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侵華戰爭的罪魁禍首和元兇巨惡,昭和天皇裕仁為何沒有被審判

文史不假 發佈 2022-12-25T07:47:30.910005+00:00

通過近一個小時的會談,雙方並沒有達成太多共識,只是出於禮貌才在離開前進行了合影,從而留下了這張「最萌身高差」。

1945年9月27日上午,一位身形瘦小的中年男子在隨從陪同下前往美國駐日本大使館,親自拜會了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通過近一個小時的會談,雙方並沒有達成太多共識,只是出於禮貌才在離開前進行了合影,從而留下了這張「最萌身高差」。

在這張照片中,高大威猛的麥克阿瑟顯得異常輕鬆,不僅沒有佩戴軍帽,而且還雙手叉腰站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身旁的中年男子卻異常莊重,甚至還顯得有些拘謹和緊張,他竟然就是日本的昭和天皇裕仁。據《麥克阿瑟回憶錄》記載:

我是作為戰爭時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所作出的一切決定,和所採取的一切行動負完全責任的人來到這裡的,向你所代表的那些國家投案並接受審判。

隨著這張合影在各大報紙相繼刊登,很多日本國民才第一次得見自己天皇的真容。原來,他竟然如此矮小、瘦弱、怯懦、木訥、平庸、無能……,毫無威儀和氣勢可言。

1946年1月1日,裕仁天皇為了免於戰爭審判,竟然發表了著名的「關於新日本建設的詔書」即《人間宣言》。其中,有一段內容是這樣的:

朕和諸等國民之間的紐帶是依靠互相信賴、互相敬愛所形成,並非是單靠神話傳說而生出。而說朕是神,擁有能擴張統治世界的命運,這種架空事實的觀念是毫無根據的。

該詔書的總字數大約1000字,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我從來就不是神,而是人」!從此以後,「天皇」終於走下了神壇,也撕掉了自己神的面具和偽裝。

「天皇」是日本對國君的特殊稱謂,雖然聽起來高大神聖,實際上卻是來源於神話傳說,其可信度甚至還不如我國的「三皇五帝」來得靠譜。作為「神」的化身,歷代天皇都自稱是神道教的教主和天照大神的後裔,履行著萬世一系守護國民的職責。因此,他們從來都沒有自己的姓氏,居住在東京的皇宮內很少露面,普通民眾自然不知道其廬山真面目。

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和實物考證,被視為第一代天皇的神武天皇令人嚴重存疑,甚至有人推斷他就是來自中國秦朝的徐福。為了改變「祖宗不詳」的尷尬局面,日本史學界經過不懈努力才將有據可查的歷史推進到第十代天皇崇神天皇,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年左右。

假如!假如第一代神武天皇真實存在,到裕仁天皇時共計傳承了124代。表面看起來,他顯得「人畜無害」,顯得「文質彬彬」,長期都熱衷於海洋生物和昆蟲分類研究。事實上,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軍國主義者,與納粹德國的希特勒不相上下。

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文史不假對於裕仁深表厭惡。個人認為,他對於侵華戰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甚至還是始作俑者和罪魁禍首,無論怎樣懲處都不為過。

熟悉日本歷史的人都很清楚,天皇在大部分時間內都是不掌實權的虛位君主,但也不是絕對的。1868年3月,明治天皇睦仁頒布了「繼承列祖列宗之偉業」和「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政策,更通過倒幕運動從幕府手中奪回了權力。

通過明治維新,日本終於實現了國家的近代化,還開始「面露凶光」開啟了對外擴張的步伐,更制定了所謂的「大陸政策」去稱霸亞洲和征服世界。於是,通過韓戰、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等,他們將自身的勢力擴張到了朝鮮半島和台灣島。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睦仁因病過世,由於腦神經受損而導致智力障礙的皇太子嘉仁繼位成為新一代天皇,史稱大正天皇。作為他和貞明皇后的長子,裕仁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還同時被授予陸軍中尉和海軍少尉的軍銜,從而逐漸走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由於遺傳的原因,裕仁的右手手指活動不靈活,先天近視也非常嚴重。作為一個充斥著軍國主義思想的國家,身為皇儲的他從小就被有意識培養尚武精神,頗有「庸人當自強」的意味。

