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方家洲玉石之謎

海棠屐痕 發佈 2022-03-13T12:58:28+00:00

富春江,嗯,是它,還是它。重溫一遍,它在開化叫馬金溪,它在蘭溪叫蘭江,它在桐廬叫富春江。富春江是錢塘江建德市梅城鎮下至蕭山區聞家堰段的別稱。這段江水全長110公里,流經桐廬、富陽縣區。也就是説,富春江是錢塘江在這個地區的別稱。


富春江,嗯,是它,還是它。

重溫一遍,它在開化叫馬金溪,它在蘭溪叫蘭江,它在桐廬叫富春江。

富春江是錢塘江建德市梅城鎮下至蕭山區聞家堰段的別稱。這段江水全長110公里,流經桐廬、富陽縣區。也就是説,富春江是錢塘江在這個地區的別稱。

在桐廬博物館,意外地發現了幾件寶物:

一把帶漆柄的玉鉞,一批玉玦、玉璧。看著這批高古的玉器,腦中想不出來把它們歸到哪類,於是請教了陳館長後,要了地址,直奔它的出土地點。

富春江的支流分水江,在桐廬縣方家洲這個地方拐了個u型的急灣,沉積在河灘臂彎里的礫石,埋藏著六千年前浙江文明起源的秘密。

早春的陽光很燦爛,灑在河灘上,沒有漲潮的河灘,露出了消瘦的骨架。

2009年,潘聯行政村的農民在耕地時,發現了一些碎陶片,基層文物工作人員隨即將這些陶片,送到了縣博物館。

當時的時代背景正是全國開展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期,基層的文物員,也是剛剛培訓過的,看到農民們送來的碎片後,決定去現場察看。

通過地表採集,一批石器被發現,從發現的數量與類型判斷,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加工場。在現場看到,考古的地方已經全部回填了。

2010年10年,經過國家文物局的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廬縣博物館聯合組隊,對方家洲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

這種兩端或一端有乳突狀旋痕的棒條狀石器出土時,它們多達數十件,它用途卻困惑了在場的專家組。

關於它們的用途當時有無數的猜想,但都沒有頭緒,直到這件通體碧綠透亮,光潤晶瑩的完整玉玦出土後,啟發了專家對這些棒條狀石器的猜想。

他們認為:

方家洲遺址出土有多種用於玉器加工的製作的研磨器,材料多採用條狀的細砂岩河礫石,石英質玉玦的可能是採用類似的加工工具製作而成。由此判斷:此處可能為一處集聚了眾多人員的大型玉石器加工場所。

當專家們拼出了石英材質的璜,一種從未出現過的原始加工場景得到了清清晰的還原,專家判斷: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加工場,同時也是玉器的加工場,而石器與玉石同時在一處加工,這在過去的中國考古史上,從未出現過。

   遺址中出土的玉玦以及相關坯件,顯示這是一條從原料到成品加工完整的生產流水線。

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這是《越絕卷第十一》裡的內容。

聯想到二千多年前,記載吳越地方志的《越絕書》中,提到過中國古代社會形態劃分為石器玉器、銅器和鐵器時代三個時代。

由於玉石加工的難度與珍稀,部落在舉行大型祭祀活動中,只把美玉作為禮器,供奉給上天或大地,因此玉是中國文化中人與天地溝通的通靈之石,而我們面前的桐廬玉器,證實了《越絕書》裡提到的華夏文明最初的信仰時代-----神玉時代。

桐廬方家洲遺址作為2010年國家重大考古發現,被確定為是距今約5900——5300年前的玉石器加工場,約相當於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澤文化時期,它的玉文化早於良渚文化。

方家洲玉石的材料來源於當地, 而方家洲遺址作為專業性的加工場也勢必涉及原始交換、原始貿易,這些都有待於研究。因此它也是我國玉器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

幾乎在發掘方家洲遺址的同時,幾千米外的小青龍遺址也被發現,這些精美的良渚文化晚期的美玉,將桐廬的玉文化一脈相承。

這次來到桐廬,沒有想到在這裡發現了錢塘江流域最早的玉,真是一個意外。

桐廬的美玉,正是通過富春江的水運航道,覆蓋著錢塘江水系的廣大地區,它將桐廬歷史的序篇,提升到崇尚「美」的高度,也奏響了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序幕。

【海棠屐痕五十一 桐廬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