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洛陽挖掘出含嘉倉,掉落木板縫隙的穀粒,歷經上千年還能發芽

湯糰說史 發佈 2022-11-21T19:54:31.795211+00:00

前言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台出了一個新節目—《中國考古大會》,節目以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主,在傳承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觀眾沉浸式的體驗考古工作,節目一經播出廣受好評。

前言

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台出了一個新節目—《中國考古大會》,節目以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主,在傳承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觀眾沉浸式的體驗考古工作,節目一經播出廣受好評。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通過考古揭開歷史面紗,古樸厚重的青銅器,精美絕倫的瓷器,薄如蟬翼的紗衣,都讓我們大開眼界。

馬王堆漢墓女屍被發現時,皮膚細膩光滑且具有彈性,屍體儲存千年可以不腐,那穀粒被放了千年還可以重新發芽嗎?

答案是可以的!

1971年考古專家在洛陽含嘉倉木板縫中發現穀粒,歷經上千年的穀粒在重見天日後,竟然重新發芽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含嘉倉又是什麼?

我國儲糧歷史悠久

含嘉倉是什麼?史書記載,含嘉倉是唐代國家糧倉,始建於隋朝。

說到糧倉,就不得不先說一下我國的儲糧歷史了。我國的儲糧在新石器時期就開始存在,也就是說我國儲糧距今已經有近萬年的歷史了。

大禹將王位傳給給自己的兒子啟,這也就由「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啟建立了夏朝,從夏商周開始,我國的儲糧開始進入了發展時期,但是這時的儲糧形式還比較單一。

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孫武曾說:「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意思是軍隊如果沒有充足軍需後援,就一定會失敗。如果沒有充足糧食補給,也一定會失敗。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們開始大力發展農業,農業被發展起來,人們的糧食收成增加,儲藏糧食的糧倉也必須就被修建起來。這時的儲糧形式開始多了起來,單是糧倉的形狀就多種多樣。

朝廷修建糧倉之後,設置掌管糧倉的官員,還有配置專門看守糧倉的人員,為隋唐時期我國儲糧進入完善階段打下了基礎。

隋唐時期,我國的地下儲糧進入完善階段,各種倉的糧源和職能都十分明確。

每個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糧倉,有些大型的糧倉可以稱得上為一座城,比如隋朝六大官倉之一的回洛倉。

回洛倉始建於隋朝,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355米。如果把回洛倉裝滿的情況下,可以裝3.5億斤糧食。最大儲量是我們開頭提到的含嘉倉的1.75倍。

回洛倉的地理位置和儲糧情況,使得它對於隋朝的重要性極高,因此這個回洛倉也成為兵家的必爭之處,一度成為李密和隋軍劇烈爭奪的目標。

李密曾三次攻占回洛倉,他率領軍隊攻占了回洛倉、洛口倉等重要糧倉後,洛陽城內的隋軍就沒有充足的糧食,城內的居民也沒有糧食。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李密搶占回洛倉就是提前把洛陽軍隊的命脈扼制住了。隋軍沒有充足的糧食怎麼能拿起武器奮起反抗?在此次對戰中李密很快取得了勝利。

後來回洛倉又被王世充占領,李世民也是利用回洛倉取得勝利,戰勝了王世充。他截斷了大運河,攔截了回洛倉的糧食運輸,王世充的軍隊沒有糧食,洛陽城就被李世民輕而易舉地攻陷了。

隋朝僅存在了38年就被唐朝取代了,隨後唐朝又開啟了一個新的盛世。

唐朝大力支持農業發展。史料記載,當時的全國耕地面積有6.6億畝,平均下來每個人耕地超過九畝。現在我國的人均耕地為1.5畝,也就是說盛唐時期的人均耕地為我國當今人均耕地的6倍。

農業穩定發展,糧倉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到目前為止,僅在洛陽發現的地下糧倉就有200多座。長期的地下儲糧經驗,使得唐朝地下糧窖的製作極為科學,糧窖的防濕防潮措施極為周密而有效。

