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默默奮鬥百年的建築大師

中國文物報 發佈 2024-03-27T23:29:39.580699+00:00

不知什麼緣故,據筆者觀察,中國20世紀建築巨匠「五宗師」呂彥直、劉敦楨、童寯、梁思成、楊廷寶中,對先賢童寯先生的介紹相對不多,但本文認為無論從建築設計史、建築藝術史、建築園林史、建築教育史等方面,童寯先生的貢獻都是應奏響的頌歌,他無疑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建築大師。

近十年來矚目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的事件·作品·思想與人,儘管歷史足音已遠去,但今人要在敬畏與傳承中學會感悟與對話。不知什麼緣故,據筆者觀察,中國20世紀建築巨匠「五宗師」呂彥直(1894-1929)、劉敦楨(1907-1968)、童寯(1900-1983)、梁思成(1901-1972)、楊廷寶(1901-1982)中,對先賢童寯(jùn)先生的介紹相對不多,但本文認為無論從建築設計史、建築藝術史、建築園林史、建築教育史等方面,童寯先生的貢獻都是應奏響的頌歌,他無疑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建築大師。



一、紮實求索的歷程

童寯先生1900年10月2日出生在瀋陽(時稱奉天盛京),1921年考入北京清華預備學校高等科。在校期間他美術功課尤其出色,積極參加學校美術社活動,鋼筆畫、水彩畫全校聞名,舉辦個人畫展,擔任了三年清華年鑑的美術編輯,此外還從聆聽梁啓超、胡適、王國維等人講座中獲取新觀念與新思想。1925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1928年獲碩士學位。在學習期間多次獲設計競賽獎,如1927年全美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羅丹博物館二等獎),1928年新教教堂設計競賽一等獎,1928年再獲Arthur Spayd Brooke設計競賽金獎。1930年5月至8月,童寯經歷紐約兩家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實習後,赴歐洲英、法、德、意、瑞士、比、荷等國,經東歐、蘇聯回到瀋陽,此次他目睹了國際現代建築運動的偉大成就,完成了大量繪畫作品。回國後他受到時任東北大學工學院院長孫國峰之邀,任東北大學建築系教授(此時教授有梁思成、林徽因、陳植、蔡方蔭等)。1931年6月後,因梁思成、林徽因去北平參加朱啟鈐中國營造學社工作,童寯便接替梁思成任東大建築系主任職務。「918」事變後,他被迫離開東北,並慷慨資助學生們進關避難。童寯本人則赴上海與陳植、趙深在上海組建「華蓋建築師事務所」(1932年掛牌運營)。


當下我們倡導中華文化的自信自強,殊不知建築師事務所的組建歷程也是最好的寫照。在近百年前,中國人哪有自己的建築設計機構,童寯、趙深、陳植這三位從美國賓大走出的校友結盟的上海華蓋事務所(1931-1952)恰成為近代史上中國建築設計機構的代表之一。當時業界有「北基泰,南華蓋」之美譽,足見上海華蓋事務所的影響力。有文獻記載,「華蓋」之名,源自葉恭綽,他意一是由中國建築師在中國蓋樓宇,二是要在中國頂尖,因「蓋」而「超出」之意。據統計僅1937年前華蓋事務所在上海主要作品就有浙江興業銀行、大上海大戲院、恆利銀行、上海火車站、金城大戲院、合記公寓、梅谷公寓、西藏路公寓(大陸飯店)等。另據童寯的孫子童明在2000年寫下的回憶說「1938年5月,抗戰爆發後,童寯曾赴重慶從事西南地區的業務,1940年他用回滬時機,參與《中國文化系列》研究,負責中國繪畫史和中國園林史的寫作……1944年秋應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主任劉敦楨之邀,任教授等」。隨著1950年代私人事務所解散合併,童寯就專心致志從事建築教學與理論研究。其諸多貢獻中,一是園林學,二是新建築思想與理論。


二、開20世紀中國園林研究之先

《江南園林志》(1937年著,1963年中國工業出版社,1984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再版)是童寯完成的20世紀研究中國園林的「第一書」。據童寯長子、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童詩白(1920-2005)回憶:「周日父親很少在家休息,他休息的方式就是帶上照相機到上海附近或鐵路沿線有園林的地方去考察,偶爾也帶我去……那些地方是些荒蕪的園子,主人早已不住在裡面了,父親向看門人說明來意並給一些小費後,就可進入參觀拍照了。」1932年至1937年,童寯抽出時機,遍訪蘇、浙、滬60多處園林,隻身一人踏勘、調查、測繪、攝影,並廣為收集素材,在無法用工具測量時,便用腳步予以估算。他細緻的觀察與分析,多次與同道及學生們說「關於園林,對於其中最著名的,我幾乎熟悉它們的每塊石頭……」。園林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經過千年變遷,到20世紀真跡越來越珍貴,與建築技藝不同,造園技藝更難以傳承。如果說古代造園著作,以明代計成(1582-?)的《園冶》為標誌,其對造園原則、要素、經驗等理論有分析,那麼20世紀《江南園林志》則是第一部運用科學方法論述中國造園理論的專著,書中有豐富的園林歷史沿革、境界,與園林創作密切相關的中國詩文、書畫等。他的造園三境界觀,確成為中國園林設計研究的要點即疏密得宜;曲折盡致;眼前有景。


