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為何先發展南門,這要從秦朝說起走

城事動態 發佈 2022-08-16T07:27:40.299107+00:00

常言道,大部分老成都人分不清楚方向,問一下路就知道了!但奇怪的是,老成都人見面有個習慣,就是喜歡問對方哪個門趕過來的!

常言道,大部分老成都人分不清楚方向,問一下路就知道了!但奇怪的是,老成都人見面有個習慣,就是喜歡問對方哪個門趕過來的!為何那麼多門,實際在大街上一個也都看不到,路牌除外!因為成都有兩千餘年建城史,今天我們一起看看成都的城門與買房的關係!

東南西北門的來龍去脈

✍ 老成都人常說:「成都四大場,東門牛市口,南門肖家河,西門茶店子,北門青龍場。」為什麼老成都人喜歡這樣不精確的方式來指向地點呢?

據相關記載,秦代時成都老城可能有六道城門,從上面這張秦朝時期的地圖上,可以看到那時的成都城範圍基本位於現在成都的市中心區域,在城牆內還分為東、西兩部分,其中東側的大城為「政治中心」;而西側的少城為「商業中心」。

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性大都市,是全國六大都市之一。這一時期成都釀酒、鑄幣、織錦等產業也極為發達,三星堆也出土了大量酒器就更見證。

到了漢代可能有十三道城門,唐代有八道城門,明清大城就只有四道城門了,而且晚上還要定時關閉。城門減少的原因是為安全,所以清代兩百多年基本上是平安祥和的。

到了民國時期,成都增加到了八道城門,大大方便了市民的交通出行。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全部拆除了兩千多年來用於阻隔內外、晨啟夜閉的城門。

但是,老成都人在日常生活中,估然喜歡用城門方位來表述,比如「我住在西門」、「今天到南門吃飯」、「約朋友去北門喝茶」、「今天去了一下東門」……

01 ▍東門及新東門、東門大橋

東門大橋始建於公元591年,現在仍為古五孔石板橋。清代時,成都東門的名字叫迎暉門,寓意迎接陽光,但生活中人們只稱為東門,其位置就在今天東大街快到東門大橋的地方。從地圖上看,東門的位置很特別,它不在東面城牆的中部,而是幾乎靠近城牆的東南角。

和西門(清遠門)也不對通,西門和東門連線大概有一個35度的斜角。這種建築格局在全國城市中是絕無僅有,可能是源於秦國建城時的布局。

由於成都的東門位置太偏南,新東門於1914年開通,這以後就開始了長達20年的軍閥混戰。抗日戰爭時拆除,把加寬的道路與天涯石北街直接連接了起來,就是今天的武成大街。

02 ▍南門及新南門、老南門大橋

成都的南門是成都幾道城門中歷史最悠久的城門。歷史上無論成都城的格局如何變化,南門地位一直很穩。以萬里橋為例,從秦朝建橋,一直到清代,南門的位置也就一直基本未變。

南門一直與著名的萬里橋相鄰,出了南門就是萬里橋,所以南門也就被叫作萬里橋門。就在今天南大街的錦里東路與濱江西路相接的位置再偏向北一點,如今已經是在高架橋下了。

可以說,萬里橋見證了成都的落寞和繁榮,其歷史發展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到三國時,已成為成都南門十分繁華的水陸碼頭和交通要口。

因為都江堰工程,就有了郫江、檢江的開通。傳說,當時李冰為對應天上的七星,在府南河上修建了七座橋,此橋為七星之首,1988年維修此橋時,曾經在水下發現了秦漢時期的磚砌文物,及成排的木樁孔網。

三國時期,蜀國費禕出使東吳前,諸葛亮來到這裡為他送行,費禕對諸葛亮說:「萬里之行,始於此矣!」 有情有景,「萬里橋」又比「長星橋」叫得響亮,就這樣叫開了。康熙五年(1666年),「萬里橋」刻石於旁。

1939年因下游建了新南門大橋,萬里橋就俗稱老南門大橋。這座古老的橋樑,歷經了蜀地的歷史巨變,凝結著成都2000多年的煙火氣息。萬里橋的歷史志籍記載頗多,其名聲和歷代文人短詩長賦無盡的詠嘆有關。

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劉禹錫:憑寄狂夫書一紙,家住成都萬里橋

薛濤:萬里橋頭獨越吟,知憑文字寫愁心

張籍: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

田澄:蜀郡將之遠,城南萬里橋

呂大防:萬里橋西萬里亭,錦江春漲興堤平

王光裕:武侯祠畔路迢迢,迂道還從萬里橋

陸游:成都城南萬里橋,蘆根苹末風蕭蕭

陸游好像寫得最多,也最細緻真切,在詩里可以看到宋代萬里橋邊的風景人物,有花有竹,有車有馬,有船有帆,有翠徑有銀燭,還有熱鬧的魚市……猶如一幅清明上河圖。

由於城市化的步伐飛速,這座千年古橋於1995年被拆且重建,2003年在大橋的上空又建成了雄偉的高架橋。橋南岸有海洋巨輪式樣的建築,叫「萬里號飯店」。

1937年東南方向新開了一道城門——新南門,但1951年就被拆除了,但是作為名稱一直使用,於是後來就有了新南門汽車站及旅遊集散中心、地鐵站等,一直是成都市中心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03 ▍西門及新西門

