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初始選擇核苷類藥物和規範長期抑制過程

小番健康 發佈 2020-01-13T07:43:15+00:00

B肝病毒在體外存活時間長,存活期間依然具有傳染性,按照當今醫藥學水平,B肝是一種可以控制還不能徹底治癒的傳染病。

B肝病毒在體外存活時間長,存活期間依然具有傳染性,按照當今醫藥學水平,B肝是一種可以控制還不能徹底治癒的傳染病。國內有大約2800萬的慢性B肝患者(CHB),只要得到及時的藥物抑制B肝病毒複製,就可以延緩繼續進展到肝硬化、肝癌。

慢性B肝抗病毒,恩替卡韋或干擾素,初始用藥決定預後轉歸方向

抗病毒治療,是當今醫藥學認可的主流方法。抗病毒的最終目標是減少並降低慢性B肝繼續朝著肝硬化、肝癌方向進展,幫助慢性B肝患者(CHB)提高生存質量。抗病毒治療其中一個方向是核苷類藥物(NAs),該藥物研發與用藥期間,主要是針對B肝病毒核酸進行抑制,所以該藥物是需要長期服用的。

特別是在沒有臨床醫生指導下,就自行停服核苷類藥物(NAs),後果可能導致B肝反跳甚至惡化。小番健康提醒,雖然當下許多慢性B肝患者(CHB)迫切希望停藥,但還是要等到符合滿意治療終點後,臨床醫生指導下停服核苷類才能夠降低B肝反跳,進一步降低今後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發生率。

《慢性B肝防治指南》中也對核苷類藥物方向,提倡有限療程字眼,而並非是終身治療藥物方向。所以,實際上比如恩替卡韋(ETV)、替諾福韋(TDF)也都是有限療程的,只是必須達到功能性治癒或臨床治癒後,不應該過早停藥,才能夠實現最終目標,即提高預後生存質量。

規範抗病毒治療,首先要記住這是一個長期過程。在起初選擇核苷類藥物(NAs)時,就要有心理準備,與體內B肝病毒做持久的耐力戰。其次,是選擇核苷類或干擾素(IFN)應重視臨床醫生建議,之所以重提慢性B肝患者(CHB)初始治療選藥問題,更關鍵還是選擇了一種治療方案,基本決定了今後的服藥方式、經濟負擔、耐藥發生率以及轉歸方向。

通常如恩替卡韋、替諾福韋都屬於核苷類,應長期口服、長期治療,若自行中斷藥物治療,不僅會增加日後治療難度,並且還可能導致B肝惡化。核苷類藥物主要作用是抑制B肝病毒複製,並不是徹底清除B肝病毒的藥物,但是,核苷類藥物通過長期使用,能夠將體內B肝病毒抑制到低水平。

不同的核苷類藥物,短期起效抑制B肝病毒複製能力也不同,因此專業性上肯定必須讓肝科臨床醫生結合慢性B肝患者(CHB)的病史、症狀、指標、慢性B肝進程選擇個性化的抗病毒治療方案。也只有這樣,通過長期治療才可以延緩慢性肝炎繼續進展到肝硬化、肝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