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中國傳統年俗文化: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國內豆腐名菜你知道幾個?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8T06:31:21+00:00

百節年為首!從小年到正月十五,帶你重溫中國傳統年俗文化,體會那濃濃的年味兒。「臘月廿五,推磨做豆腐。」1月27日,農曆臘月二十五到來,距離除夕還有5天,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中國傳統年俗經過了祭灶神,大掃除,到今天就是準備年貨的開始。

百節年為首!從小年到正月十五,帶你重溫中國傳統年俗文化,體會那濃濃的年味兒。

「臘月廿五,推磨做豆腐。」1月27日,農曆臘月二十五到來,距離除夕還有5天,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中國傳統年俗經過了祭灶神,大掃除,到今天就是準備年貨的開始。

為什麼要在臘月二十五磨豆腐

傳說人們在臘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王爺上天后,灶王爺將面向玉帝講述人間百姓在這一年的貧窮和清苦以及所有事宜;為了親自見證灶王爺的所述,在臘月二十五這天,玉帝將會下凡到百姓家裡,併到廚房裡視察,看看百姓的生活是否與灶王爺所說的一致,並以此來判定明年人間的安排。

為了迎接玉帝,讓他看到人間生活的清貧與艱難場景,人們用自己良好的表現,給玉帝留下好印象。除此之外,還要做豆腐、吃做豆腐時濾出的豆腐渣,來表明自己生活的清苦和節儉,這便是俗話說的「臘月二十五,吃豆渣清苦迎玉帝」。

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此外,「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豆腐又和「都富」「頭富」諧音,過年吃豆腐既豐富了自家的餐桌,也寓意著為家人祈福,希望來年福到財到。做出來的豆腐除了自己吃,人們還會送給鄰居和朋友一起分享,以祈求有福同享、大家都有福。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自己做豆腐,而是把剪好的「福」字倒著貼在窗戶或者門上,表達同樣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氣」來到家裡。

臘月二十五的其他年俗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裡,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南宋大詩人范成大在《照田蠶行》中寫道:「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近似雲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夜闌風焰西復東,此占最吉余難同。不惟桑賊谷芃芃,仍更苧麻無節菜無蟲。」大意是說:人們用在長杆上紮上火炬,然後立在稻田裡,去照亮田埂地表,誰家火越旺,來年的稻米產量就會高。從這首詩詞中,也能看出人們火燒田間的殘桔荒草,這既是化草為肥,也能有效地幫助殺除害蟲、提高田地的來年收成。

千燈節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裡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衛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活動。

國內豆腐名菜都有哪些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豆腐因其營養價值高,能多很多花樣,已經成為百姓逢年過節餐桌上必備的佳肴。據了解,豆腐的做法有上百種,國內知名的豆腐菜也有十幾種,如四川的麻婆豆腐、江蘇的文思豆腐、浙江的西施豆腐等。

在山東,有一道「山東十大經典名菜」,博山豆腐箱。豆腐箱又名山東豆腐箱,齊國豆腐箱、是山東淄博的地方傳統名菜,主要原料是豆腐,相傳清乾隆帝南巡時,曾「臨幸」博山,招待用膳時,上有豆腐箱這道菜,乾隆食後讚不絕口。口感細膩,濃香滿口,皮韌餡嫩,回味無窮。其香其美,是語言和文字表達不出來的。

博山豆腐箱以其特有的風味,還登上過人民大會堂的國宴之列,引起了中外客人的極大興趣。

博山豆腐箱怎麼來的?據記載,早在清朝咸豐年間,博山大街南頭有一張姓,名登科,乳名張九,在京城一家叫「振泰綢緞莊」的大字號里當大師傅。此人技術高超,在京都號稱「博山廚師第一人」。

大約光緒年間,五十多歲的張登科因病回到家鄉養病。不到一年功夫,他的病就好了。博山部分商賈,知道張登科是位烹調高手,便與他在當時窯業十分發達的山頭合開了一家飯館,取名為「慶和聚」。

一天,張登科在京時的掌柜到周村去辦貨,順路到博山看望他。客人到慶和聚時已是晚上,館子裡準備的菜餚全部銷光,張登科用博山優質豆腐為主料,做了一道箱式素菜,主要配料是用炒過的蠅頭豆腐、海米、木耳、砂仁粉等裝入箱內,整個外觀呈箱形,用油炸成金黃色,勾芡後,更有金箱之感。席間,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客人,吃到這道別具風味的素菜時,讚不絕口。

席間,客人根據菜的形狀,取名「金箱」。後來,博山人按當地的命名習慣,管它叫豆腐箱。有些「講究」的人,還是稱它為「開箱取寶」。

後來,張登科又回到了北京,並將做「豆腐箱」的手藝帶進京城。之後,京城裡部分商賈的宴席了出現了「博山豆腐箱」。

博山「三大業」煤炭、琉璃、陶瓷的興旺,與北京交易也漸漸多起來,博山美食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魯菜的發源地,「博山豆腐箱」也成為成為飯館、酒家的「看家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