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大侄子和嫡親皇叔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看大明朝五對叔侄的恩怨

樓哥看歷史 發佈 2024-03-11T22:36:11.983988+00:00

然而在皇太后張氏和內閣首輔楊廷和看來,朱厚熜只有過繼給伯父明孝宗朱祐樘,才能以武宗弟弟的身份入繼大統。

前言:托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福,讓「皇叔」這個稱呼盡人皆知。其實在明朝, 「皇叔」這個稱呼是不能隨便亂用的。比如因為明武宗朱厚照絕嗣,朝廷讓他堂弟朱厚熜從安陸進京繼位。然而在皇太后張氏和內閣首輔楊廷和看來,朱厚熜只有過繼給伯父明孝宗朱祐樘,才能以武宗弟弟的身份入繼大統。

於是禮部尚書毛澄上奏,認為新天子應該稱伯父孝宗為「皇考」,稱生父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毛尚書的理由很充分,本朝祖制,皇帝對尊長只稱呼為「伯父」或者「叔父」,前面不加「皇」字。所以現在讓陛下稱呼興獻王為「皇叔父」,已經很給你面子了,不要給臉不要臉。

興獻王稱號,臣等前議皇上宜稱為皇叔父興獻大王,自稱侄皇帝名。實以宋儒程頤之說,有可據也。本朝之制,皇帝於宗藩凡在尊行止稱伯父、叔父,自稱皇帝而不名。今皇上稱興獻王曰皇叔父,曰大王,又自稱名。尊崇之典,可謂至矣。—《明世宗實錄卷二》

興獻王這個「皇叔父」,和明世宗朱厚熜之間自然是假的叔侄關係。那麼大明皇帝和他們真正的嫡親叔父之間關係如何呢?整個大明王朝276年時間裡,總共出現了五對嫡親叔侄,他們之間又有哪些故事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燕王朱棣、周王朱橚與建文帝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遺詔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和馬皇后之間共有五子二女,分別是懿文皇太子朱標、秦愍王朱樉、晉恭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寧國公主和安慶公主。

朱允炆登基之時,父親朱標、二叔朱樉、三叔朱棡已經去世,剩下的嫡親叔父只有燕王和周王二人。明初實行親王戍邊的國策,如燕王朱棣不但坐擁戰鬥力剽悍的王府三護衛,還能節制北平都司軍事。這樣強大的實力,自然會讓大侄子朱允炆心生忌憚,必欲除之而後快。

由於燕王長久以來名聲良好,朝廷一時找不到把柄,於是打算從他的親弟弟,也就是皇帝的五叔周王朱橚著手。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嗣封曹國公李景隆打著備邊的旗號率軍北上,中途突然包圍開封周王府,以謀逆的理由將周王一家老小全部鎖拿回京。

不但如此,朱允炆還特意發敕書給四叔朱棣,讓他給周王定罪。這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定罪,於心不忍。脫罪,正好中了朝廷的奸計。於是燕王左思右想,寫了一封全是廢話,但絕對政治正確的回信,算是把這事暫且遮掩過去。

建文帝無奈,也只能先將周王廢為庶人,再將其一家發配雲南。朱允炆對五叔有多狠,我們看看史書上是怎麼記載的: 「妻子異處,穴牆以通飲食,備極困辱」

燕王雖然想著猥瑣發育,朝廷卻並不想給他這個機會。在建文君臣的極限施壓之下,朱棣不得不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兵造反,稱「奉天靖難」。朝廷勢大,燕軍雖屢戰屢勝,但所轄之地不過北平一地而已。故而朱棣也曾多次給皇帝大侄子上書,打出自己是「興宗康皇帝同產弟」的這張親情牌,希望能夠朱允炆能夠放自己一馬。

不過這場歷時三年的靖難戰爭,最終以燕王勝利,建文帝失敗而告終。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谷王朱橞和曹國公李景隆打開金川門,將靖難大軍放入城中。朱允炆在奉天殿自焚殉國後,四叔朱棣還不忘假惺惺哭一嗓子,順帶諷刺一下大侄子。

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 「果然若是痴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亮而遽至此乎?」—《明太宗實錄卷九下》

周王朱橚與明仁宗

親哥登基,朱橚自然也重獲自由並且復爵周王。整個永樂朝,朱棣都對弟弟極好。其他親王的生日自己過,周王的生日,皇帝會特意派駙馬去送禮。不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爆發了一場疑似謀逆案,朱棣趁勢削去了弟弟的王府三護衛。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北伐班師途中駕崩。扈從大臣一面秘不發喪,一面讓大學士楊榮和御馬監少監海壽奔赴行在向皇太子朱高熾報喪。八月初二日,皇太子收到大行皇帝遺詔之後,這才報訃天下各王府。

年事已高的周王朱橚聽聞噩耗之後悲痛欲絕,立即向新天子仁宗朱高熾上奏,要求進京奔喪。不過這位周王殿下也已經六十四歲高齡,大侄子生怕他嘎在半道上,特意回信讓叔父不必遠道跋涉。

