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撂地賣藝到大雅之堂,沽上曲藝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津雲 發佈 2023-12-20T20:56:41.956858+00:00

一張塵封已久的老照片,收藏在津沽記憶博物館裡,它靜靜躺在展櫃裡,照片上的人都是誰?他們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金喉歌王」小彩舞  為了探尋照片中的人物,記者找到了郭文杰,天津文史學者、民俗專家。

  一張塵封已久的老照片,收藏在津沽記憶博物館裡,它靜靜躺在展櫃裡,照片上的人都是誰?他們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金喉歌王」小彩舞

  為了探尋照片中的人物,記者找到了郭文杰,天津文史學者、民俗專家。郭文杰對於天津的曲藝文化有著多年的研究,他認出了照片中最左邊的演員:「左邊彈琵琶這位,駱玉笙駱老師,這肯定沒錯,這照片看樣子不到20歲。金喉歌王小彩舞,她最早在中原公司就是百貨大樓那邊演出,後來到了小梨園,後來又被大觀園搶走了,那時候競爭很激烈。」

  駱玉笙,京韻大鼓演員,1914年出生於江南地區,京韻大鼓「駱派」創始人。五歲開始跟隨養父演出,1923年學習京劇和京韻大鼓,取藝名小彩武。17歲的她正式演唱京韻大鼓,並將藝名改成「小彩舞」。1934年拜韓永祿為師,學習劉派大鼓曲目。1936年開始在天津的劇場演出。

  說天津是北方曲藝之鄉,不僅是因為這個地方曲藝的形式多、傳承好,更是因為它氛圍濃,影響大。天津人捧曲藝愛曲藝,曲藝才能在天津這塊熱土長盛不衰。曲藝有句行話叫「角兒是捧出來的」,天津人懂行,你有真本事天津人真捧你。天津觀眾也是真能捧出好角兒來。駱玉笙,憑藉一副好嗓子和極高的天資,也成了當時天津人捧出來的名角兒。

  1951年駱玉笙加入天津曲藝團,她摒棄了「小彩舞」的藝名,以駱玉笙的真名走入了新的時代。

  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駱玉笙的故事,我們特地找到了駱玉笙的孫女駱巍巍。退休後的駱巍巍,如今每周都會到少年宮給孩子們教京韻大鼓。駱巍巍從小跟著奶奶長大,駱玉笙人生的最後十年也是孫女伺候的。得知記者的來意,駱巍巍說起奶奶的故事:「1953年抗美援朝時奶奶去慰問志願軍,志願軍捨生忘死的精神對奶奶的影響非常大。」

  抗美援朝的這段經歷,駱玉笙愛國情懷被激發。曲藝演員同樣可以用自己的特長為國出力,振奮人心,她先後創作新編了大量的革命曲目,《黃繼光》、《光榮的航行》等曲目至今仍被後人傳唱。

  駱玉笙的一生從沒有放棄對曲藝事業的追求,每天都堅持練功,1985年,電視劇《四世同堂》攝製組以及著名作曲家雷振邦、雷蕾父女邀請駱玉笙為其錄製片頭曲《重整河山待後生》,這是一首加入了西洋樂器和當時流行元素以京韻方式表達的歌曲。此時,駱玉笙已經71歲高齡。駱巍巍告訴記者:「一開始奶奶並不是特別想參加,它和西洋樂不好兼容,中西方的這個音樂模式也是不兼容的。但她特別好學,喜歡新的東西,也能接納新的東西。她唱了快60年的京韻大鼓,就像酒年份多了,醇厚味兒就越來越濃,用這個味兒唱出《重整河山待後生》,肯定不一樣。」

  《重整河山待後生》一經播出,大獲成功,年過古稀的駱玉笙的名字響徹了全國。

  2002年5月5日,一代「鼓王」駱玉笙因呼吸系統衰竭在天津辭世。奶奶的去世讓駱巍巍直到現在都無法釋懷。退休以後,駱巍巍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少年宮,投入到了孩子們身上,她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把天津的曲藝文化傳承發揚。

  曲藝的興起

  為了儘快找到照片中另外兩個人是誰,我們來到了位於和平區衛津路的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去找一位神秘嘉賓,希望他能為我們帶來一些新的線索。

  佀童強,天津文藝廣播節目主持人,同時也是一位曲藝理論家和收藏家。看到照片後,小佀老師說出了自己的猜測:」這張照片的配置有絲竹樂,有可能南方照的,我更覺得這是廣告合照。中間這是個商人或者當時有身份的人。當時不光老百姓捧曲藝,很多大資產的人也捧曲藝。」

  當初的梨園行,所謂「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錢」,想在曲藝圈出名,必須要過天津觀眾這一關。那麼,天津為什麼在曲藝界有著如此高的地位?傳統曲藝又是如何傳入天津,又是怎麼興起的呢?文史專家郭文杰介紹:「曲藝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北宋,有本書叫《東京夢華錄》,記載著勾欄瓦舍和說書的藝人。天津從清朝開始,因為漕運繁華海運方便,從而造就了曲藝碼頭,除了裝卸糧食還裝卸文化。」

  曲藝是中華民族「說唱藝術」的統稱,常見的有各種大鼓、評書、相聲、戲法等等,勾欄瓦舍、宅門酒肆,都是他們的表演之所。清朝中晚期,天津作為北方最大物資集散地,基層勞動人民群體龐大,加之外來人口大量來津討生活,勞碌之餘,娛樂的需要,以及離鄉後對鄉音的眷戀,天津便也成了曲藝的樂土。

  隨著曲藝在天津的興盛,人們聽曲兒的場所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從一開始去勾欄瓦舍,到後來天津「十大軒」的出現。寬厚樂觀的天津人,一手捧起了曲藝;豐富多彩的曲藝種類,又在不斷滋養著天津人。

  賡續紅色傳統

  都說相聲界裡有位見多識廣的老先生佟守本老師。我們帶著照片,找到了佟老。看過照片,佟守本老師向記者介紹:「這張照片我見過,照片最右邊的人可能是程樹棠,我學徒的時候他已經犧牲了,常程二烈士,「小蘑菇」常寶堃、程樹棠,同時犧牲的。」

  1951年,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趕赴抗美援朝戰場慰問演出。曲藝大師常寶堃、程樹棠都名列其中。但沒想到,4月23日,一聲噩耗震驚天津曲藝界。常寶堃、程樹棠的犧牲激勵了藝人們,駱玉笙、馬三立等全都報名第二屆赴朝慰問演出。每一次愛國運動、賑災義演,津門曲藝人總是走在前面。

  如今,賡續紅色傳統,天津曲藝人也不斷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奮鬥著。

  在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一場名為「非遺故影」情景體驗劇按時開場,參加這部劇的演員不單單有曲藝團的老師,還有遊客。「非遺故影」打破了以往傳統展覽館參觀模式,而是把參觀與體驗相結合,以曲藝這門藝術為載體,讓市民和旅客能夠時時與演員互動,以旅遊新業態和多元化發展模式,讓非遺文化通過旅遊市場走進了千家萬戶。

  不單單是文旅融合的創新,這幾年,天津曲藝也一直在加大節目創新力度,推出了很多新形式、新劇目。

  鑼音清脆、鼓聲響亮,一首曲,一步舞,成就一段傳奇故事。天津,曲藝之鄉,在這塊藝術的沃土上,從撂地獻藝到登上大雅之堂,一代代曲藝人潛心學習,用熱愛、執著、堅守傳承發展著曲藝藝術。如今,新一代曲藝人砥礪前行,讓傳統文化煥發出蓬勃生命力。

  (津雲新聞記者 何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