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醫生能為手術患者做什麼

健康報 發佈 2024-03-06T09:21:25.532547+00:00

1846年,一位偉大的醫生發明了乙醚麻醉,他的名字叫威廉·湯姆斯·格林·莫頓(William T.G. Morton)。多年之後,他的墓志銘上寫道:在他之前,手術是一種酷刑,從他之後,科學戰勝了疼痛。麻醉的發明和發展,是醫學尤其是手術類醫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1846年,一位偉大的醫生發明了乙醚麻醉,他的名字叫威廉·湯姆斯·格林·莫頓(William T.G. Morton)。多年之後,他的墓志銘上寫道:在他之前,手術是一種酷刑,從他之後,科學戰勝了疼痛。麻醉的發明和發展,是醫學尤其是手術類醫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若無基本的麻醉之術,絕大多數手術治療壓根談不上開始;若無麻醉之術的不斷更新發展,更不可能有現代手術治療如此欣欣向榮地發展。

麻醉醫生參與了手術全程

那麼,如果您是即將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麻醉醫生會為您做些什麼呢?讓我們從時間的角度,將整個過程分為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後來簡要介紹一下。

在手術前,重要的任務在於評估您是否適合進入手術程序。第一是能否接受手術本身,因為絕大多數手術種類都已成熟安全,所以這一環節現在主要由手術醫生掌握。極少數情況下,如開展全新手術時,麻醉醫生才可能會參與這一環節的評估。第二是您當下是否適合進入圍術期整個程序。因為除了手術,很多患者會伴隨年老體弱或其他較嚴重的疾病,那麼對這些因素的評估與決策就是麻醉科醫生的強項了。舉個例子,一位患者有高血壓,平時吃藥控制良好,那麼我們麻醉醫生就認為他適合進入程序。但如果他最近沒有好好吃藥,血壓波動明顯,經常達到180/100毫米汞柱的水平,那可能就不適合此時進入手術流程。

當然,高血壓只是合併疾病中的一種,可能合併的疾病還有很多。比如,哮喘、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尿毒症和腦血管疾病等,甚至同時合併幾種疾病都不鮮見。麻醉醫生這時就會發揮「圍術期內科醫生」的作用,決定患者是否可以進入圍術期或指導患者接受進一步的內科治療,以使其在最佳的狀態下接受手術。

那麼,手術中呢?當然主要是麻醉咯。但您也不要認為麻醉醫生給患者打完藥就完事了。讓我告訴您一個秘密:大多數麻醉藥在使用中都伴隨著風險,為了手術的進行,又不得不使用這些藥物,那麼您說,給患者用了藥,麻醉醫生能放心地離開嗎?除了麻醉藥本身產生的問題,還有手術可能產生的致命性問題。如果患者還合併有較嚴重的內科疾病,那在手術期間他的身體內絕對是暗潮湧動。麻醉醫生雖然無法杜絕這種「暗潮湧動」,卻可以時時刻刻看住「暗潮」別讓它們變成「海嘯」!否則,一旦「暗潮」變成「海嘯」,再阻擋起來就很難了。

手術結束了,但已經進入患者體內的麻醉藥不會說散就散。所以還需要麻醉復甦,只有患者醒得更好更安全,才能回到普通病房。眾所周知,是藥,就會有副作用,麻醉藥也是如此。復甦階段,醫生還需要對這些副作用進行妥善處理。麻醉醒來後,患者很可能會感覺到疼痛,那麼術後急性疼痛的治療也是麻醉醫生的主要工作。幸好現在鎮痛的方法也很豐富,在麻醉醫生的合理應用下,能夠讓患者少痛甚至無痛。

麻醉分哪幾種方法

好了,在了解完麻醉醫生的基本工作範疇之後,接下來咱們簡要談談麻醉分哪幾種方法。

第一種是局部麻醉,簡稱局麻,一般是針對很小範圍的手術,由手術醫生自己用注射器將麻醉藥注射在需要手術的局部。局麻只造成一小塊手術區域的麻木感,以利於手術在這一小塊區域無痛進行,麻醉醫生一般不參與此類麻醉。

第二種是所謂的區域阻滯,它所涉及的範圍大得多,大到半個身體(如硬膜外麻醉和腰麻,俗稱半身麻醉),中到阻滯某些神經(叢)來麻木單側上肢或下肢,小到一根神經支配的一小片區域。這類麻醉大多數是由麻醉醫生完成的。

第三種是鎮靜/鎮痛法,俗稱靜脈麻醉,只通過靜脈給藥,讓患者淺睡或深睡,再加上適度的鎮痛類麻醉藥,來幫助完成時間較短、刺激較小的手術或內鏡檢查。比如,人工流產手術和胃腸鏡檢查。

第四種是全麻,這是針對較長時間且較強刺激的手術。由於需要使用較大劑量的各種麻醉藥,所以在全麻情況下,人體是無法自主呼吸的,一般需要麻醉機(類似呼吸機)來幫患者呼吸,同時需要插入氣管導管(或在咽喉部置入喉罩)來連接麻醉機與患者的呼吸系統。

有時也會有兩種麻醉方法的聯用稱為聯合麻醉。這種方法既可以有效減少全麻藥的用量(甦醒後恢復快),可以在術後起到較長時間的止痛作用。至於針對患者的手術具體使用哪種麻醉方法,還得由麻醉醫生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一個優秀的麻醉醫生應該會為患者做到——麻得好、睡得香,醒得快又好,較少併發症!

文:上海市東方醫院麻醉科 陸慧紅

編輯:穆薪宇 於夢非

校對:馬楊

審核:徐秉楠 陳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