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之君被當街刺死,究竟是誰的責任?司馬昭逃避現實必須要背鍋

握中懸璧 發佈 2022-05-29T01:03:56.939858+00:00

成功平定淮南之亂對於司馬昭來說是個可以產生質變的飛躍,如此大功足以讓他更進一步。當初司馬師擊敗毌丘儉平定淮南二叛的時候,他也有過這樣的機會,可惜由於傷情過重很快就去世了。

成功平定淮南之亂對於司馬昭來說是個可以產生質變的飛躍,如此大功足以讓他更進一步。

就在司馬昭勝利班師一個月之後,天子便冊封他為晉公,這樣一來就可以給自己家族的權力傳承帶來法理上的依據。

當初司馬師擊敗毌丘儉平定淮南二叛的時候,他也有過這樣的機會,可惜由於傷情過重很快就去世了。到司馬昭這裡按理說他痛快接受便是,沒道理放過這個機會。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司馬昭竟拒絕了皇帝的封賞。

夏五月,命大將軍司馬文王為相國,封晉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錫,文王前後九讓乃止。(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第四)

按理說,司馬昭這樣故作姿態似乎是有些多餘了。當初他父親司馬懿那麼低調,還可以說是因為反對力量過多,需要迷惑天下人,以證明自己確實沒有野心,而他的兄長司馬師即位後天天處理爛攤子,沒有精力去搞這些。但到了司馬昭這裡,國內所有能成氣候的反對勢力已經幾乎被一網打盡了,他還有什麼顧忌呢?

我想他這麼做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自己的威望確實還差點,現在稱公還不是時候,第二就是他不想搞得太激進,而是要求穩,來個溫水煮青蛙。

論軍功方面,司馬昭之前的履歷都是現眼居多(關於晉書中吹出來那些沒必要拿出來說了),而東興大敗實在掩飾不過去了,所以只好一筆帶過。真正可以吹一吹的也就是這一次。總之,在軍功方面,他還比不過自己的父兄。

再說朝中的影響力,雖說基本已經沒有敢於反對他的人了,但畢竟他這個位置源於兄終弟及,多少還是欠缺些說服力。

所以司馬昭的套路就很明顯了,現在他的局勢穩得很,完全可以一步步慢慢來,把皇帝壓制在皇宮裡,讓他沒有任何按照自己的意志發布政令的機會,久而久之天下人就會只知大將軍而不知天子。

在此期間,自己再慢慢建立功勳,提升影響力,同時再不斷壓制曹魏皇室的威信,到時自然水到渠成。

司馬昭從始至終都按照自己的節奏行事,他對於晉公這一稱號,前後拒絕了五次之多,直到鍾會拿下漢中後才終於接受。

不過事情的發展卻並不會如他所願,當初司馬師對郭太后做出妥協,同意立曹髦為帝,他卻想不到這一舉措會給弟弟帶來這麼大的麻煩。

260年4月,皇帝曹髦再次下詔封司馬昭為晉公,結果依舊被推辭。司馬昭實在是太穩了,年輕的曹髦感到了深深的絕望。

思來想去,曹髦決定拿出最後一個大殺招,即以命相搏。

你司馬昭不是穩嗎,想一點點耗死我。那我偏不給你這個機會。

你名義上低調,實際權力卻一點不放手,又得了好處,又得了名聲,哪有這麼好的事?

現在我就要破壞你這個節奏,公開帶兵討伐你,逼你做選擇。

如果你妥協,那就至少得把權力交出來一部分,到時候就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親政,也可以提升被打壓許久的皇室威信。

如果不妥協,那也無所謂,反正我本來就沒打算活著回去,就是要跟你不死不休。你要是選擇了弒君,那就要承擔嚴重的後果,朝中百官會信服一個逆賊嗎?天下人會歸心於你嗎?這些後果都需要費盡心思去應對。

事實上,在曹髦下了這個決心後,他很可能就沒指望司馬昭會妥協。司馬昭軍事水平一般,但陰謀權術上也是頗得司馬懿的真傳的,他怎麼會給自己留下隱患呢。

也就是說曹髦這個計劃就是一個無解的陽謀,司馬昭無論如何都難以稱心如意,這也是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能給曹魏帶來延續下去希望的唯一辦法,但前提是要用皇帝的血祭作為代價。

真不愧是魏武之後,曹髦絕對配得上鍾會的超高評價,在如此逆境中,仍然用縝密的思維想出了這個計劃,而且敢於抱著必死的信念去施行。

其實論起客觀條件,當初曹芳明顯是要更好一些的,但由於他的膽怯,喪失了平樂觀閱兵那次好機會。如果當時在位的是曹髦,或許早就可以成就大事,而不必等到現在去飛蛾撲火了。

五月戊子之夜,曹髦命手下親信李昭和焦伯在凌雲台點兵,集合了自己少得可憐的軍隊,準備發起決死的反擊。而這次壯舉也給後世留下了「雲台仗」的典故。

在起兵之前,曹髦召集了王沈、王業和王經三人,對他們宣布了自己的計劃,並說出了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千古名言。

這位王業經歷不詳,但王沈卻是個名人,他也是出自太原王氏,屬於最初被曹爽徵辟拉攏的那批世家子弟。但後來司馬懿只是象徵性處罰了他,很快便再次啟用,再加上他還是司馬家鐵桿王昶的侄子,這樣的人怎麼可能站在皇帝這一邊呢?