壬申,周王橚奏請躬大行皇帝几筵行祭禮。上遣書答曰: 「叔同氣哀感之情,至誠且切。但高年遠道跋涉之勞,非獨侄有所未安。計大行皇帝聖靈亦未必安也,宜止不來。」—《明仁宗實錄卷二》

仁宗對待周王這位五叔,可比堂兄建文帝要好得多。他在繼位之後封賞宗室,其中周王歲增米五千石,合計二萬石。這二萬石悉支本色,裡面可沒有濫竽充數的大明寶鈔,確實是莫大的恩典。

不過此前仁宗的擔心叔父的身子骨,沒想到自己倒先於周王駕崩。而在宣宗繼位不久,周王於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閏七月二十日去世,享年六十五歲。宣宗為叔祖輟視朝二日,賜諡曰定。諡法「純行不爽」曰「定」,也算是對朱橚一生的蓋棺定論。

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與明宣宗

仁宗駕崩後,皇太子朱瞻基繼位,即明宣宗。朱棣和徐皇后一共有三個兒子:仁宗朱高熾、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對於朱瞻基這位新天子來說,他那兩位野心勃勃的叔父,就是眼前最大的禍患。

二王自永樂年間便存著奪嫡之心。結果漢王在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因為私下募集三千死士,而被朱棣削去二護衛,打發去山東樂安州就藩。趙王則在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策劃了一場未遂政變,導致趙王護衛中間層力量被清洗一空。

和當年的燕王相比,現如今漢王和趙王的實力嚴重不足,但是大侄子朱瞻基卻並不打算放過他們。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漢王以朝廷變亂祖制為由,在封國樂安州起兵造反。然而這位在靖難戰爭期間戰功赫赫的名將,似乎一下子不會打仗了,就龜縮在小小的樂安城中,等著大侄子來收拾他。

今朕親征,其新聚之眾已膽落,又敢出戰乎?況天下無事,無故弄兵以毒生靈,天地、祖宗豈容之?大軍一至,即成禽矣。—《明宣宗實錄卷二十》

結果宣宗親率大軍御駕親征,兩天時間便攻破城池,將二叔一家全部廢為庶人,然後帶回北京,關押在紫禁城西安門內。漢王的最終結局,據說是被大侄子給做成了燒烤。

班師途中,戶部尚書陳山建議「移兵彰德」,一鼓作氣將趙王一同拿下。宣宗考慮到皇祖畢竟就三個兒子,要是把漢王和趙王一起幹掉,只怕將來九泉之下見了朱棣不好交代。不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宣宗將文武大臣彈劾趙王的奏章,打包給這位三叔快遞過去,讓他自己決斷。趙王很聽勸,立刻上交剩下的所有王府護衛,終於給自己換來了一個在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八月善終的結局。

伏惟陛下天地之量,容臣舊惡,當圖自新。然兵衛未除,恐人言未弭。謹以常山中護衛及群牧千戶所官軍並儀衛司官校歸之朝廷。伏望矜從,使得自安,即拜陛下保全之德。—《明宣宗實錄卷二十五》

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與明英宗

仁宗和張皇后之間共有三個兒子:宣宗朱瞻基、越王朱瞻墉和襄王朱瞻墡。由於宣宗子嗣不旺,故而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仁宗系諸王就藩之時,越王被留在京師作為備胎,襄王則就藩長沙府。

宣宗駕崩後,繼位的英宗朱祁鎮年僅九歲,故而越王仍然被留在北京,一直到他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六月去世,始終都未曾之國。

壬寅,越王瞻墉薨。王,仁宗昭皇帝第三子,太皇太后出也。永樂三年生,二十二年冊封,未之國。至是薨,年三十五。—《明英宗實錄卷五十六》

《明史》給了襄王一個"莊警有令譽"的評價,而在宣宗駕崩之後,宮中甚至有流言稱太后準備立親兒子襄王為新皇帝。故而英宗在繼位之後,於正統四年以襄王在萬壽聖節找道士扶鸞之事,對其好好進行了一番敲打。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英宗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反而在土木堡做了人家的俘虜。京師三大營全軍覆沒,以靖難元勛英國公張輔為首的文武高官幾乎全部殉國,甚至皇帝都落到了瓦剌人的手裡。大明立國近百年,從未像現在這樣接近社稷覆滅。

在"國賴長君"的呼聲中,英宗生母孫太后曾有意迎襄王入京繼位,至少也要讓其監國。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在文官們的脅迫之下,孫太后最終只能尊英宗為太上皇帝,而讓宣宗庶子郕王朱祁鈺繼位。

英宗北狩,諸王中,瞻墡最長且賢,眾望頗屬。太后命取襄國金符入宮,不果召。瞻墡上書,請立皇長子,令郕王監國,募勇智士迎車駕。—《明史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七》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在南宮蟄居七年的太上皇帝發動政變,重新奪回了皇位。由於當時傳言于謙、王文等人企圖迎立襄王為帝,史稱"帝頗疑瞻墡"。好在此後英宗在宮中發現了襄王請求立皇長子為帝,以及要求郕王善待太上皇帝的兩封奏章,才打消了對於叔父的疑心。當然為了徹底解開心結,英宗還是召叔父入京面見。

