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韓國的嗎?

有點墨 發佈 2023-11-27T14:10:58.710846+00:00

每逢中秋節,都會引起了不小的熱點,說唐朝的時候,中秋節還是洋節,是從朝鮮半島傳過來的節日。其實學術界確實有這個說法,大家不必大驚小怪,更不必憤慨,說韓國人又來偷我們的文化了。

每逢中秋節,都會引起了不小的熱點,說唐朝的時候,中秋節還是洋節,是從朝鮮半島傳過來的節日。

其實學術界確實有這個說法,大家不必大驚小怪,更不必憤慨,說韓國人又來偷我們的文化了。在《隋書》《北史》《舊唐書》這些正史里都提到,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八月十五日,有盛大的慶典,尤其是要比賽射箭。

還有一個就是唐文宗的時期有一個日本和尚叫圓仁的,到唐朝來住在一個廟裡,人家款待他吃了一種麵食,叫「餺飥[bó tuō]」,請他過「八月十五日之節」。老和尚還告訴他,這個節日本來只有新羅國有,別的國家都沒有。

這兩條材料足以說明,八月十五日要過節,這在朝鮮半島是有悠久的傳統的。但同時,這兩條也恰恰能說明,中國人過的中秋節,並不是從朝鮮半島傳來的。

因為中國人過中秋,最核心的主題,一是強調親人團圓,二是注重賞月,而這兩件事與史書里強調的新羅國最重要的活動——射箭,完全不一樣的。

既然不是從朝鮮傳來的,那中國的中秋節到底怎麼來的呢?

我覺得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非常古老的神話、信仰加上後來各個時代很新潮的文化元素,可能再加上一點外來文化的刺激,最後因緣際會,在唐朝基本成型,到宋代成了法定節假日,並且之後不斷根據時代需要,發生變化。

為什麼說非常古老?因為中國人很早就對月亮有信仰,商朝、周朝,就開始祭祀月亮。

月亮是太陰,象徵女性;很多古書都說到,西王母就和月亮對應。有的漢代畫像磚上,西王母的形象身邊,還有玉兔在搗藥,只看這個形象,現代人恐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嫦娥。

而且西王母也可能就是《山海經》裡說的月亮的母親,常羲。請注意,古書當中,嫦娥的嫦經常也不寫女字旁,伏羲的羲的下半部分。在沒有印刷術,書籍複製靠抄寫的時代,常羲被寫成嫦娥,恐怕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西王母和嫦娥,可能有共同的源頭。現在網上說段子,說玉皇大帝和西王母是夫妻,又說嫦娥是玉皇大帝的情人。這個說法,和上古神話里兩個人出自同一個源頭的考證,對照著看,倒是有一種微妙的喜感。

為什麼中秋節成型,要強調唐代是關鍵時期呢?

因為八月十五賞月這個主題,直到唐詩里才大量出現。有人統計,《全唐詩》歌詠八月十五中秋的詩,有111首,出自65 位詩人之首,最核心的主題就是賞月。但一些介紹唐朝節日的書里,沒提中秋節,這只能說明,中秋節在唐朝還不是歷史悠久的節日,不是法定的節日,但不等於唐朝人不過這個節日。


到了宋朝,中秋節終於成了法定的節日了

相對於之前的歷史,宋朝又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所以過中秋怎麼熱鬧,在《東京夢華錄》》《醉翁談錄》之類的書里,就有非常詳細生動的記錄和描寫了。大家都對著月亮許願,男孩子要蟾宮折桂,就是中科舉,女孩子要貌比嫦娥。

但是注意,宋朝的中秋節,和現在的中秋比,還差一個關鍵環節,沒有和吃月餅掛鈎。宋朝已經出現月餅這個名詞了,蘇東坡寫過「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詩。但是,吃這些餅,和過中秋,還是沒有建立聯繫。要晚到明朝,江南一帶,才興起了中秋互相送月餅的習俗。

所以一個歷史沒那麼悠久的節日,可能也有非常古老的文化源頭;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節日,也可以不斷賦予它新的內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