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國多次征服朝鮮,朝鮮卻沒有成為中國領土,這是為何?

司右史 發佈 2023-04-14T12:47:59.898403+00:00

朝鮮在古代是我國的藩屬國,幾千年的歲月長河中,中國也多次征服朝鮮。這就不禁令人好奇,為何強大的古中國沒有占領朝鮮半島?

朝鮮在古代是我國的藩屬國,幾千年的歲月長河中,中國也多次征服朝鮮。但是,不同於西北的匈奴等國,朝鮮始終擁有獨立的政治主權,領土也始終保持完整。

這就不禁令人好奇,為何強大的古中國沒有占領朝鮮半島?它究竟存在哪些不為人知的隱秘,使得千年來都能夠保持獨立自主?

一個古老的國家

想要探究朝鮮半島未被占領的原因,就不得不從它的那古老而神秘的歷史說起。與古老的中國相比,朝鮮建國的歷史顯然相形見絀,但放眼整個世界而言,卻也算得上是悠久的了。不僅如此,他們的起源與中國有著密切關係。

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大致可追溯至大夏王朝,即大禹時期。但現存的絕大部分有關夏朝歷史的研究,多數都是通過《尚書》中的記載,書中所言,那時的夏朝已經統治了九州大地,實現了「四海之內共尊一主」的局面。究竟這樣的描述是否真實?如今的研究者們也無從得知,只能依靠文字材料或是出土文物進一步判斷。

就這樣,又過了一千多年,夏為商滅,商破周立,終於在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史稱西周。而為了鞏固王朝政權,周朝統治者實行了分封制,在商周大戰時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及世家子弟都被立為諸侯。就在其中,一位諸侯被分封到了朝鮮半島,開啟了朝鮮歷史。

這位諸侯實際上是商紂王的叔父箕子,雖然商紂王殘虐無道,但箕子卻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與比干、微子共稱為「三仁」。由於無法忍受商王暴虐,他毅然決然的選擇遠離王都,在周王伐紂後,他帶領族人前往朝鮮半島北部繁衍生息,不斷開疆擴土。這一段歷史,不僅在中國的史書,如《史記》中有所記載,在朝鮮史書《東國通鑑》、《三國遺事》中都有提及。

當時箕子來到了文明尚未開化的朝鮮半島,他那淵博的學識、高遠的政治眼光很快就征服了當地百姓。同時,他的族人也將先進的種植、養殖、冶煉技術傳入半島,極大的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不久,德高望重的箕子就被推舉為國君,建立了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史稱「箕子王朝」。

但因為受封諸侯仍受周天子的約束和管轄,所以箕子王朝嚴格上來說也算是中國政權的一部分。

因此,看似地域面積不大的朝鮮王朝,實際上也擁有比較悠久的歷史,而且還是從中國發展出去的,這種同根同源的共同淵源使得中國並未對它產生敵意或是占領的念頭。

而箕子王朝在箕子的統治下日漸興盛,人民樸實無華,安居樂業,歷經四十一任國君,綿延了一千餘年。

在這期間,中國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王朝更迭不休,諸侯群雄爭霸,百家之論異彩紛呈。隨後,秦始皇一統六國,箕子王朝也順勢歸附秦的統治之下。

僅僅過了幾十年,秦二世而亡,楚漢之爭拉開帷幕,而箕子王朝也在風雨飄搖中愈發衰弱,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讓一切都破碎了!

………………………………………………………………………………………………

劍拔弩張的中朝雙方


歷史上中國曾多次征服朝鮮,朝鮮卻沒有成為中國領土,這是為何呢?

一千多年的安穩統治,使得箕子王朝漸漸喪失了警惕,沉溺於自我享受之中。

殊不知,一場浩大的劫難正步步緊逼。

那時,漢帝國已經建立,經過了統治者的勵精圖治,帝國逐漸強大。突然,在漢惠帝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93年,一場政變爆發了。

箕子王朝第四十一任國君箕准南的部下衛滿叛變,殺進宮內奪取政權,箕准南被迫潛逃,衛滿由此登上皇位,史稱「衛滿王朝」。

不過話又說回來,儘管政權迭變,但中朝雙方的關係依舊十分密切,主要原因還在於這個衛滿正是來自於中國。

衛滿,姬姓衛氏,是戰國時期的燕國人。

戰國七雄紛爭之際,燕國就占據著朝鮮等屬地,隨著秦破六國,該地被劃入秦國統治範圍內。

不久,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由於朝鮮半島地勢複雜,北部連接中國地段多高山,易守難攻,因此中央下令,讓漢朝諸侯燕國繼續管轄該區域。

這也是我國從未占領朝鮮半島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但正所謂「天高皇帝遠」,衛氏一族遠離長安管轄,慢慢地就生出了反叛之心。漢高祖十一年,燕王反叛,後被鎮壓。燕王本人逃往匈奴,而衛滿也投奔箕子王朝。

