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有兩個致命缺點!即使龐統在世,也無法一統三國,可惜了

凡人侃史 發佈 2022-12-03T02:20:24.124050+00:00

在赤壁之戰前,三國著名的風水大師司司馬徽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就是龐統。

在赤壁之戰前,三國著名的風水大師司司馬徽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就是龐統。而此時的劉備正是躍馬過檀溪,躊躇滿志之時。

劉備聽聞水鏡先生之言,便迅速帶著關羽、張飛,包括他本人前前後後三次前往隆中,最後終於請到了諸葛亮。

後來,赤壁之戰一觸即發,在諸葛亮的幫助之下,鳳雛先生也到了劉備的治下,劉備當時並沒有當鳳雛是一盤菜。因為鳳雛先生不像孔明,外貌就像個普通老百姓,甚至顏值還不如普通人。因此,劉備只給了鳳雛一個縣令之職。

所幸,劉備最終還是發現了鳳雛先生大才,當即下令讓鳳雛擔當了自己的軍師,與諸葛亮職位不相上下。

那麼龐統先生真的有大才嗎?其實從龐統給劉備所提戰略就可以看出龐統的確是身懷大才的。鳳雛先生龐統到底提過什麼戰略呢?恐怕很多朋友只知道臥龍先生提出過《隆中對》戰略,其實龐統先生提出的戰略更加有內涵,劉備也正是靠著龐統的戰略才順利拿下益州。

龐統提過什麼戰略

大多數三國愛好者都聽說過諸葛亮所提的《隆中對》,但是對於龐統提過的戰略是一無所知,其實龐統所提的戰略對於劉備來說意義也是非同尋常。

在史料《九州春秋》中記載: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龐統的戰略大概意思其實就是要占據益州為家,而荊州四面皆敵,很難久守。

後來劉備也聽取了龐統的意見,親自率領魏延、黃忠等將前往益州,最終占領益州。在進取益州的同時,軍師龐統替劉備擬定戰略,讓劉備逐漸放開自我,見識也提升一個檔次。不過可惜的是在落鳳坡龐統戰死。

諸葛亮提過什麼戰略

諸葛亮提過什麼戰略來幫助劉備呢?眾所周知正是《隆中對》,諸葛亮的戰略非常成熟,首先占據荊州,但是荊州這塊地匹可以是向援軍借的。至於什麼時候還,這得要看天下「有變」之時。

在赤壁之戰時,劉備聯吳抗曹,自然而然孫吳便成為了劉備的盟軍。對待盟軍,諸葛亮的戰略只有4個字,聯吳抗曹,只要是不傷害同盟之誼,任何條件均可答應孫吳。

最後等到天下有變,例如:曹操身死,東吳某個大的領導重病,又或者是西涼大軍與中原發生大衝突,又或者是民變、兵變等。這個時候便讓劉備率領精英之師出秦川,直入中原,趁勢拿下中原,最後與曹魏爭雄。

那麼至於昔日的孫吳盟友,估計在那個時候也不是川蜀集團的對手了,況且孫吳兵士大多數都是擅長打水戰,一旦上了陸地基本上都是水鴨子,如果真的動起手來根本不是劉備軍士的對手。

綜上從諸葛亮、龐統二人的戰略來看,只要以益州為家,並且迅速發展壯大。再結合諸葛亮穩住盟友,聯合抗曹的總體戰略方針。這樣基本上是處於不敗之地,只要劉備內部不出現什麼大問題,一統天下或許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但是劉備得到臥龍、鳳雛,為何不能一統天下呢?答案非常簡單。

因為劉備身上有兩大致命缺點!即使龐統在世,也很難幫助劉備一統天下!

劉備的致命缺點是什麼呢?其一劉備太過感情用事,太過婦人之仁。此話是什麼意思呢?道理非常簡單,在徐州之時,劉備明明知道呂布是三姓家奴,但是為了他心中的所謂仁義之心,竟然收留了呂布。

在不久之後,呂布反了劉備,不但趁著劉備與袁術交戰之際占領了徐州,而且還把劉備的家小給生擒、活捉。最後還是在麋竺的錢財支持之下,劉備還換回來自己的家小。如果劉備當時沒有收留呂布,那麼徐州也就不會落到呂布之手。

其二,在關羽襄樊之戰失敗之後。劉備執意要起全國之兵攻打孫吳,發誓要替關羽復仇。劉備此舉,往大了說是為了兄弟義氣,重情重義!但實際上呢?作為一國之君,如果為了兄弟情義發動舉國戰事,於軍民來說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劉備把全國的民義大計全部用來征討孫吳,如果戰事打贏還好,一旦打輸將會直接影響到蜀國的整體國力。而當年劉備伐吳,因為太過急於求勝,最終被陸遜一把大火打得大敗而回。作為三軍主帥的劉備,也只得退還白帝城,最後劉備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氣,身死於白帝城。

劉備在夷陵大敗,致使蜀國國力衰退,同時也導致諸葛亮、劉備等蜀漢集團將近10年的努力毀於一旦。綜上全都是因為劉備太過感情用事,倘若換成曹操,當年根本不會收留呂布。同時即使是好兄弟戰死恐怕曹操也不會為了他,甘願搭上全國兵士的性命。

就猶如漢中之戰時,夏侯淵戰死,曹操當時已經兵至漢中,但是曹操知道夏侯淵已經快支撐不住。曹老闆當時想的就是如何讓夏侯淵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曹操的想法站在個人的角度來看,或許太過無情。

但是如果是站在一個國家的主帥角度來看,那就是非常正確的戰略、措施。

劉備的第二個致命缺點又是什麼呢?很簡單,搞不清楚主、次矛盾!此話何意呢?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所講,孫吳已歷三世,只可為援,不可圖也!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借荊州之後,面對孫吳的索要,諸葛亮的戰略是一直拖,拿話語搪塞,實在不行就歸還1、2個郡。

而劉備呢?作為蜀漢大老闆,他是沒有完全搞清楚利害干係的。只要曹魏尚在,劉備就必須聯吳抗曹。然而劉備因為關羽一死便亂了方寸,不顧諸葛亮、趙雲等文武大臣的勸阻,執意揮兵伐吳,最終導致慘敗。

如果劉備能夠搞清楚主、次矛盾。那麼他便不會輕易伐吳,伐吳只會給曹魏機會。最終有可能是曹魏獲得最大利益,而孫、劉兩家是兩敗俱傷。甚至是魚死網破,如此一來,劉備雖然在當時是出了氣,但是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劉備他卻是輸得徹底。

當年率軍進入益州之時,雖然有龐統在旁輔佐,幫助劉備提升認知,但是劉備始終無法搞清楚主、次矛盾。對於孫吳,只要曹魏還存在,那就一定不要和他們鬧翻。

不過話又說回來,只要曹魏不存在,或者是實力可以忽略不計,那時候再和孫吳動真格的。便不費吹灰之力,為何呢?孫吳一向是水軍為主,即使有陸兵,也絕非蜀漢軍馬敵手。

如果劉備堅定「聯吳抗曹」的戰略,在關羽死後仍然跟孫權合作,相信歷史上也不會有夷陵之戰。如此一來,恐怕緊張的就是曹魏了。

不過歷史沒有假設,劉備雖然善於用人,能夠團結各方面人才,但是最終卻分不清楚主、次矛盾,太過感情用事,面對重大軍事決策產生錯誤戰略,最終是葬送了自己的軍士、國土。像劉備這樣的主帥,即便龐統在世,恐怕也很難輔佐他一統天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