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明成祖朱棣執意定都北京的三點原因

司馬說新史 發佈 2024-04-27T09:22:52.214968+00:00

雖然朱棣在就藩幽燕以後,多次對北方用兵,使「胡馬不敢南下」,成為皇帝以後,對西藏、西洋、南洋等地之政策都頗見成效,但是朱棣是謀朝篡位而成帝位這一點,使得朱棣背上了千古罵名。

明成祖朱棣,這位皇帝在歷史上的名聲,可謂毀譽參半。

  雖然朱棣在就藩幽燕以後,多次對北方用兵,使「胡馬不敢南下」,成為皇帝以後,對西藏、西洋、南洋等地之政策都頗見成效,但是朱棣是謀朝篡位而成帝位這一點,使得朱棣背上了千古罵名。

  不過,歷史已是過眼雲煙,朱棣為人為政,以及他的許多痕跡,都隨歷史一起湮沒了,要說起他給華夏後世,留下了什麼有益的貢獻,令子孫後代受用無窮,那就應該是他執意遷都北京這件事了。

  歷史上,明成祖朱棣要遷都北京這件事,曾在朝堂上引發了很大爭論,其中半數大臣都在反對朱棣,甚至不惜抬出朱元璋這個太祖的祖制來壓迫朱棣,可朱棣仍然是固執己見,執意遷都北京。

  其實,如果當時朱棣但凡意志不夠堅定,可能今天的北京就不是北京了,那麼話說回來,朱棣為何執意要從富庶繁華的南京,遷都北京呢?具體原因有三點,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三點。  

永樂新政:遷都北平

  公元1399年,也就是建文帝元年,被建文帝朱允炆幾次削藩,逼得忍無可忍的大明北方藩王燕王朱棣,聯合寧王,驟然起兵,反了建文帝。

  在事先提點好的內應的支持下,燕王朱棣的騎兵很快就打到了應天府(今南京)。

  雖然建文帝反應很迅速,派出了領兵大將曹國公李景隆去阻擊朱棣,但是在朱棣的連續攻伐下,領兵無方的大將李景隆幾十萬大軍,被朱棣殺得丟盔棄甲。

  建文四年,這場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結束,朱棣以勝利者的姿態登頂皇明,在南京奉天殿即位皇帝,次年改年號為「永樂」,所以歷史上也把明成祖朱棣稱為永樂大帝

  朱棣在1403年即位建號以後,提出的第一件國事,就是遷都北平,也就是後來的北京。

  剛剛經歷過血腥的政變,朝臣們都對朱棣這位殺伐果斷的新皇帝感到畏懼,但又對他提出的這第一條新政而感到很不解。

要知道,四年前朱棣就是從北平起兵,打了三年到南京應天府,現在又要回去了?這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朱棣的本意是想,大明朝他朱棣是第三代皇帝,可這皇帝之位不是他朱棣從上代皇帝朱允炆手裡接過來的,而是從自己的侄皇帝朱允炆手裡搶過來的,他朱棣是謀朝篡位,這皇位,他坐著於心不安。

  所以,他下定決心,要做出一件大事,當做自己立位身正的資本。

  但是對於朱棣遷都的這件事,永樂朝堂上當時一半的臣子,都持反對意見,而且言辭之激烈,態度之堅定,簡直不把朱棣這個殺官不眨眼的皇帝放眼裡。

  之所以這些大臣態度如此,其實與這些臣子的出身背景有關係。

  南京應天府作為京畿之地,與其最近的鄰省,就是直隸和江浙等,江浙乃富庶繁華之地,多江南大族,朝中臣子,至少有一半出自江南士族,他們本就是江南士族在朝堂上的代言人,自然要為江浙說話。

  更何況,江浙乃是文明富庶的地區,遠遠不是北平那樣苦寒的邊塞之地可比,這些耐不得凍的老官們自然不願意挪窩。

  但是,與這些江南文官持相反意見的也有,那就是自明太祖朱元璋時期遺留下,以開國公侯為首的武官集團。

  朱元璋以民兵起家,一路靠劫掠為生,才逐漸壯大,這個從龍之功的隊伍里,自然什麼人都有,比如開國曹國公李文忠,就是個劫道的土匪出身,其他公侯伯爵自然也都不是什麼好人。

  這些老殺才在建國的過程中,吃到了軍功的甜頭,如果把國都定在北平邊塞之地,那麼建立軍功的機會就會更多,這是他們支持朱棣的理由。

  結果為了這事,朝堂之上文武大臣之間,那真是互相攻擊,唾沫橫飛,人腦子打成狗腦子。

明成祖遷都的軍事需求

  其實,朝臣們之所以大半反對遷都,除了少部分個人因素以外,其他多數都是以社稷為重,畢竟遷都所費巨糜,輕易不得遷都。

  再者說,南京應天府比起北平苦寒之地,差在哪了?

