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吃出了高血脂!血脂異常的人不建議戒肉

生命時報 發佈 2023-06-11T16:29:32.803058+00:00

高血脂屬於慢性代謝性疾病,受飲食影響非常大,醫學上建議低脂飲食,於是很多人就嚴格「吃素」。其實,血脂異常的人長期吃素,血脂可能會越來越高。《生命時報》採訪專家,詳解吃素食怎樣升高血脂,並教你根據指標忌口,穩住血脂。

高血脂屬於慢性代謝性疾病,受飲食影響非常大,醫學上建議低脂飲食,於是很多人就嚴格「吃素」。


其實,血脂異常的人長期吃素,血脂可能會越來越高。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詳解吃素食怎樣升高血脂,並教你根據指標忌口,穩住血脂。


受訪專家

教授 范志紅

北京世紀壇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王佐岩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 夏朋濱


長期吃素不利於控血脂


數據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血脂異常比例高達35.6%。為了減脂,很多人選擇吃素,這其實是個很大的誤區。


人體可以用碳水化合物來合成甘油三酯和膽固醇,並不是戒肉就能阻止合成的,反而可能因純素導致優質蛋白質不充足。若沒有充足的蛋白質供應,人體容易出現肌肉流失、體脂率上升、代謝能力下降等問題,對控血脂更為不利。


此外,有些人雖然不吃肉,但為了增加素食的口感和味道,用大量油脂和調味料烹調,或食用油炸過的素食加工品,如素肉、炸豆皮等,很容易不知不覺吃進過多油脂。


營養專家夏朋濱也提醒,應防止嚴格素食造成的低蛋白血症,因為蛋白缺乏會影響脂肪的正常運輸,也可能引起高脂血症。


所以,對於高血脂人群來說,需要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同時控制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量。


血脂異常,如何健康吃葷


低脂飲食是要求限制每日食物中總脂肪的攝入量,同時提高攝入脂肪的質量。


少吃飽和度高的油及製品

烹調油不能用動物油,包括黃油、豬油、牛油、羊油等,也不要用棕櫚油、椰子油。


  • 棕櫚油和椰子油雖是植物來源油,但飽和脂肪比例分別高達50%和80%。


少吃餅乾、曲奇、蛋糕、蛋撻、起酥麵包等焙烤食品,薯片、鍋巴等零食,及各種分層的酥皮點心和小吃。口感越酥、越軟、越滑膩,飽和脂肪含量越多。


少吃肥肉、內臟和加工肉

除了紅燒肉、扣肉、小炒肉等,還要少吃豬頸肉、梅肉、雪花牛肉、排骨等,它們的脂肪含量都很高。

吃烤肉串也要注意,它基本上都是用脂肪較高的原料,或肥瘦肉間隔穿在一起,才會讓人吃起來滿嘴肉汁(其實是脂肪的汁)。


丸子類用肉餡做成的食物要小心,它們的原料至少是三肥七瘦,甚至可能是五肥五瘦。


烤鴨本身是填鴨,也是高脂肪的肉,不能經常吃。


限制動物內臟,少吃蟹黃等膽固醇特別高的部位。


培根、燻肉、醃肉、香腸、灌腸、烤腸、火腿、午餐肉等加工肉製品的脂肪含量比普通瘦肉高得多,有些甚至高達40%以上。


血脂高首選瘦肉、去皮雞鴨、魚蝦等,膽固醇含量不太高的雞心、鴨胗等也可以當瘦肉吃。

選擇低脂奶類

要想讓冰淇淋和雪糕足夠好吃,就需要加入較多的全脂奶和奶油。


雪糕和冰淇淋外面的巧克力皮,要避免迅速融化,使用的往往是含代可可脂的配方。天然可可脂本身就含有一半以上的飽和脂肪,代可可脂的飽和程度就更高了。


吃新鮮的禽蛋

避免加鹽、加鹼的蛋,以及不新鮮的滷蛋。


蛋黃富含膽固醇,加工後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氧化。氧化的膽固醇對血管內皮傷害更大,所以要儘量吃新鮮的禽蛋。


如果膽固醇不超標,只是甘油三酯超標,可每天吃一個帶黃雞蛋;血膽固醇過高,每周蛋黃攝入量不能超過4個。


調整烹調組合和方式

含有膽固醇和脂肪的肉蛋跟豆製品一起烹調。比如,炒肉絲加入豆乾絲、腐竹絲和豆腐千張絲;炒肉丁加入豆腐乾丁、素雞丁;水煮肉片改成豆花墊底的肉片;蒸蛋羹加入攪碎的內酯豆腐;蔥花炒蛋改成蔥花碎豆腐炒蛋。

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混合後,蛋白質總量就多了。大豆蛋白不含膽固醇,飽和脂肪含量也低,卻富含有助減少膽固醇吸收利用的植物固醇和膳食纖維,做肉蛋菜時加入,有助控血脂。

血脂異常,根據指標來忌口


針對不同的血脂異常,建議做如下飲食改善。


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偏高

限制食物膽固醇含量,每天300毫克以下;不建議吃動物內臟、腦、蛋黃、魚子醬、蝦醬;適當多進食含植物固醇食物,黃豆及其製品最佳,青豆次之。


單純的「好」膽固醇偏低

適當補充富含歐米伽-3的食物,如深海魚;增加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主要為水果蔬菜;忌食反式脂肪,少攝入飽和脂肪,如動物油脂、棕櫚油等。

單純的甘油三酯偏高

嚴格控制脂肪攝入總量,每天最好不超過50克。植物油優選橄欖油、菜籽油;不吃肥肉或動物油脂、奶油;儘量不吃或少吃甜食及含糖飲料。


適量進食水果,每天不超過200克;堅果每日不超過25克;蛋白質食物以豆製品、去皮禽肉、魚類、精瘦肉、蛋類為主,可適量補充富含歐米伽-3的食物;乳品類選低脂或脫脂;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多吃粗糧、雜糧、蔬菜。▲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