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死,明朝亡!本質上,是權力平衡被打破

馬首瞻 發佈 2022-12-15T10:19:22.753586+00:00

歷朝歷代都不缺宦官,但宦官的身份和地位極其低微,唯有大明朝的宦官能夠名正言順地走向歷史舞台的中央。人分好人與壞人,宦官也分好壞。

大明朝是盛產宦官的封建王朝,而且是唯一把宦官扶正的朝代。

歷朝歷代都不缺宦官,但宦官的身份和地位極其低微,唯有大明朝的宦官能夠名正言順地走向歷史舞台的中央。由此,關於宦官的故事在明史當中「史不絕書」。

人分好人與壞人,宦官也分好壞。在明朝,相對較好的宦官主要以鄭和為代表,而負面人物則當屬魏忠賢。這位把宦官當到了九千歲級別,估計秦朝的趙高見了都自愧不如。

魏忠賢是明熹宗的紅人。說起明熹宗,大夥並不太了解他的故事,但說起「木匠皇帝」,想必久聞大名。

明熹宗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太大的功業,卻也做的一手木匠好活而名垂青史。他在位時,除了會做木匠活以外,還做了兩件驚天地泣鬼神的事,一是縱容乳母客氏胡作非為,二是重用宦官魏忠賢禍害朝綱殘害忠良。

明熹宗短短22歲就駕崩了,別看他年紀小,當皇帝的時間不短,整整幹了七年。在七年皇帝生涯中,跟魏忠賢沆瀣一氣,把原本還有一口氣的大明王朝,折騰的只剩半口氣。

到崇禎當皇帝後,為了發泄對這對昏君佞臣的憤恨,登基後第一件事是先把魏忠賢辦了。但奇怪的是魏忠賢死後,大明王朝的矛盾危機更加嚴重,苦苦支撐十七年後,大明王朝亡了。

為什麼被魏忠賢禍亂的大明朝沒有出現大問題,而他一死,大明朝的問題立刻按不住了?

崇禎臨死時,老太監王承恩陪伴身邊,他曾對崇禎感慨說,若忠賢在,不至於此。

這話很明顯是在肯定魏忠賢的能力,說明魏忠賢活著的話,肯定有辦法解決內憂外患的問題。

王承恩說這番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魏忠賢真的有那麼大的本事嗎?

答案或許是肯定的。

崇禎是一位有為的帝王,但不代表他所有的有為都是對的。崇禎最大的特點是年輕氣盛,有氣節、有抱負。所以,他剛上台就急不可耐地想解決前朝最大的問題——宦官。

本著擒賊先擒王的原則,把魏忠賢給辦了,從表面看明朝的宦官架空皇權的問題解決了,但崇禎思考問題的深度不夠,大明王朝走到當下,並不是魏忠賢造成的。魏忠賢只是一個符號,只不過是他的宦官身份比較特殊,實際上他只是一個權臣罷了。

崇禎只看到魏忠賢權臣的一面,沒有看懂明朝的權力結構。明朝的權力結構很特殊,它是封建社會的三權分立,皇帝、宦官、內閣。

整個大明王朝都是圍繞著三者平衡在運轉,誰也無法單獨撼動了一方。要想搞垮打壓一方,只能通過兩方聯合。

崇禎自以為是,直接聯合內閣把宦官集團清理掉,最終導致自己壓不住大臣的局面。宦官衰敗不成氣候,崇禎皇帝自身能力不足,從此皇權在與相權的鬥爭中,逐漸占據下風。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知道宦官大多不是好東西,但都還給他們留下生存的空間,除了出於服務皇室的需要以外,宦官更多的是起到協助皇權壓制相權的作用。

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因為皇帝的存在,他們才有存在的意義,這也註定他們必須毫無理由地抱緊皇帝的大腿。而作為皇帝清理宦官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相當於自斷手臂。

崇禎並不懂,只是憑藉滿腔熱血,直接把宦官的根斬斷了,使得自己失去一股重要的鬥爭力量。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王承恩說的那番話,應該是指崇禎打破了明朝的政治格局。

此外,於危害江山社稷而言,魏忠賢與大明朝的權臣相比要遜色許多。

明朝的權臣都很厲害,這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隨便挑出一個都能讓其他朝代的權臣羞愧不已。

就拿嚴嵩做對比來說吧。宦官再貪再狠,他終究只是太監,除了吃喝玩樂的物質享受外,他們沒有更多的欲望,但是首輔權臣則不同,他們都是正常的人,由此考慮問題也比較複雜。

魏忠賢再囂張跋扈,它只是皇帝的一條家犬,他再貪婪,他能貪婪多少,他又花的了多少,他能把自己的權力和財富留給誰。他們最大的罪過是抱緊皇帝的大腿跟東林黨斗,活一天享受一天,死後一切化為烏有。

但嚴嵩這樣的權臣不同,他與他的兒子、私人部曲對大明朝影響太深遠,太惡劣。漕運、邊防、賦稅……能薅一把的地方絕不會心慈手軟放過,所經手之事必定雁過拔毛,給大明王朝埋下一個又一個地雷。

魏忠賢雖然是宦官出身,但是能力絲毫不差,最起碼能夠幫皇帝把天下大事全部兜住了,讓皇帝安心做木匠活,在他飛黃騰達的時期,大明王朝沒有暴發大問題,哪怕是貪了一點,最起碼幫皇帝把事辦了。

再看那些知識分子出身的權臣,與魏忠賢相比差距太大,只知道收錢斂財,卻不會幫皇帝辦事。相當於說,一個收錢辦事,一個收錢不辦事。相比而言,你覺得哪個更靠譜?

如果從宏觀的角度去看歷史,崇禎很像是歷史出的一道測試題。它檢驗了到底誰才是大明王朝真正有辦事能力的人。

最終的結果是,魏忠賢死了,宦官集團廢了,歷史把拯救大明朝的重任和機會給了文官集團,結果大明朝亡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