裕仁自幼就酷愛軍事,而且極其崇拜自己的祖父明治天皇,堅定地認為只有強軍之路和擴張之路才能實現「皇國永固」。一戰爆發後,他立即鼓吹日本應該積極參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的大隈重信內閣。

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輕而易舉奪取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所有特權,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受此影響,他在國內的影響力大幅飆升,儼然成為皇國的希望所在,得到了各方勢力的一直推崇。

為了增長見識以便儘快成長為合格的儲君,裕仁迫不及待地前往歐洲各國去學習和訪問。在停留倫敦期間,他還受到了英國皇室的接待,近距離感受到了對方的先進和自身的落後,內心觸動極大。

由於大正天皇的病情突然加重,裕仁不得不提前結束歐洲的學習和訪問之旅,迅速回到了日本。從1921年開始,他代替父親監國理政,開始以史無前例的力度推行擴張侵略之策,徹底確立了軍國主義思想在國家的地位。

1925年5月30日,上海的數千名學生和工人在租界內示威遊行,遭到了英國巡捕的開槍鎮壓,史稱「五卅慘案」。表面看來,這是中英兩國的矛盾,實則卻是因為日本棉紗廠槍殺當地工人代表顧正紅所引起的。對於這次事件,作為監國皇太子的裕仁只是表達了遺憾而已,這足以說明他的態度是默許的。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嘉仁病重過世,裕仁順理成章登基成為「昭和天皇」。為了踐行自己的對外擴張之策,他開始緊鑼密鼓推動「大陸政策」的第三步,加大了對中國東北和蒙古的蠶食。

通過長期的觀察,位於中國東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逐漸成為日本的代理人,而且還藉助日方的支持不斷壯大。第二次直奉戰爭後,馮玉祥邀請他前往北京共商國是,奉系乘機出兵入關並且把持了國家政權。

1927年6月,張作霖就任安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時代的最後一任國家元首。不過,這位草莽出身的張大帥始終提防著日本,在資源、貿易、鐵路、移民和駐軍等問題上都堅守著自己的底線,小日子感覺自己被利用了。

1928年6月初,隨著蔣、馮、閻、李打著北伐的旗號逼近北京,奉系陣營全線崩潰。趁著張作霖即將敗退東北之際,關東軍的一些中下層軍官石原莞爾等人竟在必經之路預埋好炸藥,製造了轟動全世界的「皇姑屯事件」。

這次「下克上」的事件,雖然符合日本的戰略利益,但裕仁卻明顯感受到了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為了不讓天皇的大權旁落,為了避免自己成為虛位元首,他決心展開反擊,通過逼迫首相田中義一和陸相白川義則辭職而逐漸掌控了軍隊。

「皇姑屯事件」後,雖然「東北王」張作霖被炸身亡,但奉系卻沒有四分五裂。在老將張作相等人的支持下,少帥張學良接任奉系首領並且迅速穩住了局勢,還在面對國讎家恨時宣布「東北易幟」,從此實現了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

東北易幟!這顯然是日本最不願意見到的結果,裕仁氣得怒不可恕,還破天荒地發了脾氣。

「東北易幟」後,南京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總司令,任命楊宇霆為奉天省主席、張作相為吉林省主席、吳泰來為黑龍江省主席。看到東北地區已經恢復到了日俄戰爭前的狀態,日本加速了自己入侵的步伐。

1931年,關東軍的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和花谷正等人再次「下克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後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以此為藉口炮轟北大營,史稱「九·一八事變」。事件發生後,裕仁雖然有些不悅,但並沒有訓斥或者約束軍方,反而間接表明了自己的支持之意。

由於國民政府執行了「不抵抗政策」,20萬裝備精良的東北軍竟然不戰而逃,致使12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盡皆淪陷。軟弱的蔣氏不敢進行抵抗,竟然請求由英美等國主導的國聯「主持正義」。

