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普義:行書的書寫技能

書畫鑑賞典評收藏 發佈 2023-02-18T04:56:24.939824+00:00

鋪毫,指的是筆鋒運行時所有每一根鋒毫都必須順順地平鋪紙上。從第一根毛觸紙,到全部按壓在紙上,這個過程與運動,是產生一切筆法的前提,也是書法情感的生發。

1、鋪毫

鋪毫,指的是筆鋒運行時所有每一根鋒毫都必須順順地平鋪紙上。那怕提筆少至只有兩根鋒毫著紙,也應如此。鋪毫是一切技法的平台,悖離鋪毫法則一切技法都失效。從第一根毛觸紙,到全部按壓在紙上,這個過程與運動,是產生一切筆法的前提,也是書法情感的生發。

2、彈力

彈力,是書法之施力法則。筆鋒的運作必須通過筆毫自身的彈力來操控,指腕的力量不可直接加到筆鋒上去這就是大力者並非自然書家的道理。彈力之於筆毫猶烈馬之於韁。失去彈力的控制,鋒毫則不能同步。而有了彈力,就有了提與按,就有了抑揚頓挫,有了欲揚先抑,有了百媚回眸,有了千軍萬馬。

3、筆勢

筆勢,是指筆鋒的運行要依筆勢而行。筆勢是指筆鋒運行時的姿態與體勢,其要點是最適合在運行方向上運行的筆鋒的體勢,追蹤鋒面是依勢行筆的要領。即在不同的運行方向上,必須以相應朝向的鋒面著紙。這樣可以避免筆鋒扭擰,產生有害的扭力—"麻花勁",以導致"筆主運"情形的發生。古人稱的"使轉"就是指轉換鋒面的技術。這是高難的技能。用筆的全部學問,幾乎盡在使轉。

4、藏逆

藏鋒指的是筆鋒的運作要在畫內完成。唯一的目的是避免筆鋒在轉換體勢時,鋒端將已寫好的點畫造型塗抹破壞掉、鋒欲藏,必須縮,縮鋒必要提筆。一畫之內要數次變換筆鋒,因而要數次提筆。所以古人特別強調"要提得筆起"。所謂"提得筆起"是說要提得精準,要恰到好處,既不過,又不可不足。之後,還有筆心位置問題。這又是一項高難的技術。

5、澀行

澀行法則是指筆鋒的運行必須抓取筆下的澀力而行,這樣才能防止因為打滑而產生的油膩、乾瘦、呆板及乏味等問題。關於澀力產生的機理,我們可簡單理解為不可使筆鋒滑行紙上就可以了。抓住澀力行筆,則點畫有筆力,否則則浮則漂,所謂疲軟者,即是。用筆通則實為用筆根本大法。

6、變幼

行書無論是用筆,還是取勢,均變幻神奇由於行書是一種隨意的書體,故學點畫的起筆、行筆收筆、駐筆、連帶下筆順接上筆的接法、折前折後等都應充分展現;另外墨的枯潤、轉折方圓、輕重亦應在字中顯露出來。

7、多端

行書有變化多端的風格,為後世樹立了行書的典範。獻側主要是指苓張字中某一部分,或削波字中某一部分,加大橫畫斜度,或抬高字形右上角或調繁字間架組成正斜比例,使字形出現參差錯落並婀娜多姿的藝術美。

8、統一

行書結體不僅要流動,還要和諧統一。行書是從楷書發展而來,但不能像寫楷書一樣一筆一畫、中規中矩。首先體勢上該放縱時就放縱,該揮酒時便揮酒字形要有大有小,有正有斜,有長有扁避就找讓,錯落間插。字間布白均要統郊安排、平衡貫氣使字在和諧中洋溢者流動。

9、連帶

、行書之所以區別於楷書,最主要的在於其筆畫連帶。「這種連帶主要表現為連筆和牽絲。其中連筆是指首尾相鄰筆畫連在一起,一筆寫成。牽絲有實連和意連。是指無論筆畫多遠,均可以由粗細、彎直筆道連絡。像點與點、橫與橫、豎與豎、豎轍等筆畫的串聯。也有筆斷意連!連筆和牽絲均是作為行書強化聯繫的手段,而意連、跡逢同相面行的作用。這樣字才會氣脈暢通給人以行雲流水綿延不絕之感。

10、多姿

行書的偏旁部首較之楷書變化多姿。由於行書書寫快捷流動,故在偏旁部首中常捨去繁難費時、凝重的寫法,以簡單凝練的兒筆或一筆慨之。另外同樣一字,偏旁還有多種寫法,這是行書大家在長期實踐中約定俗成的,有些甚至與原偏旁寫法相差甚遠,還有偏旁在字中所占位置多少,上下、距離、遠近也要與主體保持一致,以免破壞整個字的美感,這就是學習行書為什麼必須熟練掌握偏旁的原因。

