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1861年開埠,五年後福山知縣就水漲船高變成「要缺」

膠東故事會 發佈 2022-12-08T09:39:15.554620+00:00

「改山東福山縣知縣為要缺,在外揀員升調。」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在忙著圍剿捻軍的間歇,清廷頒發了這樣一道諭旨。所謂「要缺」,大體是清代對於地方官員的一種評級方式,其依據主要是雍正朝開始推行的「沖繁疲難」制度。不同的字數評定,對應的是州縣主官的不同「缺級」。

「改山東福山縣知縣為要缺,在外揀員升調。」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在忙著圍剿捻軍的間歇,清廷頒發了這樣一道諭旨。

所謂「要缺」,大體是清代對於地方官員的一種評級方式,其依據主要是雍正朝開始推行的「沖繁疲難」制度。不同的字數評定,對應的是州縣主官的不同「缺級」。《清實錄乾隆朝實錄》載:

「查各省道、府、同知、通判、州、縣、等缺,有沖、繁、疲、難四項、三項、二項、一項者,因分為最要缺、要缺、中缺、簡缺。」

也就是說,同樣是七品知縣(京畿縣等特殊情況除外),卻有最要缺、要缺、中缺、簡缺的區別。從簡缺到要缺,雖然不能說是提拔,但至少也是重用了。

對照這個解釋,上面提到的那道諭旨就不難理解。直白一點來說,就是「福山知縣」這個位置比以前更重要了。

這道諭旨,是應時任山東巡撫閻敬銘奏請所發。由於暫時沒有查到閻敬銘奏摺的原文,其列出的詳細理由不得而知。但結合時間不難推測,此事與五年前(1861年)煙臺開埠大有關聯。

在煙臺開埠之前,福山不管從面積、人口還是經濟(錢糧)來看,都是一個典型的小縣。以人口為例,直到光緒年間,在登州府下屬的十個州縣當中,福山還是人口最少的一個。

對於這一點,福山人自己也有清醒認識。康熙年間當地文士鹿兆甲在為縣誌作序時就直說:「(福山)彈丸小邑。」

由此可以推斷,在雍正朝實行「沖繁疲難」制度之後,福山縣的評級顯然不會太高,當地知縣不是簡缺就是中缺。

但在煙臺(時屬福山縣轄地)開埠通商之後,上述情形發生改變。

根據《山東省志•海關志》的記載,煙臺開埠後的第三、四、五年,東海關監管統計的一般貿易貨物價值分別為:183.5萬兩(芝罘兩)、140萬兩和216.1萬兩。日漸繁盛的外貿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昔日的「彈丸小縣」福山,也就此一躍成為「錢糧重地」了。

而煙臺開埠帶來的影響不僅在於經濟方面。開埠之後,原駐掖縣(萊州府)的登萊青道員遷至煙臺辦公。如此一來,福山縣的政治地位也大為提升。

大概就是這兩方面因素的促使下,山東巡撫閻敬銘才遞上了那道「呈請將山東福山縣知縣改為要缺」的奏摺。而清廷隨即也痛快地批准了。

根據《福山縣誌稿》的記載,同治五年在福山知縣任上的,是來自浙江歸安縣的吳恩榮。他於咸豐十一年走馬上任,在職時間頗長。下一位知縣一直等到同治七年才上任(瑞森,漢軍正白旗籍)。

在理論上,諭旨生效之後,吳恩榮就可以享受到「要缺」的待遇。而從史料的零星記載來看,他後來的確也得到了拔擢。同治十二年,時任山東巡撫丁寶楨在另一份奏報中提到吳恩榮之際,頭銜已經是「候補同知直隸州知州」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