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醫孫思邈傳給我們的養生之道

健康管理顏博 發佈 2023-03-07T08:04:25.451724+00:00

孫思邈出生在陝西耀縣一個農民家庭,家有十來畝薄地和三孔土窯洞,生活上只能勉強維持溫飽。孫思邈幼年天資聰慧,喜愛讀書,知識廣博,但是自小體弱多病,為了看病花費了很多家財,於是長大後他便立志從醫。後來還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

孫思邈出生在陝西耀縣一個農民家庭,家有十來畝薄地和三孔土窯洞,生活上只能勉強維持溫飽。孫思邈幼年天資聰慧,喜愛讀書,知識廣博,但是自小體弱多病,為了看病花費了很多家財,於是長大後他便立志從醫。後來還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藥學家,被後人譽為」藥王」。

孫思邈在七歲時,就認識了一千多字,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舊唐書》記載,西魏大臣獨孤信十分器重孫思邈,稱他為聖童。到了十八歲,孫思邈已通曉諸子百家,尤善談老子、莊子並且還喜好鑽研佛教典籍。當時的醫療條件不比現在,孫思邈目睹民眾缺醫少藥,回顧自己幼遭風冷之疾,屢造醫門,為治病而罄盡家產的痛苦經歷,立志學做一名「蒼生大醫」,他放棄仕途,以歷代名醫為榜樣,刻苦鑽研醫藥典籍。在二十歲左右時,便打下了一定的醫學基礎。「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此後開始為鄉鄰治病。

他除了對理論頗有研究,還注重實踐。在貞觀年間,他遍歷山川到四川採集藥材、沿途施診。這些實踐經歷豐富了他的專業知識,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經驗。在峨眉山道士處,他得到了高子良服柏葉法,在江州(今江津縣)看好了前湘東王的腳氣病,為梓州(今中江縣三台)刺史李文博治癒了消渴。在回去的路上把梁州(今陝西漢中)漢王李元昌的水腫也看好了,還用瞿麥丸治癒了一位中流矢者,使其身上的箭頭經服藥後自行脫出。

據史書記載,孫思邈活了101歲(581年-682年),這在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的古代很了不起。他的一生留下了很多著作和理論,還有很多養生之道被後人推崇。

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向後掃,經後腦掃回頸部。

目常運
將眼閉上,然後睜眼,眼珠上下左右打轉。

齒常叩
口微合,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鬚髮出聲響。

漱玉津
口微合,舌頭慢慢轉動,然後將口水咽下。

耳常鼓
雙手掩住雙耳,向內壓再放手,重複做幾下。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規律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後腰。

腹常揉
把手搓暖後,雙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

攝谷道(提肛)
吸氣時收緊肛門,憋氣維持數秒,然後呼氣放鬆。相傳此動作乾隆皇帝也頗為熱衷。

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左右扭動。
腳常搓
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有益身體健康。

孫思邈是德藝雙馨的一代醫學名家,他給我們留下了醫學上的寶貴財富,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