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的行會與公地制:是如何防止中世紀時期社會分化的?

桃煙讀史 發佈 2024-04-01T13:58:01.340387+00:00

引言:在中世紀早期的西歐,由於商業和小資本開始不斷地萌芽和發展,漸漸發展形成起了固定的組織聯盟——行會,在此基礎上,公地制也出現在了大眾的視線中。隨著社會收入差距的矛盾日益凸顯,這類組織的目的,便成了是加強自身階級的聯合性,來抵抗強盜貴族的剝削。

引言:

在中世紀早期的西歐,由於商業和小資本開始不斷地萌芽和發展,漸漸發展形成起了固定的組織聯盟——行會,在此基礎上,公地制也出現在了大眾的視線中。

隨著社會收入差距的矛盾日益凸顯,這類組織的目的,便成了是加強自身階級的聯合性,來抵抗強盜貴族的剝削。

但在其抵制過程中,作為基層大眾組織的行會,卻在無形之中承擔起了防止社會分化的作用,這不僅得益於,其本身有著嚴謹規範的條文規則,更是其政治、經濟和倫理在一定程度上共同發揮作用下的結果。

中世紀特殊社會背景下,誕生的行會和公地制

在英國開始工業革命之前,國內不少地區已經有商人開始集結聯合,進行小規模的資本積累活動。

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商人階層還處於低下地位,時常受到貴族等的剝削和打壓,因此常常在利益上受損。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形式上鬆散無組織的小生產者,便自發地建立起專業的保護組織——「行會」。

建立的目的,一方面便是抵抗來自商業上貴族的打壓,以及社會上的強盜組織;另一方面,此時社會發展和生產效率,相比於中世紀時期,進程上大幅加快,不少來自外地商人和農奴們,紛紛湧進自己的城市來開展商業活動。

在競爭對手激增的情況下,行會能夠為其起到商業保護作用,維持他們原有的地位,並且在競爭中隨時保持有利地位。

此時圈地運動的風潮,也已經開始興起,而受此思想意識的影響下,之前存在的各種地皮分配規則,也進行了統一的改動,由公地制來進行取代。

公地制的實行,不僅能保證每家分配得到的土地面積大小上公平公正,其每隔幾年就重新抽籤選地的規則,更在土地的質量上保持了平等。

另外,它在有關於土地分配的一切問題上,都作出了公平的解釋,是農村地區能夠保持收入差距不大格局的一種制度措施。

行會制與公地制展現出的三種態度

在維護基層社會秩序上,城市的行會制和農村的公地制發揮出了關鍵作用——有效的防止了社會分化,在很大程度上鞏固了社會的穩定性。

首先從經濟層面上來說,這兩種制度,維護了商人階層從事商業活動所賺取的財富,讓社會上的財富,從過去大量集中在上層貴族手中,轉變成群眾只要通過一定的勞動便可以取得,使金錢在社會階層中,不斷流轉運作起來,產生了巨大的效益和價值。

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制度下的人們很夠很好地規避商業上的惡性競爭、外來強盜及商機缺乏等干擾因素,營造出一個良好的通商環境。

其次,從政治層面上分析,行會和公地製成立的初衷,便是為了公平。

在這樣的意識基礎上,它維護了團體的穩定性,讓很多的商業活動,包括涉及到的領域都充斥著這樣的思想,在處理和解決有關問題時,人們便會自然而然的,利用能夠平衡每個人的規則,最終和諧達成一致的結果。

最後,在倫理道德層面中,制度最大的特點——公平性,有著能夠直接達成人們的內心需要。在制度的運行下,人人都生活在其庇護之下,從思想和意識上,都能更加輕鬆和開放,而精神上的指引,往往會體現在實踐的行動之中。

其本質上。是統治者政治態度的體現

行會制和公地制的興起和發展,都是社會的中層階級中,統治者對其並非不聞不問。

正相反,統治者也在無形之中,調配和操縱著它的發展。

在平民眼中的行會,有著保護公平的職能,但在現實意義上,這種過分強調公平、強調規則來管制的生產活動,一開始可能並無大礙,但就長期而言,這無疑是犧牲掉了生產效率換來的公平。

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環境中,低下的生產效率,並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而人們看到的,那些不斷縮小的貧富差距,也只不過是虛假的表面。

』在本身財富就不多的社會中,談貧富差距並不能取得任何實際效用。

而這樣的舉動,卻維持住了社會中等階層的秩序,保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和諧有序。

另外,公地制度中也有著基督教思想的參與。其中的有一項規定便能較好地體現:當農民在收割公地上的麥穗時,掉落在麥田中的穗粒不能去撿拾,而是要將其留下給窮人撿。

村子中還會成立起公共的金庫,每當村中的富人快要死去的時候,便會被要求立下遺囑,將自己的一部分財富,劃分在公共金庫之下,目的是留給那些窮人,代替他們用作日後交給政府的稅款。

這樣的規定,不僅有著貫徹著基督教的思想,而且富人留下的財產,在日後也會變成政府的一項財政來源。

這樣的制度,既在社會上維持著秩序,團結著階層;也在幫助統治者鞏固其統治和國家穩定,從任何層面上來說,都有效防止了這一時期的社會分化。

結語:

行會與公地制度在中世紀的西歐時期,發揮了其巨大的作用,從辯證的角度上來出發,就會發現,它也有著本身制度上的缺陷:壓制了一些良性商業競爭、犧牲了社會生產效率和阻礙了時代的發展。

這樣自給自足的生存,並不能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拖延了本國的進程道路,最終被新興的資本主義所取代。

但從其正面影響來看,它給後人留下的,實際上是一筆珍貴的精神遺產——對平等和博愛精神的宣揚。

作為一種精神資源,被不斷的繼承下來而且多次出現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法國大革命時期就提出了「自由、博愛、平等」的口號。

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社會需要的基本價值、人們需要的良知、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

參考文獻:

《世界中世紀原始資料》

《英國社會學概論》

《西歐中世紀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