為了緩解英美等國的壓力,為了長期控制滿蒙地區,裕仁決定以扶持代理人的方式間接統治。通過「千挑萬選」,被辛亥革命所推翻的中國末代皇帝溥儀成為最合適的傀儡人選。

當時,廢帝溥儀正帶著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繡住在天津的靜園中,日子過得百無聊賴。在「皇姑屯事件」後,小軍閥孫殿英還帶兵洗劫了清東陵,將乾隆和慈禧的陵墓炸得面目全非。

「東陵盜寶」被曝光後,溥儀數度昏厥在地,堅決要求政府嚴懲孫殿英卻無濟於事,這使得他更加仇視民國。在日本人的不斷拉攏下,他本就沒有完全熄滅的「皇帝夢」果然死灰復燃了。

1931年11月10日,溥儀在土肥原賢二的親自遊說下秘密離開天津潛往關外,從此開啟了自己的傀儡生涯。只不過,他絲毫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數典忘祖的不肖子孫。

1932年3月1日,溥儀在東北建立了「滿洲國」,定都長春,年號大同,還煞有介事地當起了皇帝。不過,除了日本和薩瓦多爾以外,世界上再沒有第三個國家承認它的存在。

為了打破這種極度尷尬的局面,天皇裕仁邀請溥儀前來東京「國事訪問」,而且還成立了由14人組成的接待委員會以示重視。看得出來,他為了宣揚「日中親善」和「大東亞共榮」,準備好好抬舉一下這個偽滿的皇帝。

1935年4月6日,溥儀乘坐天皇的御用艦隻抵達橫濱,受到了上百架飛機組成的空中編隊隆重歡迎。不僅如此,裕仁還派自己的親弟弟秩父宮雍仁親自登船接駕,儼然就是「無上國賓」。

登陸日本本土後,溥儀乘坐火車專列前往東京,天皇裕仁還親自在車站迎候。對於這種超規格的接待,他在內心激動不已,竟然真的以為這是兩國皇帝的平等對話。據《我的前半生》這樣記載:

裕仁親自到車站迎接我並且設宴,在我拜會後又回拜了我,還一起檢閱了日本軍隊。

裕仁如此盛情,溥儀自然也得有所表示!於是,他主動提出要去參拜靖國神社,完全不顧裡面還供奉著當年甲午戰爭的敵人。

靖國神社並不是單純的祭祀場所,而是充滿軍國主義色彩的政治場所,原名「東京招魂社」,在1879年才正式更名。為了體現尊貴之意,天皇特旨准許其使用16瓣菊花紋章作為裝飾。

結束訪問後,溥儀還將日本天皇的「三神器」(天叢雲劍、八尺瓊勾玉、八咫鏡)仿製品也一起「請」回了東北,每日都要虔誠叩拜。看來,傀儡終究只是傀儡,木偶終究只是木偶,他只不過就是日本侵華的一個道具罷了。

完全侵占中國東北後,裕仁的野心並沒有得到滿足,因為「大陸政策」並沒有完全實現。在他的推動下,日本對中國「武力鯨吞」的露骨侵略轉變為「漸進蠶食」的遞進方式,華北地區便成為了下一個目標。

1935年1月,日本通過「察東事件」逼迫南京國民政府承認察哈爾沽源以東為非武裝區,還扶持一幫漢奸成立偽政府。幾個月後,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和關東軍奉天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又藉口「河北事件」和「張北事件」進一步挑釁,最終通過「何梅協定」製造了華北自治。據英國人戴維·貝爾加米尼所著的《天皇的陰謀》披露:

事實上,日本裕仁天皇早在1935年就指令參謀本部籌劃這場戰爭。

1936年6月,裕仁天皇索性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公然批准了「帝國國防方針」暨《用兵綱領》,明確了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進而稱霸世界的野心。到了8月份,日本內閣還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籌劃了侵占中國、進犯蘇聯和伺機南進的方案。

