療法是怎樣取穴的嗎?其實,不用解釋大家都知道,針灸療法的關鍵就是取穴了,取穴取的準確,針灸療法的效果才會好哦。

針灸取穴有訣竅

一個人身上的穴位有很多個,僅僅是經穴就有360幾個,還不包含一些不常見的奇經脈絡。我們從針灸治病的各種成功案例可以分析出,很少有病人只針刺一個穴位就把病治好的,往往需要針刺很多個穴位,這些穴位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治癒我們的疾病。

肘膝關節以下,屬於經脈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臨床意義很大,奧妙無窮,針灸文獻中不乏記載,茲不贅述。

我們的頭部是個重要器官,蘊含著無數重要的穴位。屬於經脈的結部和標部,是交會穴比較密集之處, 全身103個交會穴,屬於頭部就有38個之多。這一特點提示了該部穴位主病範圍的廣泛性。

有人說:頭面部穴位能治它處病證者多矣。例如:水溝、素髎治厥脫;眉沖、攢竹治噦;晴明、天柱療腰腿痛;風池、風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關療跟痛;翳風起足痿;聽宮除三痹;通天宣鼻竅;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癲狂;百會舉陷氣等等。

驗之臨床,都有得心應手之妙。近些年來比較盛行的頭針、耳針、眼針、鼻針、面針等療法,在臨床上所積累的新經驗,也說明頭面部經、穴在主病範圍方面有著很大的潛力。

我們的頸部起到連結身體各個部位的橋樑作用,因此,頸部的穴位在治病的時候就非常關鍵了,比如說天突、大椎、天鼎、人迎、扶突、天窗、天柱等等這些比較大的穴位,刺激這些穴位可以真正治療比較重大的疾病。

天突穴位是治療噎嗝、哮喘、咳嗽、氣厥這些病症的,天柱穴可以治療肩膀、背部、和腰部的酸痛,對於頭重腳輕也有很好的效果。

任、督兩脈是軀幹部經脈的綱維,總括一身陰陽,其中也有幾個主要穴位,療效各有千秋。長強治癲狂、痔疾;中樞治胃脹、脊強;至陽治膈塞皖痞;神道治驚悸、失眠;氣海、水分治腹脹痛泄;巨闕、中脘治心胃之恙,關元、神闊,扶陽固脫甚效;膻中、鳩尾,理氣寬胸最靈。

奇穴是經穴的補充和發展,臨床價值亦不可低估。例如:印堂治驚風;太陽治頭痛;百勞治咳嗽;腰奇治癲癇,鶴頂治膝冷;十宣治厥、熱;四縫治疳積等等,臨證都很有效。

此外,華佗夾脊穴察足太陽與督脈之氣,治療內臟疾病有獨到之功。其主病範圍,可參照同水平之背俞穴掌握,而其療效及針刺的安全性,卻又較背俞穴為優。

以門、海、沖、關、池、泉、溪、谷命名的穴位,針感一般比較明顯,療效也較突出。

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他們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來治病救人,拿中醫針灸來說,每一個病症都有它相對應的穴位來進行治療的,我們自古以來都有很多記載針灸穴位的相關的書籍里。

臨證點穴,雖有文獻可考,但也不宜過分拘泥。揉按體察,指下有空軟或突起之感,而患者自訴舒適或酸痛,此處是穴。於此下針,容易得氣和行氣;一旦氣至病所,多能獲效。

穴位配伍,應該本乎陰陽。下為陰,上為陽;右為陰,左為陽;腹為陰,背為陽;里為陰,表為陽。無論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陰陽失和;針灸治病,也總不離調和陰陽。

因此,臨證配穴,除要考慮經脈的本經循行、相關脈象、所主病候、標本根結、別絡所屬、經筋皮部,及經脈之間的表里聯繫、同名聯繫、交接聯繫、生克聯繫;氣銜聯繫、奇正聯繫之外,充分注意到陰陽配伍的原則,對於提高臨床療效是很有幫助的。

譬如臨證擬取二穴,則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則去選取最恰當的穴位。這樣可以充分發揮穴位局部、鄰近、遠端及全身的治療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臨床療效。

中醫針灸取穴的三大方法

中醫處方並不是中藥無序雜亂的堆砌。用藥如用兵,講究法度:君、臣、佐、使,每一味藥的使用均有根據。同樣,選穴如選兵,經絡美容每一個穴位的選取也講法度、原則。要明確取穴的原則及取穴的基本規律。

近部取穴

腧穴在什麼部位,就能主治這個部位所發生的內外病證,尤其是頭及軀幹部的腧穴多以治療局部病證為主。

比如,面部、手部的穴位利於面、手部局部的皮膚美容,單純性肥胖以腹部肥厚明顯者應取腹部的穴位,脘腹部穴位能治療消化道胃腸疾病,婦女經帶病少不了腰骶部、少腹部的穴位,背部腧穴調理相對應內臟。

遠部取穴

這是十四經取穴的基本規律。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在肘膝關節以下的穴位,除了主治所在部位的病證外,還可以治療較遠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證,有的穴位甚至具有影響全身的作用。既可本經取穴,也可異經取穴。

遠部取穴的主要依據是:①經脈所過,主治所及;②經脈陰陽表里關係;③臟腑與經絡絡屬關係;④五臟之間的陰陽五行功能關係等。

如胃經的足三里用於調整脾胃消化道功能;針刺肝經的太沖治療肝鬱黃褐斑;帶下多而清稀、子宮脫垂取百會);清降虛火用湧泉風痰阻絡,口眼歪斜取豐隆等等。

在臨床上常遠近取穴相配,如頭部前額病變近取印堂、陽白,遠取合谷、內庭;口齒病近取地倉、頰車、下關,遠取合谷,內庭;胃腑近取中脘、粱門、胃俞,遠取內關、足三里、公孫;肝臟近取期門、章門、肝俞,遠取太沖、支溝等。

腧穴特異作用

有些穴位還具有相對特異性的治療作用。比如,大椎、曲池、合谷瀉熱;水分、陰陵泉利水消腫;足三里、關元、氣海強身健體;百會能升提清陽中氣等。

對症取穴

針對具體症狀選取穴位,又叫經驗取穴。如虛脫灸百會、神闕、關元,針足三里;汗多取合谷、復溜;失眠取神門、三陰交、太溪;多夢取心俞、太沖、神門;便秘取天樞、支溝;皮膚瘙癢取曲池、血海、三陰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