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長河》真實歷史|即墨御史一道奏疏 靳輔罷職 陳潢鬱鬱而終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發佈 2022-11-12T20:17:48.262308+00:00

大清順治十六年至康熙十六年的近二十年間,黃、淮連年潰決,漕運斷絕,民不聊生,河道總督面臨被處決的危機,康熙帝不拘一格提拔陳潢,君臣齊心協力逐漸平定河患,留下一段千古知遇之恩的佳話。

以清康熙年間的黃河治理工程為線索,講述清代治河的歷史。

大清順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十六年(1677)的近二十年間,黃、淮連年潰決,漕運斷絕,民不聊生,河道總督面臨被處決的危機,康熙帝不拘一格提拔陳潢,君臣齊心協力逐漸平定河患,留下一段千古知遇之恩的佳話。

《天下長河》是真的歷史故事嗎?

是,也不是。

差多少呢?

治河能人陳潢,並非是康熙皇帝獨具慧眼,發現他的另有其人。

河道總督靳輔治河遭遇彈劾,四年後起復,康熙皇帝認錯。

布衣河伯陳潢,畢生致力治河事業,卻被誣陷鬱鬱而終。

「直聲震天下」的監察御史郭琇,奏疏污衊治河功臣,是山東青島即墨人。

下面一一道來。

郭琇,字華野,山東即墨人。

歷史記載,郭琇的父親郭景昌生有四子,郭琇行二。郭琇六歲時,趕上大明崇禎末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後撤出,清兵入京定鼎中原,新紀年為順治元年。三年後,郭景昌病故,郭琇過繼伯父郭爾印,時年九歲。三十九歲進京謁選,當時正遇嗣父病故,郭琇回鄉奔喪,又三年後被朝廷初授吳江知縣。

當時三吳地區民風不好,當官者都視為畏途,擔心郭琇幹不了太久就要掛冠而去。郭琇卻認為自古「只有為地擇官,豈能為官擇地」。在吳江任上,郭琇展示了極好的政治才華,他為官廉潔勤政,精明強幹,尤以善斷疑案著稱。

出身即墨望族的郭知縣在任八年,深得百姓擁戴,史書記載治下「征賦行版串法,胥吏不能為奸」,朝廷考評「治行為江南最」,同時也打破明清時代的吳江地區記錄,成為任職時間最長的知縣。

時任江蘇巡撫,原督察院副都御使的湯斌,風聞吳江知縣是個「墨吏」,細緻查訪發現完全不是那樣,因而對郭琇極力舉薦,康熙二十五年(1686)京述職,次年提拔授江南道監察御史(一說為河南道監察御史)。

兩年後,郭御史的第一篇大作,彈劾了河道大員以及他的幕僚,靳輔和有「再世河伯」之稱的陳潢。

陳潢,字天一,也作天裔,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據史料記載,這位陳先生,雖然出身在科舉取仕的封建時代,卻自幼不喜歡八股文章,只對農田水利等書籍表現出異常興趣,曾經到寧夏、甘肅河套等地實地考察,對治河之道尤其擅長。

大清順治、康熙年間,黃、淮連年潰決,當時的河道總督靳輔,負責全國治理水患事宜,康熙十六年(1677)經過邯鄲時發現了陳潢這個治河人才,將其招入幕府,此後河道出台的各種治河策略工程,都由陳潢在幕後審度指導,而此後十年間,黃河安瀾無患,陳潢功不可沒。

康熙二十六年(1687),河道總督靳輔向朝廷保奏,經部議,授沒有功名的陳潢以僉事道銜,官職正五品。陳潢為根除黃、淮水患,打破治河陳規另闢蹊徑,卻未被朝廷採納。次年正月,河道總督靳輔、僉事道陳潢等人,被江南道御史郭琇參劾,以「屯田擾民」罪名而遭撤職。不久,治河名臣陳潢病死於北京,鬱鬱而終。

陳潢去世的四年後,也就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新起復的靳輔,上疏為陳潢平反昭雪,朝廷認為陳潢已死不必再議,「以潢已卒,寢其奏」。陳潢同鄉陳張靄生將其治河論述,編為《河防述要》一書流傳後世。

郭御史的奏疏與河道工程被污衊

據史料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親自巡查河工,對河道總督的工作給予肯定,但是他知道靳輔還沒有這樣的才幹,就問他是否有人出謀劃策,靳輔也不隱瞞,就把幕僚陳潢推了出來,引薦給康熙皇帝認識。

康熙二十六年(1687),靳輔再次向康熙推薦陳潢,說他十年來兢兢業業,輔佐治河勤勉有功,但是陳潢沒有功名在身,經過部議,朝廷批准授予陳潢僉事道官銜。陳潢似乎對官職並沒有太多感覺,依然致力於自己的治河工作,視之為畢生事業。

然而,無妄之災就在次年發生了。

其實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時任河督靳輔就向朝廷提出了一個大膽建議,「請停濬下河,築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畝以為屯田」,這樣可以每年為國家增產數百萬擔糧食。這個辦法與當時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職的于成龍意見相左。靳輔、于成龍都是朝廷有份量的重臣,兩人爭執不休,康熙讓戶部尚書佛倫詳細調查回奏。佛倫表示支持靳輔的意見。