進入1937年後,日本明顯加快了戰爭的準備工作。在裕仁天皇的支持下,在參謀本部的操作下,廣田內閣和林銑內閣相繼總辭職,直到近衛文麿上台後才獲得了各方的認可。

1937年7月,日本駐屯軍在宛平城外舉行軍事演習以不斷挑釁,還詭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城搜查,立即就遭到了中國守軍的拒絕。作為一名區區的聯隊長,牟田口廉竟然直接下令炮擊城內,從而全面引發了侵華戰爭,史稱「盧溝橋事變」。

由於蓄謀已久並且準備充分,日軍在華北地區和華東地區的攻勢都很順利,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裕仁天皇「龍顏大悅」,除了嘉獎牟田口廉外,還公開下詔慰問了前線士兵,據《東京日日新聞》報導:

中支那方面陸海軍在上海附近作戰勇猛果敢,乘勝追擊,朕很滿意,特賜褒獎!

1939年9月1日破曉時分,德軍開始大舉入侵波蘭,不到48小時摧毀了對方的空軍,不到1個星期就摧毀了對方的陸軍。在此期間,英國和法國相繼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當二戰全面爆發時,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進入到了相持階段。面對「同盟國」的壓力,尤其是美國強大的戰爭機器,「軸心國」在歐洲、非洲和亞洲都感受到了步步緊逼。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日本更是叫苦不迭,在鋼鐵、石油和橡膠等戰略物資上都遭到擠壓。

眼見陸軍「威風凜凜」,不斷在中國戰場取得戰果,日本海軍早就按捺不住了。因此,他們開始鼓吹海上生命線的重要性,在遭到美國海禁以後更是藉機生事,甚至鼓吹應該「先下手為強」。

珍珠港是美軍在太平洋的一個軍事基地,位於瓦胡島的南端,距離美國本土聖弗朗西斯科2100海里,距離日本橫濱3400海里,戰略位置相當的重要。作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作為一名膽大妄為的賭徒,山本五十六親自製定了「偷襲珍珠港」的作戰計劃。

這一構想實在是太過大膽和冒險,不僅遭到了陸軍的堅決反對,就連海軍內部也提出了質疑。不過,異常頑固的山本五十六竟然通過好友高松宮親王(天皇的弟弟)幫助,越級將作戰計劃呈送給了裕仁進行聖裁。

1941年10月19日,日本內閣召開御前會議,繼續就「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展開辯論,仍舊沒能達成共識。最終,裕仁天皇乾綱獨斷,親自拍板批准了這份作戰計劃,交由山本五十六具體負責實施。

成功實現「偷襲珍珠港」後,日本海軍迅速取得了太平洋戰場的優勢,逼迫美軍和英軍全面收縮後輕鬆占領了東南亞各國。不過,由於國力的巨大懸殊,這種優勢局面並沒有持續太久便結束了。

1942年中途島海戰後,美軍終於奪回了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優勢,從此開始轉入反攻階段。之後,日本海軍再也沒有找回戰場主動權,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推進,反法西斯同盟終於走向了勝利。1943年9月8日,義大利率先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也宣布投降。於是,曾經的「軸心國」就只剩下了日本還在負隅頑抗。

1945年7月17日,杜魯門、史達林和邱吉爾(後為艾德禮)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首腦會晤,除了商討對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外,還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史稱「波茨坦會議」。與此同時,已經失去天皇信任的東條英機在召開最後一次內閣會議後宣布辭職。

東條英機辭職後,已經老態龍鐘的鈴木貫太郎本無意接任首相一職,更無意收拾這個爛攤子。不過,在天皇裕仁和皇太后節子的多番勸說下才勉強同意,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如何應對《波茨坦公告》。

作為曾經的海軍將領,鈴木貫太郎雖然貴為首相,但此時卻只能眼巴巴地看陸軍的臉色。因為,日本海軍早已經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殆盡,完全沒有了繼續與陸軍掰手腕的底氣。

