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皕宋樓主人陸心源對藏書的開放理念

善本古籍 發佈 2024-04-09T14:47:56.070606+00:00

晚晴同治光緒年間,皕宋樓就好像今天人們所說的城市金名片,人們只要一提起皕宋樓,馬上就會想起湖州城。最有趣的是,民國時期,顧鶴逸的朋友傅增湘先生到過雲樓借閱藏書,主人礙於情面,同意其在樓內觀書,但附加一個十分苛刻的條件,看書時不能帶紙硯抄寫,於是傅氏每天觀書數種,歸而記其書目,寫成《顧鶴逸藏書目》,發表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五卷第六號上,這才使過雲樓藏書大白於天下。

皕宋樓藏本——南宋刊本《周禮》

陸心源將「守先閣」藏書歸公向公眾開放,將「宋樓、十萬卷樓」珍貴珍藏採用刊刻的方式流布社會,供學人研讀,這充分體現陸心源豁達開放的藏書理念。

陸心源藏書印

晚晴同治光緒年間,皕宋樓就好像今天人們所說的城市金名片,人們只要一提起皕宋樓,馬上就會想起湖州城。因為,湖州陸氏皕宋樓、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聊城楊氏海源閣並稱為晚清「四大藏書樓」。皕宋樓主人陸心源(1834—1894),字剛甫,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歸安(今浙江湖州)人。皕宋樓以精藏宋元版本聞名於世,但陸心源對精藏圖書不占為己有,而是以開放、捐贈、借人和刊刻等方式為士人所用,以至於被後人所仰慕。

1 開放守先閣

陸心源興建的潛園,守先閣就位於其中

蘇州顧文彬建造的過雲樓不但以收藏書畫見稱,更是著名的藏書樓,但顧家對家藏善本書籍秘而不宣,也就是這樣一條家規,使顧家藏書大部分得以流傳至今,從這點來說,顧家的藏書是幸運的。最有趣的是,民國時期,顧鶴逸(系顧文斌孫子)的朋友傅增湘先生到過雲樓借閱藏書,主人礙於情面,同意其在樓內觀書,但附加一個十分苛刻的條件,看書時不能帶紙硯抄寫,於是傅氏每天觀書數種,歸而記其書目,寫成《顧鶴逸藏書目》,發表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五卷第六號上,這才使過雲樓藏書大白於天下。但在眾多藏書家中,陸心源是極為開明的一位,他將守先閣藏書歸公向公眾開放。陸心源的守先閣藏書開放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私家藏書借人閱覽,其實已經有了明顯西方圖書館的做法。

1.1 守先閣藏書曾向湖州府申請立案歸公

光緒八年(1882),陸心源向湖州府申請立案「言明守先閣書雖為私有,但可向公眾開放,為公眾所公用。」時任編修、學政、內閣學士的汪鳴鑾得知藏書開放之事,給陸心源寫信稱讚道:「以守先閣所儲之書歸之於公,嗚呼!此又藏書家自來罕有之盛」。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讚賞了陸心源的這一舉動,稱「其大公無我之心,方之古人,亦何多讓?」

1.2 在各本卷首捺守先閣奏記圖書印章以示書籍歸公

守先閣所儲歸公立案後,陸氏又在書籍上鈴印,印語為「歸安陸氏守先閣書籍稟請奏定立案歸公不得盜賣盜買。」這既是對讀者的告知,也是對陸氏家屬後人的約束和提醒。

1.3 圖書分編上架,方便供人閱覽

守先閣收藏圖書按《四庫全書》分類法部次類別,編號上架,以方便供人閱覽。據李宗蓮在光緒八年所撰《皕宋樓藏書志》序所云:其宋元刊及名人手抄、手校者,儲之「皕宋樓」中,若「守先閣」則皆明以後刊及尋常鈔帖,按四庫書目編序,而以近人著述之善者附益之。

1.4 對外地讀者提供膳宿

據徐楨基《潛園遺事》所述:來守先閣閱書者(包括湖郡郡人及外地來人)均由心源公派人接待,對來自外地者還供膳宿,因而深得學子的歡迎。

2 陸氏對珍貴藏書採用刊刻的方式流布社會、供學人研讀

陸氏除潛園守先閣藏書外,還在月河街寓所有「皕宋樓」和「十萬卷樓」藏書。「皕宋樓」主藏宋元舊刊,「十萬卷樓」主藏明清秘刻、名人精校精抄本及著述手稿。陸氏對皕宋樓、十萬卷樓藏書十分珍重,雖沒有對外開放,但他採用刊刻的方式使一些珍貴的圖書流布於社會、供學人研讀。陸氏選輯刻印的圖書有《湖州叢書》《十萬卷樓叢書》《唐文拾遺》等。其中《十萬卷樓叢書》收書52種385卷,彙輯了罕見的唐、宋、元人著作,以醫書、筆記為多,所據均為宋元善本或舊抄足本遺書,在近代出版史上有一定地位。