糧窖防潮處理可以分為窖壁和窖底兩個部分。以含嘉倉為例,含嘉倉的窖壁就是先把木板橫砌在窖壁上,然後再把木箔豎放在木板上,最後再鋪上一層席,蓆子與木箔之間用谷糠鋪墊。

窖底的防潮處理和窖壁是不一樣的,窖底在被夯實了,之後要用火烤,使窖底變得乾燥堅硬,然後再鋪上厚度兩毫米的防潮劑,最後再鋪上木板,墊上谷糠鋪上蓆子就可以了。

這種防潮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含嘉倉在被封印千年後,窖內的糧食由於時間太久,都已經變質碳化了,但經過檢測穀粒內還是含有52%的有機物。

到宋代以後地下儲糧逐漸衰落,人們的儲量方式逐漸改為地上儲糧。含嘉倉從儲糧占據全國的一半到逐漸廢棄,見證了一個社會經濟空前繁榮的時代。

含嘉倉的發掘

含嘉倉是1969年被考古工作者在洛陽老城區發現的,考古工作者第一次見到含嘉倉遺址,還以為它是西周八角墓,直到最後發現銘文磚,才意識到這原來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糧倉」的含嘉倉。

洛陽含嘉倉的鑽探發掘,是從1971年開始的,經過挖掘發現含嘉倉長六百多米,寬七百多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左右。

如果把這個含嘉倉裝滿的話,可以儲存糧食高達2億斤。含嘉倉的糧窖中還保存著一些的穀子,但是這些穀子已經變質,用手輕輕一捏,就變成了粉末。

經過測量推算,這些變質碳化的穀子大概是有50萬斤左右,數千農民的勞動果實竟然存放千年以至於變質,令人惋惜。

儘管這些穀粒都變質了,但它們還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可以進行檢測研究。

工作人員把所有的糧食都打包好了,準備送往研究所時,這時他突然發現地板縫隙中有個嫩綠的新芽。

這顆穀粒可能是數千年前的人們,在往糧窖儲存糧食的時候不小心散落在地上的,在含嘉倉被發現後,重見陽光的穀粒竟然重新發芽了。

工作人員趕緊把自己看到的這一現象匯報給領導,大家知道後都嘖嘖稱奇,急忙小心翼翼地把這個小小的穀粒芽,送去進行培育。

令人驚訝的是這顆穀粒竟然真的長大了,還結出了很多稻米。稻米儲存千年後竟然還可以發芽結果,其令人震驚的程度不亞於發現歷經千年而不腐的屍體。

在含嘉倉內除了發現一些變質的糧食之外,還發現了銘磚、鐵器、銅錢和一些陶器的殘片。總共發現了8方銘磚,7方都已經殘破不堪了,只有一方完整,還可以清晰得辨別出銘磚上的文字。

這方保存比較完整的銘磚,給我們了解含嘉倉的具體範圍和整體布局,提供了一些線索。

含嘉倉整體可分為管理區和糧窖區,由十字街分隔,含嘉倉的東南角就是漕運碼頭。銘磚記載,含嘉倉當時的儲糧主要是華北地區和江南地區運來的糧食。

含嘉倉剛建成時並不是直接作為糧倉使用的,它只是被作為儲存布料絲薄的庫房,後來經過不斷升級,就變成了一座倉城。

直到唐代含嘉倉才被開始作為糧倉使用,一度成為了唐朝當時最大的糧倉,在唐朝的漕運當中起著重要的中轉運輸作用。

隋唐兩朝都是以長安為國都,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洛陽只是作為陪都,但是洛陽的作用是比長安更為重要。因為洛陽地處中原,漕運比較便利,物資運輸也很方便。

