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穀物成為「星球」

刺蝟公社 發佈 2022-12-11T05:52:33.121861+00:00

這是《風味人間4·穀物星球》記錄的「烏米飯」製作流程的最後一步,在花青素的作用下,糯米變成黑色,再加上一層甜蜜,被端上人們的節日餐桌。

文|歐陽

編|石燦

砂糖鋪撒在黑青色的米飯上,米飯蒸騰的熱氣讓糖粒化成液體,沁入飯粒間隙。這是《風味人間4·穀物星球》(以下簡稱《風味4》)記錄的「烏米飯」製作流程的最後一步,在花青素的作用下,糯米變成黑色,再加上一層甜蜜,被端上人們的節日餐桌。

作為烏飯節的傳統節日飲食,這種風味獨特的米飯流行於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等地,每年農曆四月,它與相關的慶典祈福一起構成了部分稻作地區獨有的民俗活動,人們祈禱著充沛的雨水和光照,讓收成得到保障。

「農耕民族的節日都是從地里長出來的。」在與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聊到「烏飯節」時,《風味4》製片人鄧潔引用了片中的這一句旁白。人們總是在豐收之時,又或是氣候環境不適宜於勞作時,一次次與穀物羈絆出密不可分的故事。

穀物,承載著最簡單的快樂和最懇切的希望。

在上一季《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結束一年後,《風味人間》系列將人們的目光從洋流海浪引至稻田麥浪,開始講述「穀物」的故事。截至目前,其豆瓣評分也達到了系列新高的9.3分,豆瓣網友用戲謔口吻評價:「碳水愛好者,餓死在這裡。」

刺蝟公社帶著對內容與創作過程的諸多疑問,展開了與《風味4》監製朱樂賢、總導演陳磊以及製片人鄧潔的對話。

《穀物星球》的誕生

開播前,出品方舉辦了一場媒體「谷東」看片會,《風味人間》系列總導演陳曉卿在會上分享了幾點第四季的調整動作。有的觀眾覺得上一季的主題海鮮「太高檔了」,而到了這一季,陳曉卿笑著說:「我們都不用做任何的努力,就能把觀眾的期待實現了。」

確實,穀物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那是最普遍的熱量來源,隨處可見、唾手可得。就像許多觀眾習慣在打開外賣後,點播《風味人間》用來下飯,到了這一季,大家看到什麼,便能夠吃到什麼,「配合服用」難度降低了許多。

《風味4》的誕生要追溯到2018年播出的《風味人間》第一季,鄧潔和陳磊分別是該季第二集和第四集的分集導演。鄧潔在第二集《落地生根》裡拍攝了一個跨越山海的小麥故事,為了找到食用小麥的古老祖先野生二粒小麥,他們去往伊朗進行拍攝,但到了那才發現,伊朗野外複雜的植物環境讓他們難以鑑別,當時也無法找到專家指導,因此留下了一些遺憾。

所以在《風味人間1》播完,陳曉卿團隊在尋找新的選題方向時,大家迅速達成共識,決定繼續深挖穀物主題。

這一次,他們在以色列海法大學Assaf Distelfeld教授的幫助下,遠程溝通了當地團隊進行拍攝,終於將戈蘭高地上野生二粒小麥的故事呈現出來。

這個古老的品種還保留著野性,在乾燥的環境裡張揚著長而尖銳的麥芒,不遠處是一輛廢棄的生鏽裝甲車,仿佛已經在這陪伴了野生二粒小麥數千年。陳磊在豆瓣發布的創作手記里寫道, 「這片土地,過去大半個世紀一直戰火不斷,也讓人感慨小麥不但伴隨農業誕生至今,也看盡一萬年來人類上演的愛恨情仇。」

為什麼這一季的主題要取名為《穀物星球》?一顆小小的穀物,是怎樣聯繫到星球的?

