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略•第五章 大將軍血濺殿前 諸宦官屍橫宮內

然哥文史 發佈 2022-09-02T11:05:53.770880+00:00

大將軍血濺殿前 諸宦官屍橫宮內。何進雖誅蹇碩、滅董氏,但對其餘內官遲遲未肯下手。內官親近太后、皇帝,易得權柄,密謀之事夜長夢多,殷鑑不遠。


大將軍血濺殿前 諸宦官屍橫宮內

何進雖誅蹇碩、滅董氏,但對其餘內官遲遲未肯下手。內官親近太后、皇帝,易得權柄,密謀之事夜長夢多,殷鑑不遠。袁紹按耐不住,再向何進獻言:

「從前竇武欲誅宦豎,反為所害,皆因機事不密,而五營禁軍畏服內官之故。如今大將軍有元舅之尊,兄弟二人共領禁軍,部曲將官皆俊傑名士,樂於效命,事在掌握之中,此乃上天保佑,機不可失!將軍應一舉為天下除患,名垂後世,如此則周之申伯亦不足道!」〔1〕

何進依允,卻起身要往宮中與太后商議,袁紹憂慮何進遭宦官暗算:

「如今大行停靈,將軍只可以詔命領兵守衛,不宜輕易出入宮闈。」〔2〕

何進初掌國政,既要籠絡袁紹等公卿、名士,又因曾受宦官扶助不願與其為敵,左右為難,只得再探探太后口風。到了宮中,不提盡誅宦官之事,只說要罷免中常侍及以下官吏,另選三署郎(五官署、左署、右署郎官)以補其缺。

「自古至今,內官統領中宮已是漢朝定製,怎可廢黜?何況先帝剛剛去世,我如何衣冠楚楚與士人相對共事呢?」〔3〕

何太后饒是不從。這輔政的位子尚未坐熱,雖想博個為國除害的名聲,但若真與全數宦官為敵,何進畢竟心孤意怯,不如只除掉為首的幾個宦官罷了。太后生母舞陽君與何苗早已收受宦官賄賂,知悉何進與人謀誅宦官,便屢次入宮面見何後為諸宦官回護,又說「大將軍專殺皇帝左右近臣,擅權獨斷,恐怕要危害社稷」,何後竟信以為然。如此一來,何進更加狐疑。

是年六月十七日(7月17日),靈帝葬於雒陽城北邙山腳下,何進恐遭宦官謀害,竟不送葬。孟秋七月,將勃海王劉協改封陳留王。〔4〕

袁紹見何進沉吟未決,忙為籌劃,請召集董卓等外將引兵至京師兵諫,那時由不得太后不從!大將軍主簿陳琳(字孔璋)聽聞此議急來勸阻:

「此舉猶如『掩目捕雀』,國家大事豈可如此自欺欺人?將軍身集皇室威望,手握京師禁軍,龍驤虎步、高下在心,只需雷厲風行、當機立斷,便是順天意應人心,何必召來外將。到時大軍會聚,強者稱雄,豈非授人以柄,徒增禍亂?」〔5〕

何進不聽,便傳檄前將軍并州牧董卓,命其領兵屯駐京西上林苑(皇家園囿,故址在今河南洛陽市),召并州刺史武猛都尉丁原屯兵河內,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屯兵河南成皋(今屬河南滎陽市汜水鎮),又派遣大將軍府掾王匡(字公節)、騎都尉鮑信(字允誠)、假司馬張楊(字稚叔)、從事張遼(字文遠)、都尉毌(guàn)丘毅前往各地招募兵馬。

「董卓殘暴不仁、貪得無厭,若將朝政依仗於他,委以重任,必逞其野心,朝廷危矣!明公以貴戚之尊,掌輔政大權,盡可隨意決斷,誅殺罪人,實不應以董卓為外援。遲則生變,竇武之事乃前車之鑑吶!」〔6〕

侍御史鄭泰聽說要召董卓入京,他知曉董卓為人,不可重用於朝堂,便來勸諫。尚書盧植也以為董卓有精兵,尾大不掉,不宜召引。何進全然不聽,竟惹得鄭泰辭官還鄉。

「中常侍張讓等仰仗先帝寵信禍亂天下。臣聞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膿瘡雖痛,勝於侵蝕內臟。昔日,晉國趙鞅舉兵清君側;今日,臣願鳴鐘擊鼓入雒陽,請命收捕讓等,以除奸佞!」〔7〕

一封上書傳至太后面前,原來是董卓所奏,此書正是何進密令董卓發出,欲以此威懾太后。此刻,丁原亦受何進之命引數千兵火燒河南尹平陰(今屬河南洛陽市孟津縣)、孟津(古黃河渡口,今屬河南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扣馬村)等地,烈焰沖天有火光照映雒陽城中。〔8〕雖是火燒眉毛,太后仍不肯依從。何苗唯恐局勢難以收拾,急忙勸何進收手:

