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到底有沒有用?美國專家說出7個字:長城害慘了歐洲

羽昕 發佈 2022-09-20T12:28:58.683245+00:00

中國自古就有許多與長城有關的故事,例如烽火戲諸侯、孟姜女哭長城、擊石燕鳴、定城磚的故事等。從西周到清朝,長城的修建與使用囊括了整個中國封建時期。

中國自古就有許多與長城有關的故事,例如烽火戲諸侯、孟姜女哭長城、擊石燕鳴、定城磚的故事等。

中國修建長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

從西周到清朝,長城的修建與使用囊括了整個中國封建時期。

為什麼古代帝王重視長城?中國長城到底有沒有用?有什麼用?

中國長城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工程,在抵禦外敵、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促進民族融合等方面有著重要貢獻。

中國長城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美國專家卻說中國長城害慘了歐洲。

這又從何說起呢?

中國長城的發展史

早在西周時期,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智慧的古人就想到了修建連續排列的城堡來防禦,用修建烽火台來傳遞軍事信息,以便諸侯能迅速支援周王。

這也算是中國長城最早的樣子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分崩離析,諸侯國為了爭霸,相互防守和攻擊。

出於各方面考慮,諸侯國紛紛在自己轄區里修築長城,用以守衛邊界,同時也防止本國人口流失。

除了各諸侯國之間相互防備,靠近北方遊牧民族的秦趙燕三國,還修築了「拒胡長城」。

在古代,人口和土地便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二了。

長城的修築,對保護人口和土地資源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這時候的長城都比較分散和短小,並沒有形成統一的體系。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權力高度集中,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秦帝國,秦始皇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軍事方面就有修築萬里長城這一項。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大將蒙恬率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

為了鞏固邊防,秦始皇特命蒙恬主持修建「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餘里」的長城。

在修建的過程中,還將秦趙燕三國修築的「拒胡長城」連在一起,包括在萬里長城之內。

自此,這是中國第一次有「萬里長城」的稱呼。

長城依山仗勢,充分利用地形、天塹等設立要塞,有力地防禦了匈奴的侵襲,給中原農業地區提供了發展機會。

不過因為工程量浩大,修建過程動用了近百萬的勞動力,沉重的徭役和賦稅引得怨聲載道。

「孟姜女哭長城」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此後的各個朝代,也都陸陸續續修繕和築建長城,到了明朝時期,對長城的修築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明朝建立後,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仍然虎視眈眈。

蒙古韃靼、瓦剌諸部經常騷擾邊境,搶掠人財物。

特別是明中葉以後,蒙古韃靼、瓦剌諸部的騷擾更甚,而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又興起,更是讓明朝統治者頭疼不已。

明王朝存在的200多年歷史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中國長城,基本上都是明長城。

明朝國力強盛,又注重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所以對外族的侵擾一直是處於壓制階段。

也正是因為如此,明朝時期從來沒有一位公主被派去和親。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的朝代。

到了清朝時期,因為清朝的統治者本身就是遊牧民族,所以不存在用長城來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作用。

這個時期的長城,反而成了清朝統治者用來鎮壓農民起義和民族起義的工具。

清朝也曾少量修築過長城,不過比起明長城,就不足為道了。

中國長城也叫「萬里長城」,它真的有萬里長嗎?還是國人誇大了?

中國自西周以來,幾乎歷朝都有修築長城,不過有些因為年代久遠而逐漸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對於中國長城的長度,曾有國家測繪局的專家去考察、衡量過,最終確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就單說明長城,總長度就達到了8851.8千米。

除此之外,還有現存的長城牆體、壕塹、界壕關堡等各類遺存,總計4.3萬餘處(座/段) 。

可見,中國長城稱萬里長城,是一點不誇張的。

長城有什麼作用?