陳曉卿曾感慨,自己年輕時市面上流通著種類多樣的穀物,但到了兒子這一輩,常見的穀物品種大幅減少, 「我們十分希望能記錄下這些人類農業文明漸行漸遠的背影。」

鄧潔回憶,四年前決定要做穀物的主題時,最初的設想便是國際化,希望聚焦於地球這顆星球上不同地方的人與穀物共生的故事。 他們在調研中了解了墨西哥的玉米、美洲早期的藜麥,以及大洋洲部分島嶼賴以生存的根莖作物,反覆地證實著, 「這顆星球變成今天的樣子,可能不光是因為人類的創造,一定程度上是穀物和人類共同塑造的結果。」

或者說,這也是屬於穀物的星球。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裡說: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但其實是植物馴化了智人。

不僅僅是穀物的星球,穀物自己也能成為星體。陳曉卿覺得,這就是古人說的「一粒米中藏世界,半邊鍋內煮乾坤」,穀物的顆粒再小,也能看到博大的世界,甚至從視覺上,通過顯微鏡將顆粒放得越大就越像銀河系。

我們可以從海報和宣傳片裡看到,穀物堆疊出了丘壑,有時也自成一座山峰。當一顆種子炸裂迸發開來,四散成碎片時,如同一次絢麗的天體爆炸。

不一般的美食紀錄片

這些被放大的穀物,就是《風味4》的新嘗試:穀物肖像。 我們能以一種十分奇妙的角度「瞻仰」穀物,微小的種子仿佛成了飄在空中的一艘飛船。

這種肖像畫的製作,需要微觀團隊將非常小的穀物籽粒在顯微鏡下進行全方位拍攝,記錄下其形狀與質感後,再由CG團隊建模,讓我們可以從任意角度來觀察這顆穀物,並讓其配合展現一些變化過程。觀眾通過這些看到炸裂開變成麵粉的麥粒,看到躺在豆莢里尚未完全成熟的青綠豆子,看到晶瑩潔白的稻米。

《風味4》的定檔預告中便大量使用了這些「穀物肖像」鏡頭,這則預告也是讓刺蝟公社印象最深的一版。短片的背景音樂是在《2001太空漫遊》使用過的交響曲《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樂章,那段關於猩猩、骨頭和黑色石碑的影像被無數影迷奉為經典;扔向天空的不是骨頭,佇立在屏幕中央的也不是黑石碑,而是稻米和麥粒。

這版預告是陳磊自己剪的,當時平台方面製片人提出,希望有一個特別一點的、以植物內容為主的預告片。此時,他們已經漸漸集齊了顯微鏡下的微觀鏡頭、穀物肖像等內容素材,陳磊看著這些素材,《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旋律自然而然就浮現在了腦海里。 這種科幻感與歷史感的結合,就像穀物走過的一萬年旅途。

後來,陳磊他們看到黃海為《風味4》設計的海報時,也能感到其中的星球感、太空感,主海報用一顆米粒雕刻出了山川河流,這一切都實現了高度的契合。

除了展現穀物的細節魅力,《風味4》也花了很多時間精力把植物的生長過程表現得更明晰。一開始,他們便希望能讓《穀物星球》更硬核、有歷史,也更要有植物方面的自然科學內容,在這些基礎之上再去講述那些貼近人們生活的故事。

有時,他們的拍攝日常會更像一部自然類紀錄片,需要根據氣候環境等安排攝製計劃,以植物的生長周期為拍攝周期,一不小心錯過或效果不滿意就要等到來年。而到了來年,也沒有人能完全把握氣候環境的變化,種種情況都難以預估。

「這一季,可能有更多的自然類紀錄片拍攝中會遇到的問題,(因為)我們的拍攝周期相對較長,而且很多選題的不確定性很高。」 鄧潔感嘆道。

他們原計劃在稻這一集中去拍攝柬埔寨的深水稻,這種水稻一般生長在一到六米深的水中,也是少數能在南亞、東南亞地區雨季的高水位中存活的品種。當地人會住在類似吊腳樓的房子裡,到雨季洪水泛濫時划船出行,以游泳的狀態去護理兩米洪水裡堅挺的深水稻。他們一直關注著柬埔寨的氣候情況,希望能在水位比較高的情況下記錄下來,但連續兩年,當地都沒有往年水平的降雨量,到最後只能作罷,這就是人無法掌握的不確定因素。

為了滿足對植物生長的特定階段,以及一些微觀層面的內容需求,他們首先在上海的崇明島租了一個大棚,設置了種植拍攝基地,之後又因為水熱條件限制去往了雲南昆明進行了剩下的拍攝。