  歷史上,除了夏商西周時期,天下不太安定,君王遷都頻仍以外,後世朝代,除非動盪,否則極少遷都。

  比如李唐時期,定都長安,是因為李唐的政治中心,大半都落在關隴貴族的身上,而關隴貴族的大本營,就在長安隴右。

  說回本朝,朱明定都應天(南京),一則是因為這地方乃江南富庶之地,二來,這裡緊緊挨著朱元璋的老家,淮西地帶,大明朝開國元勛貴戚們的老家。

  考慮到大明朝初定,百廢待興,內憂外患,一旦有什麼不可預估的變化,淮西勛貴們到老家一呼哨,立刻就能起兵幾十萬,用作應急。

  不過,這也都是朝臣們出於公心所想,那麼,朱棣自己執意遷都的原因何在呢?

  最重要的原因,其實也是落在軍事上的。

  皇四子朱棣成年時,明太祖朱元璋給他的封號是「燕」,封地在幽燕北平,雖然當時的北平是邊塞苦地,且胡夷威脅在朱棣側,但仍然不難看出朱元璋對朱棣這個第四子的喜愛。

  因為當時的北平雖然是苦寒之地,但那裡的城池,卻是前朝元代的國都,也就是「元大都」,是名副其實的皇城,城池高大,地位重要。

  朱元璋對朱棣很了解,認為他是太子朱標以外,自己最優秀的兒子,而且朱棣少有雄心壯志,喜好軍武,性格暴躁,所以才把北平交給他鎮守,希望他能替大明守好北大門。

  而朱棣在就藩燕王以後,在軍事上非常用心,不僅親自領兵打仗,身先士卒,而且和麾下兵馬情同手足,從來不剋扣軍餉,向來是一視同仁,不偏不倚。

  而同時,在就藩北平這些年的磨礪中,朱棣越發地感覺到了北平的重要性,此地北接黑土厚壤,南通華夏五洲,滿蒙交易在這裡蓬勃生發,這裡堪稱是中華咽喉。

  而且由於塞外重鎮的重要性,北平矗立在這裡,就能直面外虜,形成一個又寬又長的戰略縱深,起到緩衝作用,為中原腹地保住護衛屏障。

  而且,朱棣遷都北平,未嘗沒有一展雄風的想法,北平靠近北方,這裡是大明最大的養馬區域,對於形成軍事堡壘而言,相當重要,所以無論如何,朱棣都要遷都北平。

明成祖遷都的政治考量

  朱棣認為,李唐最初定都長安,是因為政治地緣關係,朱明最初定都應天,則是靠近祖地,繁華富庶,這都是一時條件,不足長論。

時代變化了,政治需求變了,這國都,也得相應的變化。

  朱棣遷都北平的政治考慮,其實要落在經濟方面。

  當時,明朝最富庶的地方,除了南海邊關,就是江浙、兩淮等地區,這一帶不僅文風盛達,而且錢貨飽滿,可謂是天下富庶全聚於此。

  正是因為江浙、兩淮的財貨輻射,所以中個中原地區的經濟環境,都顯得格外活躍。

  但是在朱棣看來,這樣南北不均的經濟繁華是很畸形的,因為大明的疆域很大,北方大片地區,也是明朝疆域,卻是窮兮兮苦哈哈一大片,僅有的繁華,大概就是蒙漢交易的「馬市」了。

  朱棣執意遷都北平,就是要把明朝的經濟中心,由偏南的南京,挪到方位更居中的北方,重新整合國家的經濟布局,這樣,國都的經濟力量,就能輻射到更遼闊的北方,使整個大明的所有地區,都能受益。

  而且,雖然看起來說的是經濟,但最後的收益,還是要會反饋到政治上邊,因為朱棣在當皇帝以後,也要面臨朱允炆麵對的那個問題——藩鎮勢大。

  雖然朱棣痛恨朱允炆削藩,但是朱棣自己當皇帝,仍然是要削藩的,而遷都北平,就是削藩的第一步,通過政治中心的轉移,朱棣能將北方的藩鎮也抓得牢固些。

  軍事、政治、經濟原因,朱棣都講得明明白白,朝臣自然也沒辦法,於是只好遵從朱棣遷都的決定。

結語

  其實,朱棣遷都北平,未嘗沒有個人喜好的因素在裡邊,因為北平這個城市,和朱棣非常有淵源,他當皇帝之前的封號,就是燕王。

  朱棣在北平這裡住了多年,習慣了這裡的一草一木,環境使然,他更崇尚鐵血雄武的明朝,而對江南富庶之地的承平氛圍感到不適。

  論脾氣火爆,整個中國歷史上,朱棣都能排進前五名,朱棣要做的是進取之君,所以北平的格調更適合他的性格,能力決定心態,環境決定做法。

朱棣屁股底下的皇位,決定了他要對得起這大明江山,所以他才執意遷都北平,並多年經營,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幾經營建,多次擴城,才有了這後世聞名天下的千年古都,北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