此時當政的正是箕准南,他「引狼入室」,拜衛滿為博士,輕信他所說的「漢朝將派十路大軍攻打朝鮮」的謠言,允許衛滿近身保護,給了他可乘之機。

那一天,黃沙飛揚,戰馬嘶鳴,箕准南被迫逃離到朝鮮半島以南的地區,而來自中國的衛滿也自立為王,繼續執掌政權。

此時漢王朝的朝局剛剛穩固,為了防止事端異發,惠帝同意了衛滿的行動。殊不知,這一默許直接導致了雙方關係的破裂。

事情還要追溯到衛滿時期。得到了漢朝的許可,衛滿的野心也愈發膨脹,進一步拓展疆土,周邊的一些如真蕃、臨屯等小國屈於衛滿王朝的威勢也逐漸歸附。衛滿王朝一度繁榮不已。只不過,還沒等傳幾代王位,意外就發生了。

衛滿死後,王位繼續延續,到其孫衛右渠時,由於殺害了漢朝的遼東東部督衛,加之衛右渠依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對漢朝與鄰近國家的交往實施阻礙。

種種行為惹惱了漢武帝,他最終下令出兵朝鮮,一舉滅了衛滿王朝,這個自傲的君主也為他的無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而這一次戰爭算得上是中國與朝鮮的第一次正式衝突,自此以後,中朝雙方的關係變得劍拔弩張。尤其是東漢以後,中國進入了歷史上最為黑暗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失去了對朝鮮半島的實際控制。

而半島之上,三個獨立的國家也在夾縫中求得一絲生機,時不時侵擾中朝邊境,直到唐朝,這種情況才得到徹底扭轉。

………………………………………………………………………………………………


一波三折的邦交關係

唐朝時,朝廷就開始對朝鮮的正式統治,明朝更是和朝鮮關係達到了頂峰,那為何一直以來,我國都沒想過讓朝鮮正式成為中國領土呢?

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發展的最高峰,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外交,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都是獨樹一幟的。對於朝鮮半島上的三個小國而言,這樣一個宏偉的龐然大國,他們是萬萬不敢輕舉妄動的。

此時期,朝鮮半島主要被三個國家分割占據:高句麗、新羅、百濟。其中以高句麗最為強大,新羅其次,百濟最弱。而三國自北向南依次分布,幾百年間一直戰亂不休。高句麗的統治者一直想統一整個半島,經常聯合百濟攻襲新羅,而百濟迫於壓迫也不得不出兵。

為了解決危機,新羅統治者急忙派出使臣,向強大的唐王朝求助。唐王朝也有意想要控制這塊與本土接壤的半島,於是派出軍隊幫助新羅。

唐顯慶五年,中央派兵增援新羅,一舉攻下百濟。而高句麗失去盟友後,卻並未安分守己,雙方的矛盾也愈發激烈。

最終,在唐總章元年,唐新聯軍攻下高句麗,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全境並對唐王朝俯首稱臣。

其實唐朝對朝鮮半島發動的已經算是大規模的戰役了,在歷經多次戰鬥後,雙方的關係在緊張衝突中逐漸緩和。待新羅穩固國內環境,唐王朝設立安東都護府,將治所設在平壤,開始了唐對朝鮮半島的正式統治。

然而,和平的局面並未持續太久。隨著吐蕃日漸成為唐朝的心腹大患,駐朝唐軍被逐漸調離,新羅的野心也日益上漲。

正巧此時,高句麗舊朝餘黨發動起義,擁立高句麗寶藏王的外孫為王,新羅抓住時機,與其結盟,共同反唐。不過在唐王朝看來,這樣的舉動無疑是蜉蝣撼樹,立刻出兵剿滅叛黨。

安史之亂後,唐朝勢力迅速下跌,對新羅的控制也愈發減弱,在新羅攻占82座城池之後,雙方關係徹底決裂。

而在之後,新羅逐漸被高麗代替,在宋元之際再次成為屬國,進行朝貢。明朝,李氏王朝取代高麗,向中國俯首稱臣,明朝與朝鮮的關係則達到了又一個頂峰,歷代朝鮮王繼任,無一不向明政權通報。

甚至在1592年,日本發動侵朝戰爭,朝鮮無力抵抗,轉而向大明王朝求助。當時在位的明神宗立刻出兵,派李如松為大將指揮作戰,幾乎傾盡所有兵力,在艱難的六年作戰後,日本終於宣布退兵,朝鮮也由此對中國感激不盡,乃至於明末清初之際,即使是在清朝建立政權後,朝鮮也暗中支持復明行動,並給予了很大幫助。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我國並未對朝鮮半島地區實施過任何主動侵襲,相反,我國還舉全國之力幫助他們擊退敵人。

除了共同的血緣關係、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最重要的,還是我國始終保有著友好的「大國風範」。

自古以來,中國便提倡友誼建邦,無論是漢代開闢的絲綢之路,或是明代的鄭和下西洋,亦或是當今中國在國際上的一系列行為,無一不遵循著「互利共贏」的建交準則。

面對朝鮮半島,我們依然如此,中國始終尊重每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

這樣的大國風範,只有中國,才能在千年時光更迭中沉澱而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