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華崗自費創辦《文史哲》雜誌始末

黨史博覽 發佈 2023-11-25T08:58:56.417263+00:00

1949年8月,父親奉命從香港乘船,計劃途經上海,再赴北平,根據組織安排,到中央統戰部擔任領導工作。

文 /華景杭 祁大鈞



1949年8月,父親奉命從香港乘船,計劃途經上海,再赴北平,根據組織安排,到中央統戰部擔任領導工作。當輪船駛臨上海港時,遇到國民黨飛機轟炸,無法停靠,只好繼續北上。9月2日,父親抵達青島。相隔17年,同樣是在9月,他再次來到青島。時任軍管會主任的向明來碼頭迎接,兩位老友在勝利後重逢,格外喜悅。談話中,向明得知他要去北平赴任,便極力挽留。當時,父親腸潰瘍發作,身體虛弱,經中央同意,暫留青島養病。

受青島市委和山東大學的邀請,從1950 年1月起,父親以教授身份為山東大學講授社會發展史,還定期為山大師生作關於「學習共同綱領」的報告。11月,華東大學與山東大學準備合併。合併前兩所學校的性質不同,矛盾比較突出,需要一位既有革命資歷,又有知識、有能力、會辦學的專家學者擔任校長。中央認為,華崗就是最佳人選,他出任校長,全校師生都能接受。

周恩來打電話與父親交換意見,在徵得他的同意之後,1951年3月中央正式任命華崗為合併後的山東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在此之前,中央已內定父親擔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行政級別為三級。他為了留在山大工作,甘願降低級別、減少收入,只領取一名普通大學校長的工資。有人說他太傻,他卻說:「為了新中國的教育事業,為了培養有用的人才,我甘願如此。」

要將一所文理工農醫科系齊全的綜合性大學辦出特色,這是任何一位有戰略眼光的校長都要考慮的問題。面對合校初期的複雜情況和五院十八系的龐大規模,父親運籌帷幄,以發展的眼光提出重點學科建設、發展山大特色,規劃出「文史見長,加強理科,發展生物,開拓海洋」的宏偉藍圖,堅持民主辦學、科學管理,很快把山東大學辦成一所新型的社會主義大學。

當時,山東大學的文學、歷史、哲學三個系雲集了大批知名學者、教授,師資力量強,學術風氣很濃,為了提倡學術民主和百家爭鳴,引領和推動學校教學與學術的發展,1951年5月,父親拿出500元作為開辦費自費創辦了《文史哲》雜誌並任社長。

它的創刊,在全國引起了轟動:一是由於《文史哲》創辦,在解放後全國高校中是頭一家。二是由於《文史哲》的學術風貌和全新的理念,代表了新中國學術發展的方向。父親雖工作繁忙,卻幾乎每期都有文章發表,並親自編審稿件,但從不領取稿酬。在他的影響下,許多教授也自願放棄稿酬,所有人員都是兼職的。他和編委們的努力,使其成為全國極有影響的刊物,在中國現代史、魯迅研究、《紅樓夢》研究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陳毅評價其「開風氣之先」。

由於《文史哲》的提倡,一些學術問題經常引起國內相關學術界的重視和討論。父親經常參加這些會議,聽取各種不同意見以普通一員的身份發言,從不強加於人,更不以勢壓人。父親曾規定:《文史哲》每期至少有一篇理論的文章,也至少有一篇現實的文章;在學術文章中既有思辨的又有考據的,既有中國的又有外國的,文、史、哲皆有,以期辦成特色校刊。同時,每期還要儘可能推出一位新作者,以提攜青年學者。他還經常給不熟悉馬克思主義的老專家出主意、改文章,指導年輕人寫作,通過《文史哲》培養出了一大批中青年人才。

山東大學和《文史哲》在國內外的名望日益提高。《文史哲》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學風,提倡學術創新和獨到見解,直接介入中國學術界長期爭論懸而未決的學術問題,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不僅校內專家多次投稿參加,而且還吸引了校外的大批知名專家學者爭鳴討論,如王亞南、顧頡剛周谷城、羅爾綱、黃藥眠、齊思和、楊寬等,一時以《文史哲》為平台形成了新的學術中心。該刊先後展開的「中國古史分期問題」「亞細亞生產方式」「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中國農民戰爭作用問題」等大討論,在中國學術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蘇聯、日本、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多個國家都來函索購《文史哲》雜誌。

在父親任山大校長期間,山大形成一個以專家學者為主的行政領導模式,配置的副校長、教務長、總務長都是知名教授,兩位副校長童第周和陸侃如都是父親提名推薦的民主黨派人士,且是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者。父親不但敬佩他們的學識,也非常尊重他們的職權,學校的重大決策,都與他們共同商量,使全校工作有條不紊。

各院院長和系主任也由學有專長的教授擔任,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父親始終重視依靠集體的領導力量,自己除抓全面工作外,還騰出時間,深入師生中進行調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山大出現了教學秩序好、工作效率高、生氣勃勃、奮發向上的局面,學校的聲望越來越高,在全國重大教學科研場所具有一定的發言權,成為文、史、哲領域學術問題的領軍單位和第一陣地。





責編:劉忠輝

編審:鄭國偉

製作:王喻

本文為《黨史博覽》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等。侵權必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