11、放鬆

行書兼有楷書的基本法則和草書流動的筆法,行書運筆雖比草書慢,但比楷書要快,而且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蘇軾所言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觀點,說明了不同書體形態的不同,也說明了書寫的速度和節奏的不同。研習楷書時,在筆法上要求建立楷法,即關於起筆、行筆和收筆的各種要求,概括地說,起、收須有交待,如藏鋒、露鋒、回鋒、折筆、頓筆等。而行書因為書寫的便捷,將楷書行筆中的一些繁雜的筆法進行簡化,省去了許多逆、回、頓、駐、轉等楷書筆法。

可是,放鬆楷法,並非意味著行書書寫的容易,在用筆上的要求反而是更高了。它要在點畫的表現上保持楷書所要達到的或基本遵循的藝術效果,筆畫當重處還得重,當輕處還得輕,不能像硬筆寫出的那樣一般粗細,有彎無折。劉熙載《藝概》云:「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且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提正、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這種功夫要從楷書中來,根據楷則進行放鬆,使行書行筆有節奏。在起筆、收筆時緩些,在中間行筆時快些,而在筆畫之間交換過程中,筆勢更迅疾些。總之,行筆既要不徐不疾,沉著從容;又要有疾有徐,態度自在。

12、互用

行書的起筆有用「逆勢切入」的筆,這基本與楷書相同,由於行書行筆較快,故其逆勢往往在空中完成,筆尖不著紙,稱為「意逆」。而行書一般的起筆都是順勢落筆的,行書用逆鋒起筆只是少數。行書的用筆是中鋒與側鋒互用的。筆畫無論方圓,以中鋒為主,這是一個基本大法,可是行書在書寫過程中,不斷地起止轉折,筆鋒無時無刻不向側鋒方面轉化,要熟練地運用中鋒和側鋒,固非易事,關鍵在於調鋒,筆鋒要能隨倒隨起,能側能中,就不會有僵臥之病。所謂中鋒,即指筆運過程中,筆心常在點畫中線上行走或萬毫齊力的行筆;所謂側鋒的特點是筆尖偏於筆畫之一方,鋪毫用力有所偏重。

歷觀前賢名跡,古人作行書沒有不兼用側鋒者,無不以「中鋒取勁,側鋒取妍」為準的,因此不能偏信筆筆中鋒的說法。在行書名家中,就連以多用中鋒著稱的顏真卿,其名作《祭侄稿》亦時露側鋒之筆。行書的用筆特點,應是以中鋒立骨,以側鋒取態,微露鋒芒,而富生意,隨著筆勢的往來,翻騰起倒,筆意到處,則體勢也就自然圓活,風骨也就自然勁健。

13、縈帶

行書的點畫之間,都是有一定聯繫的。所謂「筆意縈帶」是為了行筆的簡捷,求其收、起之間的方便,便用「牽絲」把他們聯繫起來,王羲之《蘭亭序》帖及米芾《方圓庵記》帖中的「是」字是最能見出筆意的縈帶。這個「是」字既省去了楷書行筆的繁雜,又增加了藝術的渲染。筆意縈帶、牽絲往來的行書用筆特點,既是點畫之間的聯繫,又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聯繫,在筆勢上尤為明顯。在字與字之間,上一字的收筆縈要帶下一字的起筆,會形成一個小小的附鉤,使字與字之間更為流暢活潑,互相映帶照應,富有往來的流動感,筆致更為連貫。但是真正好的筆意縈帶在於無形的連綿,如蘇東坡的《渡海帖》,其書上授下承,盡在字勢的神態之間溢出,眉目之間神馳意往。

14、簡化

楷書中轉折有兩種:一種是方折;一種是圓折,這是風格上的區別。而行書很少用提按轉折比較繁的方折筆,而是隱含折意的圓轉。行書的圓轉與楷書的圓轉相比,速度要快,常常一帶而過,沒有楷書圓轉那樣略方的交角,常以渾圓的弧線出現,或者形成一個半環形,如米芾所的「為」、「而」、「直」3字。行書中有些形似圓轉的轉折,卻有明顯的方折的翻筆,這實際上也是用方折法的快寫,雖為圓形而微微有稜角,如「皆」、「物」字。然而行書圓轉居多,是其一般的規律。由於書家的習性、風格的不同,其用筆也不同。因而王羲之的行書方折多些,顏真卿的行書圓轉多些,蘇軾的行書方折多些,米芾的行書圓轉多些。

行書常常出現將分開的點畫連起來寫的現象,這就是點畫簡化。輕者由牽絲相連,使點畫成串,重者把數筆寫成一筆。如三點水旁可簡化成兩筆甚至一筆,四點底可用數筆或一筆代替。

行書這類連省簡化的和法,近於草書,但與草書又有區別。草書的省連簡化之法,多有定式,不可隨便更改,而行書則隨心所欲,約束較小,這是行書用筆的特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