1937年《江南園林志》完稿後,經中國營造學社建築學家劉敦楨介紹出版,梁思成讀後致童寯信中言「拜讀之餘,不勝欽佩。」戰亂之,沒有人會視《江南園林志》為中華傳統精神文化之載體,但朱啟鈐決定將它作為專著刊印,並說服童寯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從事建築與園林研究。由於「盧溝橋事變」爆發,負責排印的商務印書館將《江南園林志》退回,朱啟鈐只好將它與社內重要資料寄存天津麥加利銀行倉庫,後又因1939年天津大洪水倉庫被淹,朱啟鈐在1946年托人將書稿還給童寯,就這樣《江南園林志》首版被畫上了休止符。著名文學家黃裳評價道「一卷《江南園林志》,不只可見作者的觀點議論,為研究中國傳統園林藝術開山經典著作,更能欣賞作者的美文,如讀《洛陽伽藍記》,絕非後出的說園諸作可比……。」


三、傳播新的現代建築理論

學界既把童寯稱為20世紀建築「五宗師」,也稱作與梁思成、劉敦楨、楊廷寶齊名的「中國建築四傑」,但童寯是「四傑」中唯一既不是院士也無官職的教授,且也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面。劉敦楨的兒子現已90歲高齡的劉敘傑教授講,童寯大多時間坐在東南大學中大院一樓閱覽室某個固定座位上,靜守一書桌,埋頭研讀寫著筆記。作為建築師、建築學家及建築教育家,他的吟詠、廣博知識使他在學界有獨到的聲望。他對東西方文化的精神修養,使它無愧於一生耕耘中國城市建築現代化的奇才,不僅他的作品大方、明快,其建築理論尤其是新建築思想質樸而富有力度,令學生再三回味,深受師生敬仰。他對中西方建築有深入研究,關注西方工業革命後建築發生巨大變化以及中國本土建築現代化演變,如他對日本「二戰」後採用現代材料和技術體現傳統建築精神予以讚賞,也倡導中國要有自己的現代風格。他尤其反對簡單地在西式建築上加大屋頂做法,那時正值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開始設計北京香山飯店,他同意其造型既不全用西方手法,也不模仿中國傳統造型。這些既體現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又表現了一介建築大師的立場與觀點,要用創新與創造,告別保守與落後。


我國建築史學界著名專家、東方建築比較研究的開拓者、東南大學教授郭湖生(1931-2008)曾以「創造者的頌歌」評述童寯於80歲高齡寫成的《新建築與流派》一書(第一版1977年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第二版2016年 北京出版集團),認為《新建築與流派》不僅是一本歌頌新生事物的書,更是童寯老探索中國新建築求索之路的理性之作,評點了十多類世界建築風格流派。尤其認為對世界產生價值的新建築開端,應是1911年由德國人格羅皮烏斯設計的法古斯鞋楦廠,它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工業建築,特別可以體現現代建築之性格。


對於《新建築與流派》這本僅13.8千字的小書的價值,童寯老的孫子童明在導讀中這樣寫道,20世紀50至80年代,童教授恰如一支標準座鐘,每天早晨會準時端坐於閱覽室,很少人理解他長年累月存放在資料室的卡片上記錄了什麼,《新建築與流派》是他長達三十載對於世界近現代建築的特色性研究成果的呈現。童明講,此書是童寯幾十年凝聚研究歷程與見地的書,本應以厚實的方式出版,因為早在1964年在他的筆記中,其一部「近百年新建築代表作」已經基本形成了。需要說明的是,《新建築與流派》從工業革命後的歐洲、20世紀新建築早期、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建築代表者等,回答並講述了122個問題。正如童寯自己1978年12月在書前言所述「……為什麼我們不能用秦磚漢瓦產生中華民族自己風格?西方建築家有的能引用老莊哲學、宋畫理論打開設計思路,我們就不能利用固有傳統文化充實自己的建築哲學嗎?」由此完全可推斷,童老雖看上去以展示20世紀前後西方新建築與流派為主,但實則是為了中國建築的現代化振興,他真正關心並傾力的是「如何在中國創造按外國方式設計與建造,而又具有『鄉土』外貌的建築」,這一點確需每一位中國規劃師與建築師動一番腦筋。


本人以為這不僅是本「大家小書」,也是一本面向業界和公眾的鴻篇巨製,相信這些主要是20世紀建築作品、人與思想研究觀點的著述,會有來者去接續完成,因為這體現著中華建築文化的自信與持續發展。


作者:金磊

編輯 | 張 怡 實習編輯 | 黃雪芮

覆審 | 馮朝暉

監製 | 李 讓

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