他們每完成某個地域穀物的拍攝,便會從當地農戶處要一份種子,直接郵寄到種植基地,由植物團隊開始培育種植,之後進一步討論拍攝內容。天南地北各式各樣的植物種子被寄往同一個地方,在一個棚里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雖然有尋求對植物學較為了解的朋友參與,中間也花費了很多心力,但這件事的難度還是一次又一次地打擊到了他們。他們把植物在大桶里養到差不多之後,就開始圍著它搭黑帳篷、給生長燈,但剩下的也只能聽天由命,不知道失敗又重試了多少次。比如菱角的拍攝,需要流動的水,又要保證種子穩定在畫面中,還有打光等問題,他們為此還特製了不少道具,但還是沒能拍出滿意的效果。

一直在克服困難的路上,解決了一個困難又馬上會有新的問題湧現,這就是《風味4》在探索路上的跋涉。

一部美食紀錄片,能在技術與創新層面做到這個程度,已經展現出了對自身的極高要求,它已經並不僅僅是一部簡單講食物的紀錄片了。

記錄之外

回看《風味人間1》來到人們面前的2018年,在那年的上海電視節上,陳曉卿官宣入職騰訊視頻。年底,《風味人間》在騰訊視頻播出,作為騰訊視頻紀錄片的護航之作,《風味人間》系列在之後幾年以一如既往地高水準,展現著騰訊視頻在紀錄片方面的投入和高要求。

《風味4》監製朱樂賢認為,《風味人間》系列一直是騰訊視頻紀錄片板塊的領頭內容,也可以說是旗艦產品。每一季都在一次又一次地爬坡,視野、體力儲備以及能力等,都會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被一次次挑戰。

「今年《風味4》開播的表現符合我們的預期,也達到了想要的效果,」朱樂賢告訴我們,「美食節目越來越多,怎樣才能在其中和別人不一樣、有新東西,就是要挖得更深,或者是集中展示,讓用戶能有新獲得、新感受。」

或許也正是因為領先的姿態,《風味人間》系列在某種程度上承擔著進取、實驗的責任,新的技術和表現方式都得到了實踐與展示,也就呈現出了不同於一般美食紀錄片的融合風格。

對當下的市場而言,有限的資源讓競爭愈加激烈,紅海情況下,美食這個賽道越來越難做是必定的趨勢。 但同時,這也是最能依靠、最有保障性的一個方向,美食方面成熟的製作能力,以及積累下來的經驗,都會在認知革新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認為做紀錄片,一定要給大家提供新知,」朱樂賢表示,「要麼就是有新的科學,要麼就是新的維度,或者說新的技術。一個沒有突破的東西,用戶肯定是不滿意的。」

從目前披露的信息來看,騰訊視頻紀錄片之後還將推出《向著宵夜的方向》《小酸村》《我的美食嚮導》等,繼續深耕美食賽道,也會繼續「小切口」,放大個人IP的影響力。

朱樂賢認為,從小切口切入,走向垂直細分的一個領域是必然的,必須把一個內容的某個屬性發揮到極致,比如《風味人間》系列的大片感,《早餐中國》的極致煙火氣。而關於陳曉卿個人IP的開發, 「要形成差異化,最本質的就是創作者,也就是創作者對這個時代的洞察。好內容必然是跟這個時代的情緒共振。」

那麼《風味4》如何實現這種共振?當下的人類對熱量和脂肪唾手可得,《風味4》恰好在此時回頭尋找穀物。

「穀物與農耕文化緊緊相連,在人們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許多農耕文化的東西還是在我們的血脈中,那種緩慢的、自然的,有確定感的文化和情感,在城市化的當下已經很難找到,但有了穀物,有了碳水,人們就能心中充滿歡樂,就能找到確定感。」朱樂賢說。

不同於上一季圍繞大海展開的「不確定」漁獵文化,大海的洶湧和神秘總是難以預期,這一季的土地似乎能提供更多信任,當然這也與觀眾的生長文化環境密切相關。

當問及他眼中的《風味4》是什麼味道時,朱樂賢先是將之描述為「成熟的麥香」。隨後,他修正為「新米上方漂浮著的,清爽田野的熟悉味道」。

不會有人特意去記這種味道,但不需多描述,稻作區的人們馬上就會回憶起那種現在似乎有些陌生了的味道。那或許就是他們對「確定感」最初的認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