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情緒真相,有效管理情緒

鷹哥19 發佈 2024-03-10T07:01:27.815439+00:00

​《情緒》作者:莉莎·費德曼·巴瑞特​​傳統情緒觀的影響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傳統情緒觀長期以來占據主導地位。其中包括情緒指紋的概念,人的大腦中理性和激情的衝突等。

​《情緒》作者:莉莎·費德曼·巴瑞特

​傳統情緒觀的影響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傳統情緒觀長期以來占據主導地位。其中包括情緒指紋的概念,人的大腦中理性和激情的衝突等。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傳統情緒觀中存在許多謬誤,這不僅讓我們在很多情境中受到誤導,還讓我們普遍承認情緒爆發的正當性,造成家庭、法律制度等領域中的不公正。


比如,傳統情緒觀認為,每種情緒有其對應的情緒指紋,我們默認笑代表快樂,哭代表難過,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往往以他人表現出來的外在狀態,去判斷對方的情緒。這可能會造成很多誤會,影響人際交往的質量。


再比如,傳統情緒觀認為,情緒是激情戰勝理性的產物,是無法被人所控制的,爆發負面情緒的人,本身也是受害者。


在這種觀點的引導下,我們傾向於原諒那些無法控制自己脾氣的人。而那些脾氣古怪、喜怒無常的人,往往也以情緒的難以捉摸為藉口,為自己的過分行為進行辯解,卻又在取得原諒之後,很快又故態復萌。長此以往,我們可能會受到許多傷害,甚至形成心理陰影。


另外,在法律體系中,也認為情緒和理性是完全不同的實體。比如,暴力犯罪者在自辯時,大都稱自己是憤怒的受害者,他們認為憤怒是他們實施暴力的唯一元兇,當一個人的大腦不受控制、思維不清晰時,憤怒達到一定地步,就會演化為暴力。這也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偏見。


情緒建構理論的意義


那麼,對於這些傳統情緒中的刻板印象。巴瑞特博士基於神經系統科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提出的情緒建構理論,對其產生了顛覆性的衝擊。


在情緒建構理論中,固定的情緒指紋並不存在,變異性才是常態。比如,在憤怒時,我們可能會沉下臉,輕皺眉頭或者緊鎖眉頭,也可能會喊叫、大笑,或者甚至會站在一邊一聲不吭,具體情況取決於當時的情境中哪種行為最有效。


同樣地,我們的心跳可能會加快,也可能會減慢,或者沒有變化,無論如何,它們都可以支撐我們當時的情緒體驗。當我們看到其他人發怒時,自己的感覺也會發生變化。


並且,情緒是由我們的大腦構建出來的。當有事件發生時,大腦便會預測出身體會做出何種反應。當身體感覺和外界事件產生共鳴時,情緒就發生了。如果預測不同,那麼身體反應也會不同。


這也就意味著,情緒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難以捉摸的,它由一些更基本的部分構成,不具有普遍性。我們價值觀、過往的經歷、看過的書、聽過的音樂等,都會參與建構我們的情緒。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創造自己的情緒,而非成為情緒的奴隸。


比如,因為生活中層出不窮的問題,我們會深感壓力和焦慮。過大的壓力,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焦慮的情緒,則會讓我們傾向於悲觀的判斷,總是認為事情會往壞的方向發展。


這種情緒的產生不是被動的,而是來源於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以及看待問題的方式。我們對情緒添加了自己的解讀,強化了許多處境的負面含義。


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改變自己對情緒的解讀方式,從而有效緩解壓力和焦慮。


我們還可以改變自己的關注點,不要集中於事情消極的方面,而是注意美好的事物,用積極的一些體驗來轉移、替代和升華我們的消極體驗。


再比如,我們所產生的嫉妒、怨恨、拖延等情緒,也是來自於我們的構建。我們可以通過對這些情緒進行反思,從中看到我們的真實願望。


情緒是大腦做複雜計算的工具,如果我們對某個數據感到恐懼,我們需要好好體會這種恐懼感,那是大腦在提醒我們考慮這個因素。我們要做的不是屏蔽情緒,而是統領這些情緒。


情緒建構論不僅是對情緒如何煉成的這一問題的現代詮釋,同時也代表了一種關於人性的完全不同的看法。了解情緒建構論,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成為自己體驗的建築師。


我們是自己體驗的建築師


在情緒建構理論的指導下,我們能夠通過具體可行的方法,管理情緒、控制情緒、提高情商,學會接納自己,體諒他人,從而打造更融洽的人際關係,擁有和諧幸福的生活。


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提自己的高情緒水平呢?


首先,我們要保持身體預算的平衡。我們的身心之間相互連接,當身體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時,我們的感受也會變好。通過健康飲食、積極鍛鍊、規律睡眠等方式,我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維持身體的健康,從而為情緒的健康提供基礎。


其次,我們要提高情緒粒度,擴大詞彙,充實概念。情緒粒度高的人,能夠細分自己的感覺,因此在預測、感知情緒時,大腦就會有更多的選擇,為我們提供工具,做出更加靈活、有用的反應,從而更適應周圍的環境,更容易獲得滿意的生活。


最後,我們要調整思維模式,學會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比如,面對消極情緒時,我們不用感到擔憂和害怕,很多的消極情緒,其實是在給我們提示,讓我們做出改變。


同時,我們也需要明白,情緒只是暫時的,並不能代表我們本身,對於那些傷害我們的情緒,我們也可以嘗試將其與我們自身分離,而不是讓情緒成為支配我們的主宰。


我們可以選擇,過一種積極、進取地生活,同時,我們也能學著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任何情緒,都有秩序地遵循一個模式,服從我們的命令,認真地詮釋生活。在我們的一生中,情緒始終存在,並且在打造想法和做出決定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學會管理情緒、掌控情緒,我們可以更好地在現代社會中活出自我,過得更滿足、更快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