「當初你我兄弟以貧賤之身從南陽來,依靠內官才得今日富貴。國家之事,談何容易?如此下去,怕是覆水難收啊!望兄長深思熟慮,暫且與內官和解罷!」〔9〕

此言說中何進心事,何進舉棋不定,似心生悔意,又遣諫議大夫種劭(chóng shào,字申甫)詔命董卓止住兵馬。董卓已到弘農澠(miǎn)池(今屬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竟然抗命不從,逕自進兵河南尹河南縣(今屬河南洛陽市),種劭親往軍中重申詔命,董卓疑心朝中有變,命軍士兵刃向前,威脅種劭,種劭臨危不懼仍手持詔書怒斥董卓,董卓自知理屈,何況豈能輕易擔個謀逆之罪?即引兵馬退至夕陽亭(又名幾陽亭,故址在今河南洛陽市西)伺應。〔10〕

袁紹恐怕何進就此變卦,因而向其恫嚇道:

「大勢所趨,已成定局,遲則生變,將軍還猶豫什麼?莫非要重蹈竇氏覆轍嗎?」〔11〕

何進則命袁紹為司隸校尉並使假節,有獨斷專行、先斬後奏之權,以大將軍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袁紹即命屬下監視宦官動向,又敦促董卓等人上奏朝廷,聲稱將進軍平樂觀(皇家園囿,故址在今河南洛陽市)。何太后終於怛然失色,忙罷黜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只留何進親信把守宮中,諸常侍皆至何進府上謝罪,何進於心不忍:

「天下動盪,正因怨恨諸君,目今董卓將至,諸君何不趁早辭官還鄉?」〔12〕

袁紹再三勸何進趁機行動,何進再三推脫,無奈之下命袁紹從弟虎賁中郎將袁術選二百虎賁軍代替內官宿衛宮門。袁紹志在一舉殲滅宦官,為此不擇手段,他冒稱大將軍之命傳檄州郡,收捕宦官親屬。諸常侍或已洞悉,張讓通過兒媳何氏向舞陽君討情,太后果然宣詔諸常侍重返宮中,官復原職。

八月二十五日(9月22日),薄暮冥冥,何進匆匆入宮。

「大將軍自稱患病,既不為先帝服喪,又不送葬,今日卻入宮來,意欲何為?莫不是竇武之事重演?」

張讓發覺何進身影,便與段珪等人相論,看來情勢不妙,於是派人前去竊聽消息,原來何進徑至長樂宮面見太后,請命誅殺宦官。大禍臨頭,豈肯坐以待斃,何不先下手為強?張讓率段珪、畢嵐等數十親信,由嘉德殿掖門而入,埋伏殿門之下。長樂宮大約在嘉德殿後,此刻何進正要邁出嘉德門,被一宦官叫住,稱太后還有事召見,何進便即轉身回去。

「天下憒亂,並非儘是我等之罪。當初先帝幾乎廢黜太后,幸虧我等苦苦哀求,各取家財取悅先帝,我等不過是要託付於你何氏門下。如今要將我等斬盡殺絕,也太過分了罷!你只說宦官污穢,難道你等公卿士大夫就都乾淨了嗎?」

張讓忽至何進面前詰責。末句不虛,漢末之世,自上至下,貪官污吏何止宦官?何進一時啞口無言,尚方監渠穆一劍刺去,血濺嘉德殿前。張讓等假作詔書,罷袁紹、王允之職,以前太尉樊陵(字德雲)為司隸校尉,前司空(少府)許相為河南尹,詔書頒至尚書台,諸尚書疑竇叢生:

「請大將軍前來商議!」

「何進謀逆,今已伏誅!」

一顆人頭飛至尚書面前,正是何進。

大將軍部曲吳匡、張璋素為何進親信,聞知消息,欲領兵入宮,宦官早已緊閉宮門,持械把守。袁術領虎賁軍與吳匡一同攻入宮門,日影西斜,天已垂暮,諸常侍躲入宮中難以找尋,袁術索性命人於宮內放火,欲逼出張讓等人,大火延及嘉德殿九龍門、青瑣門及東西宮。〔13〕張讓忙稟告太后,說大將軍部將焚燒宮室,意欲謀反!於是引太后、漢帝、陳留王及內宮官屬由復道〔14〕奔往北宮。盧植或已略聞宮內風聲,正自尋找皇帝,行至復道窗下,正遇段珪等人經過,盧植手持長戈仰首怒斥,段珪驚恐失措,撇了太后便逃,太后慌不擇路竟從窗中躍出,當由盧植救下。

