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健中醫】名老中醫談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易與哪些病相混淆?

豫健 發佈 2022-10-28T12:38:52.743916+00:00

目前,中國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約有500萬,其中大多數患者由於反覆在非專科醫院或者門診就醫,以致長期得不到確診,誤診率近50%。

風濕病曾被稱為「不死的癌症」,發病率約為30%,其中有13%的人因此致殘。其實,風濕病能治,而且能治好。且聽全國名老中醫婁玉鈐教授為大家談談風濕病。

目前,中國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約有500萬,其中大多數患者由於反覆在非專科醫院或者門診就醫,以致長期得不到確診,誤診率近50%。婁玉鈐說,類風濕關節炎在發病過程中很容易與下列疾病混淆:

其一,風濕熱:本病多見於青少年和年輕女性,無明顯性別差異,起病急,病變以侵犯大關節為主,發熱、關節紅腫熱痛,遊走性較顯著,可侵犯心臟瓣膜,導致風濕性心臟病(簡稱風心病)。關節腫脹時間短,多在1~6周內自然消腫,無晨僵和肌萎縮,愈後不遺留關節畸形,X線檢查無骨質改變。應用抗生素、抗風濕藥和糖皮質激素治療可獲顯著療效。

其二,強直性脊柱炎:本病以周圍關節受累為主時,需與類風濕相鑑別。過去認為強直性脊柱炎為類風濕的一種變型,稱為中心型類風濕或類風濕性脊柱炎。現知強脊炎與類風濕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其特點為:青少年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在15~30歲;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大多數HLA-B27陽性,類風濕因子多陰性;主要侵犯低骶髂關節和脊柱,易導致脊柱強直,如果四肢關節受累,多為非對稱性,主要是下肢不對稱性大關節腫痛。X線表現為骶髂關節間隙模糊、消失,脊柱椎間盤纖維化及骨化呈竹節狀。

其三,銀屑病關節炎:本病與類風濕在臨床上有許多共同點,如慢性起病、女性多發、對稱性關節炎、受累關節出現畸形等,臨床上區別有一定的困難。但銀屑性病關節炎有下述特點:有銀屑病的皮膚表現;無類風濕結節;關節病變多發生在遠端指間關節和臨近的指甲,並可出現臘腸樣指;骶髂關節和脊柱也可受累;類風濕因子多陰性。

其四,痛風性關節炎:本病多發生於中年男性,常有飲酒史,關節炎的好發部位為足第一跖趾關節,常急性起病,數小時內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疼痛劇烈。少數可侵犯踝、膝、肘、腕及手指關節。本病即使不經治療,急性痛風也可在數日或數周內自愈。但飲食失調、外傷、手術,尤其在飲酒後常誘發或復發。慢性患者由於持續高尿酸血症,易形成痛風石,致使局部畸形及骨質破壞。別嘌呤醇、秋水仙鹼等治療有明顯效果。

其五,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或肥大性關節炎,多發於中年以後,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65歲以上幾乎普遍存在,病變主要限於膝、髖、踝、脊柱等經常負重的大關節和手指遠端指間關節,臨床上以局部疼痛為主,很少有腫脹,不伴肌肉萎縮。其疼痛特點是活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無明顯晨僵。血沉大多正常,類風濕因子陰性。X線表現在還沒有廣泛的骨質疏鬆時,即有明顯的骨質呈「唇」樣或「刺」樣增生,但無關節面破壞。

其六,結核性關節炎:本病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常侵犯單個關節,為非對稱性。好發關節依次為脊柱、髖、膝、足及踝關節等。可伴有低熱、盜汗、乏力、食慾減退等結核中毒症狀。關節病變持續進展,不同於類風濕的緩解與惡化交替進行。持續性關節疼痛較類風濕輕,但夜間痛較重。結核菌素皮試呈強陽性,類風濕因子陰性。X線檢查可見骨質破壞:骨小梁模糊,呈現骨質缺損,砂礫樣死骨:骨性改變:管狀長骨的破壞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膨脹變形,脊柱呈楔形變,椎體上下之間相互嵌入出現駝背或龜背畸形;關節改變:關節軟骨被破壞可使關節間隙狹窄,軟骨破壞後不會再生,椎間盤破壞不能再生,如破壞明顯,椎間隙永遠消失。抗結核治療有效。

其七,系統性紅斑狼瘡:有系統性病變如漿膜炎、蛋白尿等;有皮疹如蝶形紅斑、盤狀紅斑、光過敏等症狀;抗核抗體陽性等。

此外,硬皮病等其他瀰漫性結締組織病,早期出現手部關節炎時,易與類風濕相混淆,需注意鑑別。

文中部分知識參考自《常見風濕病患者臨床440問》,婁玉鈐、李滿意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作者:吳玉璽 陶永升 責任編輯:楊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