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毖殷頑民,遷於洛邑」的洛陽,能否承載中國的人文內涵概念?

夏朝與詩經研究 發佈 2022-11-26T01:15:27.517083+00:00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作者:趙輝)「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馬克思說,「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

在中華文明探源與夏文化研究工程中,對河南洛陽地區的歷史文化研究,長期以來成為當代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關注的中心。為了突出河南洛陽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重要作用,中國考古學家先後創立了「中原中心說」、「滿天星斗說」、「中國相互作用圈說」、以中原為中心的「重瓣花朵說」或「多元一體說」、「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說」等等學說理論。這些學說的立足點,無疑都是以「中原洛陽」為中國歷史文化起源與發展的中心為基礎。離開了「中原洛陽」的固有觀念,這些學說理論對中華文明探源與夏文化研究毫無任何理論指導意義與學術價值,甚至連「拋磚引玉」的殘餘價值都沒有。

「中原洛陽」的錯誤歷史觀念,來自於當今鋪天蓋地「成周(今河南洛陽)」的歷史宣傳,將西周歷史中占據重要歷史文化地位的「成周」,人為地固化認識為今天的河南洛陽。其影響力已經左右了講究理辯思維的中國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成為他們創立新學說的依據。「成周(今河南洛陽)」觀念的產生依據,來自於中國歷史文獻記載西周王朝初年歷史中的「成周洛邑」。這些觀點認為中國文獻記載的「成周」與「洛邑」為同一地區下的同一城邑,即是今天的河南洛陽。

其實,只要有一點歷史知識、歷史規範與歷史邏輯的人都會明白一個道理,歷史地名的傳承向來都是著名地名覆蓋低能地名。在西周時期,成周是一個與宗周齊名的存在,並稱為宗周與成周。從出土的西周青銅器銘文,我們知道一個歷史事實,西周時期的許多歷史事件與成周有著密切關係,但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卻不見洛邑的記載。如果成周與洛邑為同一地點,那麼東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東周都城的稱謂必然標榜為成周,以示東周王朝繼承西周王朝的正宗性與合法性。但是,中國歷史文獻典籍記錄下來的卻是洛邑,成周卻隨著平王東遷後消失於中國歷史記載二百多年,直到周敬王時期才再次出現於歷史記載中。究竟是什麼歷史原因導致這種反常的歷史現象?這才是我們研究歷史,考古歷史所研究的重要內容。所以,「成周(今河南洛陽)」的歷史觀念,是極其錯誤的與不負責任的。

縱觀中國文獻典籍的記載,洛邑從西周初年的建城目的,就很難與西周成周的歷史文化地位等量齊觀。《尚書·畢命》記載: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厘東郊。…惟周公左右先王,綏定厥家,毖殷頑民,遷於洛邑,密邇王室,式化厥訓。「成康之治」的周康王,在冊命畢公前往成周舉行成周郊祭大典時,陳述回憶了周公當年為了保護西周東都成周的安全與統治,「毖殷頑民,遷於洛邑」的非常行政措施,以實現西周王權對舊有殷商地區的有效統治。

「毖殷頑民,遷於洛邑」究竟包含哪些歷史信息?所有的歷史深意都在「毖殷頑民」中。「毖」字的本義為謹慎小心。從比,從必,必亦聲。「比」意為「等列齊觀」,「必」意為「隱藏」。「比」與「必」聯合起來表示「隱含著加入罪犯隊列的可能性」、「有可能步人後塵,繼續犯錯」。本義:有可能重蹈覆轍,轉義:告誡,再轉義:謹慎。「毖」字本義為我們流傳下一個人所共知的成語:懲前毖後,恰如其分、完美地表達了「毖」的特殊含義。周公為了將殷商都城「大邑商」經營為西周王朝統治東方的東都成周,懲戒殷商遺留下來不老實安分的「頑民」,將「殷頑民,遷於洛邑」另行居住生活。從現代觀點來看,洛邑就是一個西周貴族管理下的殷商「頑民」的集中管理城邑,以懲前毖後,懲戒周公行政時期殷商「頑民」的反叛行為,以杜絕殷商「頑民」對東周成周統治的威脅,純化東都成周城的人文環境,為實現西周社會「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的西周成康盛世,而實施的行政舉措。

《說文解字》云:「頑,㮯頭也」,混沌未開化原始的頭腦是頑之範式。「頑」字本義:愚鈍,愚昧頑鈍不靈活;衍義:「不容易變化或動搖」,如:頑固、頑強、頑敵、頑症、刁頑、負隅頑抗。因此,「毖殷頑民,遷於洛邑」的歷史意義在於,西周王朝為了懲戒殷商王朝遺留下來的頑固分子,為了懲前毖後,杜絕殷商「頑民」對西周王朝的威脅,周公將殷商王朝都城「大邑商」的愚昧頑鈍不良分子,全部遷移到洛邑進行集中管理與懲戒。這便是西周初年歷史上「洛邑」城邑的來源與「洛邑」的人文素質,即今天的河南洛陽文化初始。從歷史文化來源上來說,「毖殷頑民」是洛陽歷史上的第一批移民來源,將殷商時期的「中原」歷史人文概念帶到了洛邑。在西周王朝滅亡時,位於東方的西周東都成周人,即西周初年留下來的優秀殷商遺民後裔及西周的王公貴族,再次全部遷移到洛邑,共同組成了東周時期的洛邑人。洛邑也因此彰顯於東周時期,開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歷史名城。

因為洛邑從西周初年的建城之始,洛邑人即是從「中原」繁榮地區遷移過去的「殷頑民」,「中原」的地理文化概念也因此被帶到洛邑,深遠地影響著中國歷史文化的探源方向。以致今天產生的中華文明起源與夏文化研究的一系列錯誤「中原中心論 」觀念,誤導著中華文明探源與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正常開展。中華文化之所以「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這應該是重要歷史原因之一。

因此,從洛邑的建城目的、洛邑人的構成、洛邑的歷史變遷等方面來說,將中華文明起源研究與夏文化研究的重心,定位在以河南洛陽為代表的「中原」地區,是一種錯誤的歷史認知下的錯誤觀念。「毖殷頑民,遷於洛邑」的中國典籍記錄,表明了洛陽在地理環境、人文環境、人員素質、歷史承載力等方面來看,都無法承載中華文明起源地與中華民族的人文思想內涵。探尋中華文明起源工作,對中華民族來說,仍然是一件篳路藍縷而漫長的求真之路。(作者:趙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