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人類的「腰椎間盤突出」,曾經被當成了腫瘤

生命時報 發佈 2023-12-28T03:05:21.389179+00:00

「大家都有腰椎間盤,為什麼你的那麼突出?」在現代人的調侃中,腰椎間盤突出症已被廣泛認知。人類很早就被腰突帶來的腰腿疼痛所困擾,但在歷史上,人們對它的認識卻走了很多彎路。5月21日是世界脊柱健康日,《生命時報》邀請專家,為你講述歷史上對「腰突」的認知變化,教你防住這個常見病。

「大家都有腰椎間盤,為什麼你的那麼突出?」在現代人的調侃中,腰椎間盤突出症已被廣泛認知。

人類很早就被腰突帶來的腰腿疼痛所困擾,但在歷史上,人們對它的認識卻走了很多彎路。

5月21日是世界脊柱健康日,《生命時報》邀請專家,為你講述歷史上對「腰突」的認知變化,教你防住這個常見病。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 孔飛樂 □谷曉陽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祝 斌

腰突曾被當成腫瘤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腰腿痛和下肢痛,並列出了許多勞累以外的病因。

《黃帝內經》曾提出,「腰為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的論述;

古凱爾特人認為,愛搗蛋的精靈用箭射了人們的腰,才會引發疼痛;

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觀察到部分患者因疼痛出現跛行,以及其與坐骨神經的關係,提出可使用按摩、熱療、臥床等方法緩解。

1908年,神經病理學家赫爾曼·奧本海姆發表論文表示,椎管內凹凸不平的物質是骨頭生出的一種新發腫瘤,後被稱為「椎管內內生軟骨瘤」。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裡,人們都延續著腰突症是一種腫瘤的觀點。

直到1929年,美國神經外科醫生沃爾特·丹迪認定患者椎管中取出的「腫瘤組織」為軟骨性質的碎片,並非真正的腫瘤。

1934年,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威廉·傑森·米斯特和骨科醫生約瑟夫·巴爾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論文。

論文中詳細闡述了髓核脫出進入椎管,也就是椎間盤破裂,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可通過手術進行治療。至此,臨床對腰突症的認識步入正軌。

一個試驗判斷是否腰突

1864年,法國神經病學家歐內斯特·查爾斯·拉塞格注意到腰腿痛和坐骨神經的關係,提出一種針對坐骨神經炎的物理檢查方法,也就是今天廣為應用的腰突症檢查——直腿抬高試驗

普通人在不去醫院的情況下,通過直腿抬高試驗,可以初步判斷是不是有腰突。

具體方法:雙腿伸直仰臥,檢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關節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並腿慢慢抬高,直至患者產生下肢放射痛為止。記錄下此時下肢與床面的角度。

  • 如果到60°~70° 都沒有覺得不適,很可能不是腰突;
  • 如果抬高在60°以內,坐骨神經(大腿後部、小腿後外側和足部)就痛得不行,則基本可以判斷為腰突。

腰突,重要的是預防

腰椎退變老化或經受不恰當的運動和外力後,就可能在腰椎間盤的後方頂出一個「鼓包」。

如果壓到神經根,就會引起腰疼、腿疼、腿麻、無力等症狀,也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症。

80%的腰椎間盤突出症,可通過理療、牽引、靜臥休養和藥物治療自我緩解。感覺減退、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病情嚴重的患者才需要手術治療。

按摩+熱敷

輕度的腰椎間盤突出導致的肌肉痙攣或疼痛,可以用手法按摩,加上熱敷,緩解肌肉緊張。

按摩需要在核磁共振檢查明確診斷的前提下進行,不可盲目按摩。

牽引療法

牽引療法可使椎間隙略微增大,減少椎間盤內壓,擴大椎管容量,從而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

臥床休息

平躺時,腰椎受力最小,症狀才有可能逐漸緩解。一般來說需要臥床3周,3周後帶腰圍起床活動,3個月內不做彎腰持物動作。

配合藥物治療

物理治療的同時,可以配合藥物治療。常用的有非甾體消炎止痛藥,通過消除炎症因子達到消除疼痛的目的。

肌肉鬆弛劑、神經營養藥等對椎間盤突出的症狀都有改善作用,需遵醫囑使用。

腰突的治療方法因人而異。如果治療超六周至三個月以上都不緩解,就要請醫生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儘管腰突症的治療發展日新月異,但最好的治療仍是預防。無論哪種腰椎疾病,預防方法大同小異:

▶保持正確姿勢,避免久坐、久站、久躺。工作時注意勞逸結合,臥床時避免高枕和窩著看電視、看書。

▶針對性鍛鍊腰背部肌肉,如小燕飛、臀橋、五點支撐等。

▶適度運動,但避免對腰部產生極度衝擊、旋轉及屈曲的運動。

▶選個軟硬適中的床墊,以躺在上面腰部沒有明顯下陷最為適宜。▲

本期編輯:楊萌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