長城是我國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工程,不過它的作用可不止體現在軍事上。

北方遊牧民族從小在馬背上生活,吃肉喝奶,身強體壯。

加上常年遊獵放牧,自然不缺少古代重要的軍事資源——馬匹,所以遊牧民族的人異常兇猛,作戰能力極強。

北方苦寒,基本上靠天吃飯,若趕上年運不好,就資源匱乏。

而中原地區,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各方麵條件都比遊牧民族更先進、安穩。

為了掠奪生存資源,他們就會騷擾中原國家。

可以說,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幾乎貫穿在整個封建社會時期,成為眾多統治者的心頭大患。

打仗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勞民傷財不說,還不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所以統治者大多選擇「以守代攻」,修築長城等作為軍事防禦。

中國長城的修築,大大增加了遊牧民族來中原掠奪的難度,讓善於馬上作戰的遊牧民族無法長驅直入,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而且也增強了我方的作戰能力,從而保護了國家邊疆不受侵犯,維護了國家安定與統一。

北方遊牧民族從西周時期的犬戎、漢朝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韃靼、瓦剌諸部等,興衰起伏,更迭變化。

而中原地區的漢族百姓在長城的守護下,文明一代代延續。

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之厲害可見一斑。那美國專家又為何說中國長城害慘了歐洲呢?

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侵犯中原國家遇到長城阻礙,於是不得不另尋沃土。

於是,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便向西前進,最終抵達歐洲。

有歷史曾記載,曾有一支東方騎兵抵達歐洲後進行掠奪和屠殺,給歐洲文明帶來極大傷害。

不過歐洲被東方騎兵掠奪,也沒必要甩鍋給中國長城。

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侵擾屢禁不止,是巍峨長城的默默守護,是一代代中國人的浴血抵抗,用身軀血肉阻止了外敵來犯的步伐。

而當時的歐洲,既沒有先進的技術,又沒有堅固的城牆。

落後就會挨打,只有不斷發展強大自身,才能在外敵侵擾時有抵抗之力。

而且,修長城並不只是中國人的專利。

古希臘人曾經建造了早期的地峽長城,開啟歐洲長城的先河。

羅馬帝國時期,修築的哈德良長城雖然長度比起中國長城差很多,但是其軍事構造上完全可與中國長城媲美。

另外還有俄羅斯與伊朗,都曾經修築過軍事目的的長城。

所以,美國學者大可不必將歐洲被侵擾甩鍋給中國長城。

除了軍事方面的作用,長城的修建與長期使用,還對我國的經濟、民族、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長城的修建與戍守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許多勞動力和士兵被發派前往修建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民族融合。

再加上統治者的政策,命歸降的少數民族在長城沿線一帶居住生活,實現了華夏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和諧同存,促進了少數民族接受先進的文化和經濟,促進了民族融合。

在經濟方面,長城的某些關口逐漸發展成城鎮,促進了邊疆地區經濟的發展。另外長城也保護了古代絲綢之路不受匈奴的侵擾。

而依賴於長城的軍事防禦功能,不僅帶來了社會安定,還保護了人口。

在農耕社會,人口和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長城內的人們生活安定,農業文明便也發展迅速,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長城的現代意義

長城在古代冷兵器時代,確實是一項卓有成效的軍事工程。但是在火炮、槍彈等現代化兵器出現後,長城的軍事作用有所下降。

但是長城卻沒有消失,反而逐漸演變成現代中國人的精神象徵和珍貴文化遺產。

電影《長津湖》中,抗美援朝的士兵乘坐列車路過某地,在爭執中不小心撞開了列車車廂門,夕陽下的長城宛如一條巨龍,在霞光籠罩下映入每個士兵的眼睛。

就連一直倔著勁兒、不服氣的伍萬里都不由自主地停下了動作,深受長城的震撼。

長城,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演變出了「保家衛國」的含義。

而祖國的大好河山,卻有人妄圖破壞,這是每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都不能忍受的。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抗日戰士就有「誓與長城共存亡」的口號。

而我國的國歌中亦有「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語句。

長城,已經變成中國人保家衛國、百折不撓、堅不可摧的精神象徵。

在現在,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已經比較微小了,但是卻成為了古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

長城的英語名稱為the Great Wall,意為偉大的、宏偉的城牆。

中國長城又被稱為世界中古七大奇蹟之一,連外國朋友都為我國的長城而驚嘆叫絕。

同時,它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和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總結

中國萬里長城到底有沒有用?答案不言而喻。

蜿蜒盤旋在中國大地上的長城,不僅是華夏大地的守護者,也是每個華夏人心中的信念濃縮。

只有在這片熱土上生存繁衍的華夏民族,才能深有體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