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歐洲莫淪為美國經濟殖民地

全球化智庫(ccg) 發佈 2024-03-29T06:01:10.670925+00:00

崔洪建,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最近一段時間,美國為了「贏得對華競爭」而拉攏盟友在所謂「維護供應鏈安全」上做了不少手腳,也似乎收到一些效果。



崔洪建,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為了「贏得對華競爭」而拉攏盟友在所謂「維護供應鏈安全」上做了不少手腳,也似乎收到一些效果。荷蘭的光刻機生產商迫於政府政策的變化,開始考慮對供貨商加大限制;德國政府也傳出要禁用華為和中興設備風聲。

但從相關歐洲企業或政府的公開表態來看,它們都很為難。一邊是美國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名,採取改頭換面的「長臂管轄」手法,粗暴干預歐洲國家的政府決策和企業的正常經營;另一邊是絕大多數歐洲國家政府並不願盲目地墜入中美競爭的漩渦中去,歐洲企業更不想就此放棄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市場和豐厚利潤。因此它們都很謹慎,刻意避免在措辭中涉及中國。

從川普時期美國要挾歐洲跟進打壓中國5G企業,到拜登政府將產業鏈供應鏈政治化安全化、推行所謂「友岸外包」,歐洲在美國用單邊脅迫編織的羅網中越陷越深。當多年前一些更弱小國家面對美國如此脅迫時,歐洲多少還有些看熱鬧的心情,並不認為自己有朝一日會面臨類似的處境。但在美式單邊主義一發不可收拾之下,歐洲現在也不得不要在壓力下被迫去做這道選擇題了。

但歐洲要做選擇的難度要比其他國家大得多。一是作為發達經濟體,歐洲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布局要複雜得多,收益也豐厚得多,而且越是晶片、電信這樣系統集成性高的產業,要搞重新布局勢必經歷一系列的反覆折騰,效果未必如願,但代價一定高昂。同時把面向全球的產業布局硬生生地拆解重組為只面向西方(美國)的狹窄空間,這筆帳不用算都知道是要虧本的。二是對產業鏈搞政治屬性從根本上違背市場原則,政客們或許能從中撈取到某些好處,但因此付出的代價卻要由歐洲的企業和民眾來買單。這種政治經濟邏輯相互扭曲的狀況,會讓歐洲不斷處於政府與企業博弈升級、安全與發展始終不能兼顧的困境,歐洲社會遲早會因此憋出內傷來。

如果能夠看明白美國這一番既打又拉的盤算,又能夠想清楚自身利益的真實所在,其實歐洲大可不必這樣為難。美國的霸權是建立在其面向全球的經濟盤剝能力之上的,用「友岸外包」搞「產業鏈重組」,無非是要確保其霸權的經濟基礎,保持其向全球尤其是在歐洲繼續「割韭菜」的能力。如果歐洲生產的光刻機真的限制甚至放棄了中國市場,也就不僅失去了巨大的現實利益,也為自己關上了通過中國向更廣闊市場的大門。如果德國真的將華為、中興拒之門外,不僅將把在通信、網絡領域由合理競爭產生的健康生態,惡化成只面向美國仰人鼻息的單向貿易依賴,還將失去它利用市場形態發展自身產業創新的重大機遇。如此一來歐洲將不僅是為他人作嫁衣,還將永遠處在被美國經濟殖民的狀態。

如果歐洲真的擔心產業鏈的安全問題,也要先搞清楚真正應該提防的對象。美國在歐洲拿「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和「中國的市場依賴」說事,是希望歐洲儘快抹去這段記憶:將貿易、科技和產業的相互依存「武器化」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從近來拜登政府對歐洲盟友的一系列表現來看,川普時期對歐洲的輕視、脅迫和訛詐並非美國政策的「例外」,恰恰是它為維護對歐洲霸權的新常態,只不過是把頤指氣使的惡語相向轉變成了笑裡藏刀的暗中使絆,把簡單粗暴的加征關稅升級成了間接隱蔽但傷害性更大的單邊補貼。

如果歐洲想要在全球技術革新產業調整的背景下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想要切實鞏固並增進自身的利益,只有和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經濟體一道去維護好曾經讓歐洲經濟蓬勃發展的全球化基礎,才是唯一正確的解決方案,只有根據市場原則實現面向全球的合理資源要素配置,才是歐洲不斷增加經濟實力並達成戰略自主目標的真正出路。常常將歷史記憶掛在嘴邊的歐洲不能傷疤沒好就忘了痛,常常強調「尊嚴生活」的歐洲更不必替他人作嫁衣而誤了自己的前程。

文章選自環球時報,2023年3月10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