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變身「小廚神」!高中生為家人做菜感受年味和家常菜背後的傳承故事

青年報 發佈 2023-01-30T21:02:31.892662+00:00

青年報 ·青春上海記者 劉春霞過年期間,你家的「招牌菜」是什麼?今年春節,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開展「我為家人做道菜」活動,鼓勵學生們走進廚房,拿起鍋鏟,為父母家人做道菜、煲個湯,慰藉平時辛苦操勞的父母家人。

青年報 ·青春上海記者 劉春霞

過年期間,你家的「招牌菜」是什麼?今年春節,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開展「我為家人做道菜」活動,鼓勵學生們走進廚房,拿起鍋鏟,為父母家人做道菜、煲個湯,慰藉平時辛苦操勞的父母家人。在活動的號召下,高中生們人人變身「小廚神」,用一道道色香味美的佳肴,與家人共享快樂中國年。而在做菜的過程中,學生們也體會了暖暖親情和濃濃年味,感受了家常菜背後的傳承故事。

「小時候的我,每逢春節就會吃到媽媽親手炒的番茄炒蛋和蛋炒蝦仁。媽媽說,曾經這也是外公的拿手好菜。我想,這就是一代代煙火氣的傳承,是家的味道。」今年春節,高一(12)班胡予涵同學親手做了番茄炒蛋和蛋炒蝦仁兩道家常菜,感恩家人的陪伴,傳承美味、傳遞家風。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得到了家人的一致稱讚,也讓胡予涵的這個春節更加溫暖而難忘。

楊思桐同學則「承包」了一桌飯菜,飯桌上擺滿了紅豆圓子、紅燒鯽魚、清炒蝦仁等菜品。她說,「紅豆」代表相思,紅豆圓子飽含著對家人的思念;老人常說「年年有餘,年年有魚」,紅燒鯽魚代表著對新春的祝福;而蝦仁更是寓意著金玉滿堂,鴻運連連。「當看見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我親手燒的飯菜時,我心中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楊思桐認為,春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一道道菜品也傳承著中華傳統美食特有的文化內涵,「不僅是對團圓的渴望,對家人的滿腔愛意,更是對於新春的祝福。」

和爸爸媽媽回到江蘇老家過年的劉宇丹同學,在領會家鄉風土民情的同時,大展身手製作了一道特色菜式——小魚鍋貼。「最早在臨湖的小村落里,人們以打漁為生,魚是最常見的食材,而用薄餅蘸著魚湯的吃法廣受歡迎,魚的鮮美中夾雜著餅的清香十分誘人。」劉宇丹說,小魚和鍋貼的奇妙組合延續至今已成為江蘇人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同時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魚」有年年有餘的美好寓意,而周圍形成一圈的麵餅也是團團圓圓的象徵。從處理魚到和面再到貼邊,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劉宇丹成功完成了小魚鍋貼的製作。「一道簡單的小魚鍋貼,吃的不僅僅是自給自足的生活韻味,更是一種地方文化的傳承。」劉宇丹感慨說。

陳晨辰同學為家人做了螺螄鴨腳煲、肉餅蒸蛋、爆炒河蝦等菜品。「我做的菜中,大多都有美好寓意,比如代表太陽東升的肉餅蒸蛋、紅紅火火的爆炒河蝦、預示著好事發生連連不斷的蓮藕排骨湯。」陳晨辰說,柳州作為螺螄粉小鎮,除了螺螄粉還有螺螄鴨腳煲,因為螺螄粉在家裡是上不了台面的菜,但是大家對它又特別喜歡,於是螺螄鴨腳煲應運而生。「把螺螄粉菜碼都放到一個煲里,鴨腳、田螺、鵪鶉蛋、油豆腐、酸筍、廣西芋頭等等煲在一起,寓意大團圓。」陳晨辰透露,螺螄鴨腳煲是廣西人民過年最愛的團圓菜,「每次都會喝上好幾碗湯,真材實料燉出來的田螺湯,味道非常鮮美。」

同樣和父母回到老家過年的夏詩雅同學,考慮到家裡人口較多,選擇了「中西合璧」的菜式調和大家的口味。「家裡的小孩子喜歡甜口的點心,於是我去烘焙坊製作了手繪蛋糕;長輩們偏愛中式家常菜,我就下廚做了幾道小炒菜,佐以幾道家中常備的海蜇與炸魚等冷碟。」夏詩雅說,小炒菜的原料都取自老家濕潤的土壤中,剛拔出的新鮮蔬菜裹挾了泥土的味道,也牽扯出家庭與家鄉的聯繫。「只有這個時候我才發覺,我無論去了哪,根還牢牢植於老家的地里。」

據介紹,「我為家人做道菜」是楊浦高級中學勞動教育系列實踐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學校方面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們體會暖暖親情和濃濃年味,體悟中國傳統文化。

青年報 ·青春上海記者 劉春霞

編輯:張紅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