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那麼久汽車音響測試,我們到底在被什麼困擾?

autolab 發佈 2024-03-02T12:06:45.787462+00:00

今天我們說說汽車音響,因為最近又聽了很多汽車音響(具體哪些先不說,先打啞謎)曾幾何時,汽車音響作為車的附屬品,有格調又有門檻,這曾經是 BBA 級別車才會關注和回饋給消費者的東西。

今天我們說說汽車音響,因為最近又聽了很多汽車音響(具體哪些先不說,先打啞謎)

曾幾何時,汽車音響作為車的附屬品,有格調又有門檻,這曾經是 BBA 級別車才會關注和回饋給消費者的東西。

而如今,幾乎所有級別的車型都會試圖把自己的音響拿出來作為產品點展示給消費者,大家耳熟能詳的主流音響品牌幾乎已經被合作了一個遍。

隨著去年 KEF 在路特斯上車,近期騰勢宣布了和帝瓦雷的合作,留給車企們可以合作的頂級音響品牌已經越來越少了。

和普通消費者甚至一些汽車媒體相比,去年組織了 2.5 場音響測試的我們算是在這個層面上接觸過比較多車型的人了。

隨著體驗過的車越來越多,得到的體驗越來越複雜,我們也最終經歷了一個從自我懷疑到自己探索的過程。

放心,今年的音響測試依舊會如期和大家見面,但在這之前,我們想好好說說有關汽車音響的那些事,以及我們的一些困擾,並且想讓大家和我們一起,出出主意。


有關使用場景和實際作用

即便自己試過很多車的音響,並且也切實地體會到了聲音的魅力,但是我仍然堅持汽車音響並非車的必需品,尤其從更加長遠的角度看,汽車音響應該是一個必然會被逐步弱化的車載硬體。

給出這樣的結論,只是因為我始終堅信汽車在未來唯一的演變路徑只會是「更加快速便捷地把人從 A 點送到 B 點」,在旅途時間越來越短的大前提下,舒適類相關的硬體被逐漸邊緣化的可能性並非不大。

類似於郵輪和豪華列車,舒適性更高的慢速旅行方式或許會成為一種特殊體驗,但在優先級方面仍然要低於實際的便捷。

但這種發展路徑,絕對不意味著汽車音響會在短期內消失。相信自己開車通勤的小夥伴大多數會認同,每天在車上的那段時間,就是自己可以專心欣賞音樂的最好時光了。

伴隨著可以被處理得很好的行駛噪音(甚至還是有點白噪音的感覺的),放上一段自己喜歡的音樂,那種體驗的確很難被耳機或者是藍牙音箱替代。

更重要的是,我們並不應該單純的把汽車音響看作是聽歌的工具,而是要把整個座艙和音響看作是汽車的聲音系統的延展,一方面我們需要汽車音響有能力為我們還原音樂中的高中低頻,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汽車對整體 NVH 的處理更加到位,同時配合更好的多感官感受,從而獲取更好的座艙體驗。

當我們討論汽車音響的時候,我們本質上依舊在討論一個座艙問題,這一點恐怕沒有人會反對。


什麼樣的汽車音響才是好音響?

某種程度上看,這個靈魂發問真的讓我們也束手無策。

你喜歡的就是好的汽車音響?貴的、有牌子的就是好的汽車音響?

金牌調音師認準的就是好的汽車音響?

又或者是頻響曲線更加漂亮的才是?

又或者是配備了更多揚聲器或者功率更高的?

這個拷問我們內心的問題,讓我們困擾的是我們沒辦法真正組建出合理科學的體系來給汽車音響進行令所有人信服的打分。

這就好比當我們嘗到美好的食物時我們總能給出一個基準的判斷「好吃」或者「不好吃」,但是如果真的問你不好吃的地方具體在哪裡,很多人就此卡殼,沉默是金。

我們曾經就這個問題請教過一些進行汽車音響、電影院視聽系統調音的專業人士,他們更多的時候還是會同時參考系統算法和「金耳朵」,而這其中的核心邏輯則是兩條。

首先,算法或是軟體給出的調整建議往往是定性甚至定量的,對於他們進行大方向的調整是很有參考性的,能夠快速幫助整個系統進行方向性的調整,極有效率,針對性強。

但是問題也出在這裡,這種調整某種程度就像號稱原圖但早就被 P 過的華為手機相機功能,你以為這是原汁原味,但自己看來全是「高科技」,在經過反覆修飾和調校之後的汽車音響,利用算法騙過大多數小白的耳朵是非常容易的,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連續聽幾個小時並且還能聽出區別來的。

所以,第二個邏輯就是,金耳朵即金牌調音師依舊可以在這樣的系統里保留足夠多的個人特色。這仿佛是頂級大廚做家常菜,信手拈來是一方面,鮮明的個人特質同樣不可少。更可貴的是,他們往往還能夠在反覆的測試中摒棄自己的「個人偏好」,從而讓整個系統更加科學地工作。


被困擾的部分

聽音響的痛苦,誰聽誰知道。《渡口》和《貝加爾湖畔》這兩首歌,我過去一年時間起碼聽過 500 遍,聽到最後,自己也很容易忘記我到底現在是在什麼車裡,要聽哪些細節。

其實我們真正被困擾的部分,還是如何幫助大家在硬體、軟體和體驗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放眼如今的車企宣傳,仔細研究起來其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我們在實際體驗中遭遇到的「無法用文字傳達我們聽到的東西」的困擾,在車企中也在廣泛出現。

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大家瘋狂地羅列數據,多少個揚聲器、多少個功放、最大功率多少等等,一方面是用自己占有的部分打壓對手,另一方面則是懶,畢竟消費者也不懂,能忽悠到就算成功,科普不科普的事情他們也管不著。

於是,我們在請教專業人士的時候,就又遭到了下面這些其實還挺重要的問題:

1、多少個揚聲器是不是應該配合著揚聲器的位置一起告訴大家呢?因為某些關鍵位置的揚聲器一旦被取消,即便使用了更多的揚聲器也很難進行彌補。

2、最高功率當然是個數據,但是這個功率到底是功放前還是功放後,是否也能給出?或者說,在最高功率時的失真率是否也可以給到呢?

3、消費者關注的低頻、中頻和高頻,在實際聽歌的時候到底會有什麼樣不同的感覺?

這些問題,看起來也只能留給我們慢慢解決了。

至少,我們今年依舊會用音響測試給大家帶來點新的東西,值得一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