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二十二日,擔任監察御史的郭琇,第一次向朝廷提交了奏摺,名曰《參河臣疏》,致使河道總督靳輔被罷官,佛倫被降職,涉及河道工作的臣子包括陳潢在內,都被採取了不同程度處分。

郭琇認為,靳輔治河多年,很少有自己的主見,卻事事聽命於布衣幕僚陳潢,築堤、挑浚等諸般措施,治河成功遙遙無期,卻大量浪費國家銀錢;作為河道總督,將國家公器作為私人恩賞,討封授予幕僚,卻沒有收到用人之效果;治河過程中種種亂命,以屯墾之名,行強奪民田之實,跨省調運售賣米麵,擾亂地方物價。

郭琇最後又將矛頭指向靳輔、陳潢,抨擊陳潢是「一介小人,冒濫名器」,提請朝廷褫奪他的官職,給予嚴厲處分;河道總督靳輔違背康熙皇帝原本的旨意,阻撓開浚下河,改為清丈屯田,是抗命之舉。

牆倒眾人推,許多跟風奏事的官員趁機落井下石,甚至建議應當處斬靳輔。

靳輔在辯奏中說,之所以採取「停濬、築堰、清丈、屯田」的策略,是針對黃淮兩河嚴重狀況,經過認真研究的措施。至於治河浚築的經費,已經比原先預算的六百萬兩,節省一半以上。

在自我辯護中,靳輔提及郭琇和于成龍關係密切,其他跟奏的大臣,如孫在豐是郭琇庚戌科同年等等,「清丈(重新清點丈量土地)、屯田(治河後清理的土地分給百姓)」,嚴重侵犯了他們的個人利益,這些人「仇謗沸騰」所以才會強烈上疏,以達到不可告人之目的。

大臣們的奏疏,康熙皇帝還是很重視的,他親自召集諸大臣一起審察商議。之後不久,又下旨靳輔入宮覲見,再次召諸大臣議事。其間郭琇再次提出「屯田害民」,最終靳輔、陳潢被判免官,郭琇一戰成名,升任僉都御史,正四品官職。

事實上,當靳輔被彈劾去職,陳潢也退出技術指導,繼任的河道大臣並沒有更好的治河策略,甚至對已有成績開了倒車。四年後,康熙皇帝再次起復靳輔,下旨官復原職,康熙皇帝認為,「靳輔任總河,數年未曾衝決,漕運亦不誤。今不出四載,黃水又重新猖獗泛濫,朕實不愜!

河務不得其人,必誤漕運」,康熙皇帝的評價,是對靳輔當年之功過是非的定論,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他對撤消靳輔職位的後悔。就此而言,當時靳輔不但無罪,而且當為治河之功臣。

《參河臣疏》曾轟動朝野,然而對河道總督靳輔及布衣河伯陳潢,確實有些不夠公允。實際在康熙一朝,靳輔任職時期河患明顯降低,陳潢提出的諸多建樹的確獨到有效,二人在河道一任,應當說相當有能力,同時個人品格也沒有問題。

郭琇既然官聲正直,為何要上疏彈劾並無過錯的河道諸臣呢?

河道工程是填不滿的無底洞,為了最大限度節省朝廷開銷,河道總督靳輔採取陳潢「開源節流」的策略,在下河實行「清丈屯田」,將水退後出現的大批土地分給當地民眾耕種,來年收穫糧食作為賦稅繳納,把這筆錢用來治理黃河貼補費用。此舉對國家、民眾都是好事,卻侵犯了地方上的土豪劣紳利益,他們一方面大肆搶奪田產,用於中飽私囊,另一方面阻礙土地「清丈」,避免朝廷摸清底數。對於搗亂分子,河道總督靳輔也曾經派員管制,由此便觸及了豪強地主們背後的朝廷力量,他們結夥而動,大肆誣陷中傷靳輔,破壞河道工程政策。作為地方監察御史的郭琇,本人與靳輔並無過節,畢竟還是年輕,不諳體制內的黑幕和利益關係,最終成為朋黨勢力利用的工具。

康熙皇帝既然對河道非常滿意,為何又准了郭琇的彈劾奏疏呢?

這可能涉及朝堂上的權力鬥爭,康熙皇帝皇阼沖齡,原本的舊臣如大學士明珠等專權已久,康熙皇帝早就有心剔除隱患,而河道總督靳輔雖然是幹吏,卻是明珠一黨,視其為政治靠山。郭琇的奏摺來得恰逢其時,既排擠了靳輔,也給明珠及其黨羽警示。更有甚者,郭琇的《參河臣疏》會不會就是康熙皇帝的授意之舉呢,抓住治河一事,向明珠開刀,卻把靳輔當成替罪羊,陳潢這位被後世所公認的清代著名水利專家,也政治鬥爭而含冤九泉。

值得一提的是,在《參河臣疏》之後不久,郭琇緊接著上了第二道疏本《糾大臣疏》,筆鋒直指大學士明珠及一幫佞臣黨羽,深度揭發他們結黨營私,排隔異已,貪贓枉法等罪行。康熙皇帝像是久等了一般,幾乎沒有猶豫,接到奏疏硃筆御批,迅速將明珠革職,黨羽余國柱等遣返原籍為民,盤踞朝野的「明珠幫」頃刻垮塌,朝政為之一清。

君心難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