西城門即清遠門位置偏於西北角,而清時的滿城(即少城)因西城門開在滿城處,實際上成了滿人的專用進出通道,漢人無法使用。人們若要是去青羊宮趕花會,或去去郫縣、灌縣等地,都要從北門或南門繞道,上面有首詩也寫到了。

這就是為什麼在民國以前,成都的南門與北門的外面要比西門外熱鬧得多的原因。比如青羊宮,不但有盛大的廟會,每年還會舉辦一次熱鬧的「趕花會」,花卉繽紛,演出、美食構成人間煙火,1962年,第一屆官辦的燈會也在西門的青羊宮舉行。

為了方便通行,1913年四川督軍下令在西較場向青羊宮方向新開一城門,取名通惠門。老一輩的成都人都稱之為新西門,1981年改名為通惠門街(路)。

04 ▍北門

成都城的北門與南門都是多年來方向基本未變的城門,因為從經門向北而去即可至秦國的都城咸陽,所以又叫咸陽門。秦漢時,北門在青龍街左右,唐代城牆已經臨近府河,但是成都人一般都把它叫作北門大橋,就是在「好又多」超市北門店那個地方。

清代的中央官員從北京來成都都是從陝西入川,沿「官道」(即今天的川陝路)從成都北門入城。新中國以後,鐵路大軍入駐北門,這也是成都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最紅火的地方,加上超級批發市場荷花池的加持,就是相當今天的春熙路了。

這主要是因為盆地的地形原因,當時只有鐵路才給成都帶來發展,出川太難了,這也為後面高鐵、雙國際機場發展埋下了伏筆。

在成都買房的方向

從地形上看,歷史上的成都發展方向並不是正南正北的,而是偏西南,歷史上是有說法的。但新中國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以天府廣場為中心的人民南路中軸線開啟了成都新的發展方向,中軸線號稱「天府第一路」,整整六代人的記憶,從最早形成800米長的人民南路一段,到今天向南延伸超過100公里,真了不起!

  • 1958年,人民路正式開建。當年在修建人民南路之時,時任市長和分管城建的副市長力排眾議,堅持要有遠見,不能太窄,要向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看齊,終於修成了寬度為70米的大街,可以說是整整六個時代人的記憶。

為什麼找到正南方向,如果按原來南門大橋過了漿洗街、永豐就是創業路了 ,高新區就是從這裡起步的,但往南下就會遇到太平寺機場,走不通了,再往下,又是雙流機場了……

首先,從成都城建的投入來看,大部分是南邊。北門與西門,除了民生投入,其他較少,當然也有朋友說北門變化也大,那是因為任何事物(所有城市)都在發展。但四個方向的發展速度和側重點完全不一樣。

北門也湧現諸如鳳凰山體育公園、露天音樂公園等新型地標建築,還有北沿線,其他看不到大的城建項目,火車北站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

成都市中優「十四五」規劃,兩大城市主中心和7個城市副中心(城北占了兩個席),拭目以待……

  • 事實上,鳳凰山外面成了廣場舞、迪吧場所(最近聽說有人投訴這種行為了),其他地方是圖書館,籃球網球等。我沒有看不起的意思 ,但總感覺差距有點大……

其次,從產業的布局來看,僅從科學城來看,總規劃面積361.6平方公里,由「一核四區」構成。「一核四區」通過數字鏈、創新鏈和價值鏈與全市66個產業功能區相嫁接,開闢科學城發展的拓展空間。

「一核」成都科學城(天府新區直管區)

「四區」新經濟活力區(高新南區)

天府國際生物城(雙流區)

未來科技城(東部新區)

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高新西區)

尤其是新經濟活力區,是成都精華中的菁華,總規劃面積87平方公里,涵蓋瞪羚谷、騎龍灣、AI創新中心、中國—歐洲中心、新川創新科技園、天府軟體園等產業社區。

  • 活力區範圍:東至錦江和成自瀘高速路;南與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及雙流交界;西與雙流、武侯交界;北至一環路南三段及火車南站。

在活力區範圍內買房的朋友,一定有所有感受,也可以這麼說,無論硬體與軟體都是成都一流的,當然個別拆遷及安置房除外,但有多套安置房的也是人生贏家喲!

總之,雖然成都東南西北的城門早就沒有了,現在只是稱呼習慣而已。但在我們的生活中,特別是買房的方向一定要有。

比如,成都往南到秦皇寺、科學城,就很少有人再稱呼那裡是南門了,距離確實太遠了,但這可能會成為未來另一個中心區域。

原來成都有說「東窮西貴南富北亂」,其原因很多朋友都知道,這裡就不寫了,從歷史上看每個門都有過輝煌!

新中國成立後,成都東門、北門才是高人一等的地方,」成都人"的說法也由此而來;但改革開放後,西門、南門又是好地方;站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按照規劃至2035年來算,一定要抓住城建,特別是跟著產業布局的方向走。站在人類歷史長河裡看,每一個人在有限的時間裡,唯有跟上可以實現的規劃才算成功吧!

▌ 聲明:內容來源公眾號【城市動態】,不作投資建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