這一點聰明的曹髦當然知道,不過他根本不怕王沈去告密。他根本就沒指望靠這一點兵力擊殺司馬昭,所以無論對方是否有防備都不重要,他就是求死去的,所以根本不在意消息泄露。

而第三個人王經也非常值得一提,他就是當初在隴右被姜維血洗,損兵數萬的那位。不過王經雖然打仗比較拉胯,但他還是有些氣節的,此時仍然心向皇帝。

他勸說道:「當初魯昭公貿然討伐權臣季孫氏,失敗後丟了國君之位。如今您的實力和司馬昭相比差得太遠,這麼草率行動必然生出大禍,不如從長計議。」

王經這番話道理上是沒問題,但問題是再這麼等下去就要被溫水煮死了,現在奮力一搏至少還能給司馬昭帶來一個大麻煩。

曹髦對此自然是嗤之以鼻,當即拒絕了他的提議,表示我意已決不可更改,然後就去面見太后了,應該是索要太后懿旨,增強自己的合法性。

王沈等三人聽罷面面相覷,很快就做出了不同的選擇。王沈和王業立刻就去向司馬昭報信了,而王經卻守住了自己的節操。

待天明時分,曹髦親率數百人,大張旗鼓地向司馬昭的府邸衝去。司馬昭早有防備,命弟弟司馬伷率兵迎戰,結果曹髦一聲大喝,司馬伷的部隊紛紛逃散。

見事情不妙,司馬昭又派手下鷹犬賈充帶兵抵擋,但曹髦卻身先士卒,親自執劍與之交戰。傀儡天子畢竟也是天子,天子的威嚴豈是小卒可以抗衡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賈充的部下也馬上就要四散而逃了。

而就在這時太子舍人成濟正好撞到槍口上,他慌慌張張地問賈充該怎麼辦才好。詭計多端的賈充見狀心生一計,暗想就是你了,於是對成濟說:「司馬公養你們這麼久,正是為了今日之事,還有什麼可問的?」

這成濟也是個憨貨,完全沒多想,當即衝上前去將皇帝刺死。或許他認為自己立了大功,榮華富貴指日可待,但他到死才知道自己的結局註定是替罪羊。

漢晉春秋、晉紀等作品都說是賈充算計了成濟,把他當槍使,而按照晉書的描寫,成濟則是被賈充喊出的口號所蠱惑,自己主動做了出頭鳥,如果是這樣的話,此人真的是蠢得可以。

相府兵將止不敢戰,賈充叱諸將曰:"公畜養汝輩,正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濟抽戈犯蹕,刺之,刃出於背,天子崩於車中。(晉書文帝紀)

弒君這件事可以說是大到天上去了,尤其是在街頭公然弒君,影響實在是太壞。這樣的事情不可能沒有個交代,而在眾目睽睽之下行兇的成濟就是最好的替罪羊。

所以說給領導干髒活,雖說確實是個拉近關係增加信任度的途徑,但也不是什麼事都能幹的,因為你也得想想自己會不會被無情地犧牲掉。富貴險中求不是不可以,但總得考慮後果。

這件事罪魁禍首毫無疑問就是賈充,按照司馬昭的本意肯定不會想要殺死皇帝,就算殺也會暗中毒殺,怎麼可能在街頭弒君?我認為按他的意思應該最好是把曹髦擒下來,不過這一點確實很難做到,而司馬昭也很不地道地讓手下去給自己抗雷。

賈充接了這個苦差事,但他耍了個心機,命令下得模稜兩可,卻又有極強的暗示性,同時把自己的責任完全摘了出去,又正好趕上成濟這樣的愣頭青,終於釀成大禍。雖然解決了問題,卻又帶來了新的問題。

對於賈充來說,明面上確實沒他什麼責任,司馬昭還真沒法去怪他。

然而可以看出此中關鍵的卻大有人在,比如司馬昭的好友陳泰,他就堅稱「不斬賈沖,難以告慰天下。」

泰曰:"惟腰斬賈充,微以謝天下。"(晉書文帝紀)

當然賈充是不能殺的,畢竟是自己的核心小弟,肯定要保,所以最後也就殺了個成濟了事。

再說王經,此人由於沒有給司馬昭報信,被認為立場不堅定,也一併被幹掉了。

曹髦被殺害後,司馬孚還跑過去抱著屍體大哭,惺惺作態地說什麼「陛下之死都是我的錯」,結果沒過幾天就領銜上書,說要效仿漢昌邑王故事,將曹髦以平民之禮下葬,真是無恥到了極點。

曹髦被刺事件,對於魏晉禪代的過程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這至少使司馬昭的計劃推遲了幾年。

雖說司馬昭極大概率沒有下達弒君的命令,但動手的畢竟是他的人,他不可能逃脫干係。而弒君之事太過惡劣,司馬昭必須另想辦法平息諸多不良影響,稱晉公一事也就只能擱置下來。滅蜀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司馬昭又等了三年之久。

而司馬昭在滅蜀後兩年就去世,從時間上他做到晉王已經是極限了,沒有時間更進一步了。

也就是說曹髦看似以卵擊石的舉動,雖然最終沒能挽救曹魏社稷,卻打亂了司馬昭的計劃,讓他沒有成功篡位稱帝,留下了終生的遺憾。從這個角度來看,曹髦也算是成功的。

司馬昭在鍾會、鄧艾等人的幫助下,最終靠滅蜀大功度過了這次危機。但東吳的孫綝就沒有這樣的好運了,從壽春大敗而歸的他,終於走上了前輩諸葛恪一樣的不歸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