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美食怎麼做?清代第一美食家有話說

淥水早讀 發佈 2022-06-06T04:33:58.948822+00:00

《舌尖上的中國》有句話:從古到今,這個農耕民族精心使用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獲取食物的活動和非凡智慧,無處不在。

《舌尖上的中國》有句話:


從古到今,這個農耕民族精心使用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獲取食物的活動和非凡智慧,無處不在。


飲食文化,也是中國這個農耕社會中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


中華美食流傳千年,提起愛吃、會吃的古人,清代乾隆年間有一位「愛吃」的大才子,他就是袁枚



袁枚是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提出的「性靈說」是清代詩壇最重要的詩歌理論之一,其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


袁枚十二歲考上秀才,二十四歲中進士,先後於江蘇溧水、江浦、沭陽、江寧任縣令七年,頗有政績。乾隆十四年,因擢升無望,加之不甘為「大官作奴」,袁枚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


隨園是曹雪芹的爺爺曹寅所建,據說是「大觀園」的原型。這個園子,是袁枚早年在江寧做知縣的時候,就為自己「退休」生涯做好的打算


袁枚雖然隱居了,在詩壇士林中,他卻名聲日隆。加之他樂於遠遊,多次出遊到江浙乃至贛粵之地,於是便常常成為各地文士詩人、門生故舊的宴請對象。


對飲食文化情有獨鐘的袁枚,在一場場宴席之上得到了研究各地美食的一手資料,將四十年的美食實踐總結成《隨園食單》,在隨園搞起了「農家樂」


讀書、創作、會友、授業、漫遊,在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中,袁枚追求恬淡、適我的生活情趣,且歡迎人們入園參觀、飲食消費。一時間,隨園成了文人墨客以酒會友、談詞說賦的絕佳場所。在封建束縛的清朝,袁枚可以稱得上是具有反傳統精神,追求肆意灑脫的第一人了。



掐指一算,端午節馬上來臨。在這個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美食必不可少。


今天就讓我們翻翻《隨園食單》,跟「清代第一美食家」袁枚學習烹製幾種端午節美食吧!


,即「粽籺」,俗稱粽子。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一般北方人愛吃甜味粽子,南方人愛吃鹹味粽子。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揚州洪府粽子

洪府制粽,取頂高糯米,撿其完善長白者,去其半顆散碎者,淘之極熟,用大箬葉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塊,封鍋悶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斷。食之滑膩溫柔,肉與米化。或云:即用火腿肥者斬碎,散置米中。


竹葉粽

取竹葉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菱角。



黃鱔又叫鱔魚,形狀又長又細,為水族無鱗類,生長在淡水中。黃鱔肉質細嫩鮮嫩,可以用來紅燒,清蒸,油炸,爆炒。黃鱔正是端午節前後的時令美味。自古就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鱔絲羹

鱔魚煮半熟,劃絲去骨,加酒、秋油煨之,微用纖粉,用真金菜、冬瓜、長蔥為羹。南京廚者輒制鱔為炭,殊不可解。



炒鱔

拆鱔絲炒之,略焦,如炒肉雞之法,不可用水。



段鱔

且鱔以寸為段,照煨鰻法煨之,或先用油炙,使堅,再以冬瓜、鮮筍、香蕈作配,微用醬水,重用薑汁。



以上僅選取了書中涉及到的部分端午節相關菜譜進行分享。除此之外,《隨園食單》中更有江鮮、牲、羽族、點心、茶酒等各類美食烹製方法。


內容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


書中亦有頗多記事,間有思想的火花,文筆生動,主要介紹了江浙一帶富有特色的飲食製作方法,更強調了食客的飲食文明問題:例如「戒耳餐」,反對「貪貴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戒目食」,反對「貪多」之蔽;「戒縱酒」,反對「惟酒是務」。


在美食麵前,首先給人以勸誡,這亦是袁枚的獨特之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