八月二十六日(9月23日),袁紹急引軍與車騎將軍何苗合兵一處,屯駐北宮朱雀門外,恰巧擒獲趙忠,就地正法。是時,吳匡等人領兵殺到,見了何苗突然喊道:

「殺大將軍者乃車騎,眾將士可願為大將軍報仇嗎?」

原來吳匡怨恨何苗不能與何進同心,甚而懷疑他與宦官同謀,而何進素來待部將頗有恩信,士卒願效死命,於是吳匡與董卓之弟奉車都尉董旻(mín,字叔穎)攻殺何苗。〔15〕

二十七日(9月24日),張讓等人已領著漢帝及陳留王藏於北宮德陽殿。〔16〕諸常侍在宮內,而其黨羽樊陵、許相尚可在外策應,袁紹與叔父袁隗定計,亦假傳詔命召樊許二人入宮,既而誅之。除了外患,袁紹便領兵攻破朱雀門,闖入北宮,士卒爬上端門屋頂向內進攻,袁紹即命封鎖北宮各門,而後掃蕩宮室,於承明堂內誅殺中常侍高望等,但見宦官,一律格殺勿論,竟有未長鬍鬚而誤殺者,還有並非宦官的只有脫下袴子「驗明正身」,才得倖免於難,計有兩千餘人陳屍宮中。〔17〕袁紹又派兵逐殿排查,以防走脫,卻已不見了皇帝身影。

————————————————————

〔1〕〔2〕「前竇武欲誅內寵而反為所害者,以其言語漏泄,而五營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將軍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並領勁兵,部曲將吏皆英俊名士,樂盡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贊之時也。將軍宜一為天下除患,名垂後世。雖周之申伯(西周厲王妻舅、宣王母舅,申國開國國君),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將軍宜受詔領禁兵,不宜輕出入宮省。」見《後漢書》卷六十九,何進傳。

〔3〕「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柰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見《後漢書》卷六十九,何進傳。

〔4〕(中平六年、189年,六月)辛酉(十七日),葬孝靈皇帝於文陵。……秋七月(當月公曆跨度7月31日~8月28日),……徙渤海王(劉)協為陳留王。見《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

〔5〕「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髮耳。夫違經合道,天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見《後漢書》卷六十九,何進傳。

〔6〕「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猒。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將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親德之重,據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誅除有罪,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且事留變生,殷鑑不遠。」見《後漢書》卷七十,鄭太(泰)傳。

〔7〕「中常侍張讓等竊幸承寵,濁亂海內。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潰癰(yōng)雖痛,勝於內食。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人(春秋時晉國大夫趙鞅不滿國政昏暗興兵入國都驅逐晉王寵臣荀寅、士吉射)。今臣輒鳴鐘鼓如洛陽,請收讓等,以清奸穢。」見《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傳。

〔8〕何進欲誅中常侍趙忠等,進乃詐令武猛都尉丁原放兵數千人,為賊於河內,稱「黑山伯」,上事以誅(趙)忠等為辭,燒平陰、河津莫(幕)府人舍,以怖動太后。見《後漢書》卷七十三,公孫瓚傳,李賢注引《續漢書》。

〔9〕「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貴富。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和也。」見《後漢書》卷六十九,何進傳。

〔10〕大將軍何進將誅宦官,召并州牧董卓,至澠池,而進意更狐疑,遣(種)劭宣詔止之。卓不受,遂前至河南。劭迎勞之,因譬令還軍。卓疑有變,使其軍士以兵脅劭。劭怒,稱詔大呼叱之,軍士皆披,遂前質責卓。卓辭屈,乃還軍夕陽亭。見《後漢書》卷五十六,種劭傳。

〔11〕「交構已成,形埶已露,事留變生,將軍復欲何待,而不早決之乎?」見《後漢書》卷六十九,何進傳。

〔12〕「天下匈匈,正患諸君耳。今董卓垂至,諸君何不早各就國?」見《後漢書》卷六十九,何進傳。

〔13〕(中平六年)八月戊辰(二十五日),中常侍張讓、段珪等殺大將軍何進,於是虎賁中郎將袁術燒東西宮,攻諸宦者。見《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

〔14〕「復道」,連接南北宮之閣道,上下兩重懸空如橋。

〔15〕(中平六年八月)己巳(二十六日),車騎將軍何苗為進部曲將吳匡所殺。見《後漢書》志第十二,天文下。

〔16〕〔17〕(中平六年八月)庚午(二十七日),張讓、段珪等劫少帝及陳留王幸北宮德陽殿。……辛未(疑有誤),司隸校尉袁紹勒兵收偽司隸校尉樊陵、河南尹許相及諸閹人,無少長皆斬之。見《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