楊廣當上皇帝之後,就開始下令建造洛陽城,在他在位的14年裡,他在長安的時間不到兩年,有四年多的時間都是在洛陽。

武則天稱帝在洛陽定都以後,使得含嘉倉的作用更加重要,根據史書記載,在天寶年間含嘉倉的儲糧量將近占了全國的一半。

隨著唐玄宗時期大運河的水量不斷減少,漕運效率不斷下降,導致含嘉倉的利用率也大為降低,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也開始由盛轉衰,含嘉倉也因為頻發的戰亂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不過含嘉倉畢竟是洛陽的糧倉,並沒有因此被廢棄。在唐德宗貞元十四年時,含嘉倉的儲糧只有七萬石。不同朝代的換算標準是不同的,唐朝時的1石約等於53斤,7萬石換算成斤就是371萬斤。

含嘉倉最大最多可是能裝2億斤糧食的,從這樣的數字對比之下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含嘉倉的儲量規模遠遠不如從前。

後來北宋定都到開封。地處洛陽的含嘉倉的利用率更為減少,直到北宋末年才被廢棄。

隋唐大運河解決糧食調運問題

我國古代國土面積很大,漢朝時國土面積就有1020萬平方公里了,到了唐朝時,國土面積高達1240平方公里。

一些地方本身不適合發展農業,當地的生產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這就需要把其他地方的物資運輸到過來維持發展。

隋朝開國,定都大興,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但是西安「地狹人稠」,當地的生產量已經不能滿足重要機構和軍隊的物質需求,需要把其他地區的糧食和物資運送到京城。

當時江淮地區的經濟不斷地發展起來,所以北方需要的物資很大一部分都是江淮地區給供應的。

運送物資走陸路的話時間太長,耗費人力物力也都很大。江淮地區河流也比較多,所以利用水道運送物資是最佳的選擇。

隋唐初期的時候就是利用黃河,渭水等天然河流進行運輸物資的,但是這些河流存在著很多缺陷,有些地方泥沙很多,經常導致船隻阻塞停滯。

為了暢通物資運輸的渠道,隋朝修建了名為「廣通渠」的人工渠道,這個渠道與渭水並行,從西安渭水起,經過潼關,最後匯入黃河。

楊廣上位以後就決定遷都到洛陽。洛陽地處中原,物資也比較充足並且交通也比較方便。同時為了更為快捷地江淮地區把物資運輸到洛陽,楊廣下令開鑿運河,也就是後來的大運河。

由於大運河長度很長,它不同河段流經的地區地理條件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河流階段就需要不同的船隻進行運輸,很多時候一艘船並不能一次就抵達終點。

所以隋朝採用「分段轉運」的方法來運輸物資,並在大運河沿線的樞紐地點修築大型糧倉,來儲藏各地運來的糧食。

隋朝的六大官倉均分布在水陸運輸便利的地方。

從這六大官倉的地點來看,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糧倉大多分布在洛陽附近,唐朝建立以後,除了繼續沿用這幾個糧倉外,還增添了幾處糧倉,比如被譽為「天下第一糧倉」的含嘉倉也是建立在洛陽城中的。

除了一部分原因是河南處於中原腹地,是農業核心產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受黃河三門峽階段「砥柱石」的影響,洛陽到三門峽「砥柱石」這一階段的黃河無法進行運輸貨物,就更加凸顯了洛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封建統治階級利用這條大運河,榨取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但運河的修成,也對國家的經濟和政治,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總結

即使含嘉倉的繁華早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消磨而盡,但那冰冷的銘磚,糧倉,以及碳化的穀粒,仍向我們訴說著一千多年前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勞動成果。

中國大運河在2014年申遺成功,含嘉倉遺址也作為大運河申遺中的項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含嘉倉和回洛倉作為大運河洛陽段的重要遺址、作為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加強對它們的保護和利用,對於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發展中原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今歷史資料中記載的隋唐糧倉大部分都還沒有被發現,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與大運河和倉窖有關的發現也會越來越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