叔父雲欲親行朝覲,本不敢煩遠來。第念先帝同氣至親惟叔父,宗室至賢亦惟叔父。於情於誼,不可不重欲得一見以篤親親。—《明英宗實錄卷二百七十六》

此後這對叔侄一唱一和,仿佛二十多年來突然發現了對方的好。英宗生日,襄王派人送來貴重禮物:玲瓏碧玉帶。英宗染病,襄王派女婿劉隆帶上藥方趕赴北京進獻。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襄王再次進京,叔侄二人開懷暢聊之際,英宗還給了叔父幾項特權:

其一、兩淮運司每年官舟載白鹽三百引送襄府供給,皇帝特地聲明「不為例」,意思就是別家王府不要眼紅。其二、襄王庶長孫朱見淑被特旨冊封為襄世孫,賜與郡王冠服。其三、襄王每年均可出城遊玩,無需向朝廷申請。

樁樁件件,都是莫大的恩惠。而且在襄王辭行之日,英宗不但親自送到午門,還一直目送叔父的身影消失在視線之中,才悵然若失地回宮。到了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英宗再次邀請叔父進京,已經五十七歲的襄王表示自己年事已高,實在是跑不動了。

六年又召,以老辭。歲時存問,禮遇之隆,諸籓所未有。—《明史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七》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英宗,叔侄之間這段「真摯」的友誼才戛然而止。日後襄王去世於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正月,享年七十三歲,諡曰憲。

崇王朱見澤與明孝宗

英宗原配錢皇后無子,他和周貴妃(即日後的聖慈仁壽太皇太后)之間共有兩個兒子:憲宗朱見深、崇王朱見澤。

朱見澤生於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四月,當時英宗尚被軟禁於南宮之中。奪門之變後,朱見澤於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三月被封為崇王,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之國汝寧府(府治在今河南省汝南縣)。

憲宗駕崩後,皇太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對於從小喪母的孝宗來說,崇王這位嫡親叔父,和他之間血緣關係最近。不過由於孝宗的身份直到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才被承認,他和崇王很可能從未謀面。

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十月,是太皇太后周氏六十歲的大壽。崇王向朝廷上奏,援引當年襄王進京的舊例,希望能夠進京為母親祝壽。襄王是英宗親叔父,崇王也是孝宗親叔父,這個例子引得很恰當。然而禮部表示汝寧府地方災傷,崇王未可輕動,孝宗於是就坡下驢「貽書止之」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太皇太后病重,崇王再次請求入京探視老娘。明朝以孝道治天下,母親病了不讓兒子來探病,這無論如何說不過去。但是文官們表示太皇太后都快聖躬康復了,崇王殿下來京途中萬一有個好歹可怎麼辦。你看看這幫人,嘴巴又毒,又慣會胡說八道。崇王十月上奏,太皇太后直到次年三月才痊癒,中間的窗口期長達半年之久。

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七月,老太太親自出馬,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也活不了幾年了,就想再見一眼親兒子。祖母開口,孝宗自然不能當面回絕,但他也絕不想同意。於是孝宗一面派人馳敕去汝寧府召崇王入京,一面讓內閣首輔徐溥查當年襄王入朝舊例。

其實皇帝真想召崇王,應該讓徐首輔去查當年仁宗張皇后病重,召襄、鄭、荊、淮四王進京的成例,也徵召英宗系其他幾位親王:德王朱見潾、徽王朱見沛一同進京。但他只讓徐溥查英宗召襄王的成例,其實就是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能做到內閣首輔,自然是個成精的老狐狸。徐溥和皇帝演了一出雙簧,愣是沒有讓崇王進京。

臣等仰惟太皇太后之聖慈,皇上之聖孝,皆天理人情之至也。但分藩建國,自有成規。奉旨入朝,原非常例。襄王之朝,乃在英宗皇帝復位之後,與今日事體不同。—《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二》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太皇太后崩逝,在頒布的遺詔之中赫然點名不許崇王入京奔喪。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七月崇王去世,享年五十一歲。不過此時雖然還是弘治紀年,但他的大侄子孝宗卻已經在兩個月前駕崩,新繼位的武宗朱厚照為叔祖賜諡曰簡。

結語:孝宗沒有親弟弟,武宗無嗣,世宗沒有弟弟、穆宗沒有親弟弟,神宗的親弟弟潞王朱翊鏐死在他駕崩之前,光宗同樣也沒有親弟弟,換句話說,自孝宗以後的歷代大明皇帝,都不再有和嫡親叔父打交道的經歷。

若是朱標繼位,還會不會為難燕王和周王兩個弟弟?若是仁宗再多做幾年皇帝,漢王還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嗎?若是憲宗尚在,他會拒絕母親的要求嗎?如此看來,只有被稱為「不是好皇帝只是個好人」的英宗,對待自己的叔父還稱得上有情有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