在御前會議上,陸相阿南惟畿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等陸軍將領都明確反對接受《波茨坦宣言》,更反對無條件投降,甚至還提出了「一億玉碎」的瘋狂計劃。受此影響,鈴木貫太郎在徵得天皇裕仁首肯後,於7月29日宣布「戰爭將會繼續」。

事實上,天皇裕仁深知戰爭的結局已是板上釘釘,之所以拒絕投降只是為了換取同盟國更高的「價碼」。比如,他希望免於戰爭審判,他希望繼續保留天皇制,他希望保證日本領土完整。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為了避免登陸作戰的巨大犧牲,接連兩次同意使用新研製出的原子彈去轟炸日本。直到此時,天皇裕仁終於意識到自己末日來臨了。

1945年8月14日,裕仁在皇宮御文庫地下室舉行了最後一次御前會議,終於同意投降並且完成了「終戰詔書」的錄音。不過,深受軍國主義毒害的一大批中下層軍官卻還在「誓死效忠皇國」,猶如堂吉訶德一般對抗歷史,畑中健二和古賀秀正等人甚至發動了「宮城事件」。

到了1945年8月15日午時,由裕仁親自宣讀的投降錄音向全世界播放,日本終於無條件投降。只不過,他在這份詔書中不僅沒有提到「投降」二字,而且沒有進行任何的懺悔:

朕深鑑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裕仁宣布投降以後,美軍隨即登陸並且進行了單獨占領。於是,作為駐日盟軍最高司令的麥克阿瑟便成為了「太上皇」,全權負責軍事占領和戰後重建。想要討好他,日本甚至奉獻出被稱為「昭和第一女神」的原節子,簡直是令人無語至極。

為了逃脫戰爭審判,裕仁將所有罪責都推卸給內閣和軍隊,自己扮演成了楚楚可憐的受害者。事實上,他從皇太子監國時期便擁有了真正的實權,是毋容置疑的軍事統帥,所有的重大軍事舉措都必須徵得聖裁後才可以實施。

美國對於裕仁的罪行心知肚明,但出於軍事需要和政治考量,還是決定繼續保留天皇制度。不過,他只能成為虛設的君主,再也沒有了真正的軍政大權。

1952年4月底,隨著《舊金山對日媾和條約》生效,美國結束了對日本的占領狀態。之後,默不作聲好幾年的裕仁竟然「滿血復活」了,頻頻亮相不斷刷存在感,但對於戰爭道歉卻是隻字不提。

1989年1月7日,備受爭議的裕仁天皇終於在東京過世,臨終前非但沒有向中國和朝鮮等國道歉,反而心有不甘地留下「我低估了中國」這六個字。日本政府希望將其風光大葬,外務省紛紛致函世界各國,自然也包括了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

為了顧全大局,為了重視邦交,我國政府派出了以外交部長錢其琛為首的代表團前往日本。在裕仁的葬禮結束後,時任首相的竹下登發表了一份政府聲明:

戰爭對鄰國造成了重大傷害,這一侵略的事實不容否認。

明仁天皇登基後,一改父親那種居高臨下和自以為是的傲慢,嚴格遵守日本天皇虛位元首的準則,向來都謹言慎行。而且,他在歷史問題上非常明確,多次進行「深刻反省」和「祈禱和平」,更明確拒絕去參拜靖國神社。

2016年8月,已經83歲的明仁天皇發表了一段視頻講話,表示自己因為身體原因而難以繼續履職,希望能夠得到國民的諒解。三年後,他終於在交出「三神器」後禪位於皇太子德仁,日本也由平成時代進入到了令和時代。

雖然說,裕仁天皇早已經過世,屬於他的昭和時代也早已經過去。但是,那段歷史卻不應該被塵封不提,作為中國人更應該牢記那段血淚和恥辱。

我們不應該抓著歷史不放,也不應該忘記歷史不提。中日兩國關係的確很重要,但也只有「以史為鑑」,才能「面向未來」,這是原則,也是底線@文史不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