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傳統文化「體證性」教育智慧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0-03-12T09:44:08+00:00

在教育問題上,我們不僅要正視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差距,更要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習西方現代文明,立足於現實,尋找中華民族復興之路。

在教育問題上,我們不僅要正視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差距,更要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習西方現代文明,立足於現實,尋找中華民族復興之路。

中西方文化在教育傳統上各有優長。西方近代以來注重實證性方法的培育,我國傳統文化重視體證及體驗性教育,至今仍值得珍視與發揚光大。

實證性研究有優勢亦有不足

受西方近現代自然科學和理性主義運動的薰陶,國內許多人確立了以「實證性」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不少學者強調,倡導實證研究是西方教育成功的奧秘所在。只有實證性研究才是科學研究,實證即等同於科學。由於我國傳統文化長期缺乏實證研究的思想方法,因此,目前特別需要繼續強化實證研究,進一步提高國內科學水平。

崇尚實證研究有著合理的根據。西方教育早期提倡的實證研究是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直接繼承。實證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孔德曾指出,實證就是「指能為事實所證明的、確實的、實在的、有用的東西」,而所謂科學就是指對人們所經歷的事實與現象的描寫和記錄。法國哲學家孔德把許多美好的東西賦予了實證研究。概括起來講,西方流行的實證研究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注主客體的二元分離;二是取得感官和感覺反應材料的確證。認為世界上只有人們親身經歷的事實是確實可靠的。一切科學知識都必須建立在經驗證實的基礎上,要把這種科學方法應用於哲學、社會和教育活動。

實證研究思想影響下的西方近現代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面臨著許多困境。正如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在《教育科學之資源》一書中所說:「簡單地從自然科學那裡借用實驗和測量的技術,並不能建立教育科學。」因為實證性研究雖然比傳統經驗、技術更為高效,但也存在著「散、小、輕、薄」等局限問題;陷於方法中心主義而不是問題中心論;容易脫離現實生活與社會實際。同時,許多實證研究也只能在很小的範圍內開展,只能關注表層現象而非深層問題。如果將實證研究推向極端,則難以實現服務於人類對於美好生活需要的宗旨。

我國傳統體證性教育思想的主要特點

一切重要的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我國傳統文化重視體證性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這樣幾個方面。

習性論是傳統教育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國古代學者主張的習性論,是強調在尊重人的自然天性基礎上,更為重視後天「習」的作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活動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天性。古人所講的「習」主要包含有三種要素:一是習慣,二是練習、複習,三是踐行、實行或實際行動。孔子講,「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三字經》提出,「苟不教,性乃遷」。

孔子雖然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但在實際上並不承認天生有知的人,而是一位「學知論」者。

《孟子·告子上》中認為,「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孟子從性善論的觀點提出,「性之相近,由於人性皆善」。荀子則主張「人之性惡」,如果任其發展就會積惡愈深。《荀子·性惡》中說,「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王廷相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認為「凡人之性成於習」,先天之性不及後天之習重要。王夫之強調「習與性成者,習成而性與成也」。可見,古代教育家提出的習性論,一方面認為人受到先天秉性的影響,另一方面更注重後天習性的塑造作用,體現出了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萌芽。

學與思相結合論。學習與思考是教育活動的核心內容。「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傳統教育最為經典的話語之一。孔子把學習與立志、學與思、學與習、學與行緊密聯繫起來,將學習劃分為「立志、學、思、習、行」這樣缺一不可的五個階段。《中庸》則進一步把學與思的內在關係概括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其中還將「思」細分為「審問、慎思、明辨」三部分。我國傳統教育中的學思結合觀點,同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學會思維、深度學習,具有一定的內在相通性。

重行主義的知行結合論。「知行」關係是一個涉及教育理論與實踐如何結合的重要問題。我國古人早有「知為先,而行為重」的主張。「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詩句,長期以來影響著國人的思想觀念。王陽明曾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黃宗羲認為,「致良知」的致,即「行」字。他還提出,「學貴履踐,經世致用」。傳統知行合一觀點述及實踐與實用相結合的內容,尤其強調學以致用。這些觀點中閃耀著的實踐、實用的經驗,會生成認知智慧的思想光芒。

體道與踐道相結合。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理性觀點,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思想根基。天人合一思想包含著「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大自然養育」的觀點。古代先哲提出,人應當從大自然中體悟人生的真諦,在心靈上與大自然相通。在缺乏科學技術手段的時代里,「道法自然」「順其自然」這種提倡回歸自然的觀念,無疑是最為樸素和理性的思維策略路徑。「天人相合,內外相聯」所主張的是返身內求,而不是外在追求。傳統文化提倡的「覺知、覺悟、覺得、自覺」,就是重視自己體認、體驗、體悟和體證,通過心靈覺醒的方式直接體驗到並生成自身的認知心理,東方這種注重內在主義的返身修行觀點與西方的外在主義追求,形成了明顯的差異。

兼融教育智慧,不過分誇大實證研究的功能

伴隨著現代社會的持續變革發展,如何更好地傳承體證性思想,並將其有效納入現代教育培養活動,是我們亟待探索及解決的重要現實課題。西方當前的認知學習理論認為,人們的學習方式主要有「樣例學習與做中學習」兩種類型,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視體證、踐行思想,具有一定的兼融性。

西方教育普遍重視對科學知識技術內容的傳授與學習,但也存在著推崇間接學習、觀察學習和表征性學習的弊端,容易產生脫離生活實際、缺少領悟踐行等嚴重問題。我們應該相信但不能迷信實證研究,不應過分誇大實證研究的功能。弘揚體證性思想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借鑑吸納更多西方先進做法,對於積極推進我國現代教育創新具有重要的學理意義及現實針對性。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12日第8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