3 積極開展藏書樓之間的交遊

據現存資料,湖州陸氏皕宋樓和杭州丁氏八千卷樓交往甚為密切。丁氏在鑑定《後漢書》的版本時,就曾向陸氏借書比對,最後通過比對皕宋樓藏書,得出己藏為明翻元本的結論。補超文瀾閣《四庫全書》是丁氏對保存文獻的重要貢獻,丁氏在補輯《四庫全書》時,曾多次借用皕宋樓版本補抄文瀾閣本。如:丁氏在補抄文瀾閣《吳都文萃續集》,其補抄底本借自陸氏所藏黃丕烈抄本。事見舊抄本《吳都文萃續集》丁丙手跋:同治二年,寓上海大東門內,暇則稍稍購書,因得宋賓王手校《吳都文萃》。閱數日,書賈持黃蕘圃《續吳都文萃》索售。時以賃屋值昂,寓居甚狹、不能容大部書,且籍非吳郡,文獻不待急徵,卻之不購。數年後聞為陸存齋購去。光緒十二年,補抄文瀾閣《四庫叢書》復從存齋借抄以作底本。另外,文瀾閣本《易通變》,丁氏借陸氏藏影宋本補全,陸氏《儀顧堂續跋》卷九《影宋易通變跋》:「杭州文瀾閣亂後此書僅存數冊;細審皆《皇極經世》之文。丁松生明府經理文瀾閣書,已藉此本補足矣。」同樣,陸氏也有從丁氏處借書,如皕宋樓藏《所安遺集》系「從錢塘丁松生大令所藏鮑淥飲校本過錄」。

4 藏書樂借人

守先閣藏書向公眾開放,皕宋樓、十萬卷樓藏書亦有目錄,好友故舊欲借者,亦可開單借閱,如黃體芳、潘祖蔭、沈秉成、孫衣言、俞樾、陳琇瑩、瞿鴻機等均常去函開單借閱,甚至他們在北京為官時亦向心源公函借。如果說守先閣藏書是向平民百姓開放,那麼皕宋樓、十萬卷樓主要是向士林開放。

5 捐書國子監

湖州潛園至今豎立著陸心源捐書國子監的清刻石碑。上面刻錄聖旨,記述著陸心源捐書國子監一事。碑刻全文如下:光緒十四年五月十五日奉。上諭瞿鴻禨奏:在籍道員捐送書籍,開單呈覽,請旨嘉獎等語,前廣東高廉道陸心源,因國子監廣求書籍,選擇家藏舊書一百五十種,計二千四百餘卷,附以所刊叢書三百餘卷,願行捐送到監,據稱陸心源自解官後,刊校古書,潛心著述,茲復慨捐群籍,洵屬稽古尚義,伊子廩生陸樹藩,附生陸樹屏,均著賞給國子監學正銜,以示嘉獎。該衙門知道單並發。欽此。

榮祿大夫三品頂戴前廣東南韶連道調補高廉道臣陸心源恭錄。清繼昌著《行素齋雜記》中云:「歸安陸觀察心源,家藏書籍甚富。光緒十四年,復將所藏舊刻舊鈔,為近時板本所稀者一百五十種,計二千四百三十三卷,附以所刊叢書等三百餘卷,捐送國子監。得旨嘉獎」。從上述史料清楚地記載了陸心源捐送書一百五十種,計二千四百餘卷。在這些書中,有宋刻明印本《三國志》、元刻本《禮經會元》以及黃丕烈、顧千里、盧文弨手校影元抄本《續宋編年資治通鑑》等珍貴版本。此外附送了自刻之《十萬卷樓叢書》和《潛園總集》的部分圖書三百多卷,可見陸心源捐送國子監的圖書不是搪塞應付之舉,這充分體現陸心源豁達開放的心態。

6 陸氏藏書開放之成因

嗜書如命的陸氏,將自己守先閣的藏書無償歸公並向公眾開放,實屬不易。其成因有如下幾方面。

6.1 傳統儒學是陸氏價值取向的主要根基

陸氏5歲入私塾,先後師從凌少茗、萬青藜、吳式芬、張錫庚、徐有壬、朱緒曾等飽學之士,傳統儒學已深深紮根於陸氏腦海中,陸氏無償開放自己的藏書就是儒學思想「天下為公」在陸氏生活中的體現。

6.2 深受顧炎武學術思想的影響

陸氏特別推崇顧炎武(亭林)之學,稱其讀書之堂為「儀顧堂」,其著作亦名《儀顧堂文集》及《儀顧堂題跋》等。顧炎武被稱作清朝「開國儒學、清學開山」始祖。他學識淵博,倡導「利民富民」,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陸氏將自己的藏書公之於眾,為別人所利用,充分體現了「利民富民」,以「天下為己任」的顧氏思想精髓。

6.3 熱心公益

(1)同治六年(1867)陸氏在高州做官,首先捐俸重建高文書院,後興建道南書院,修復敦任書院。重建鄒忠介詞、修范能學墓,重興師堂渡,修上官灣路等。(2)光緒二年(1876),全國多地水災,陸氏帶頭捐銀千兩。(3)光緒十四年(1888),這年山東受水災,陸氏捐棉衣萬件及一萬兩銀給山東災民。

6.4 順應社會潮流

昔清國英,聚書三千餘卷,光緒二年(1876)將家塾藏書處「共讀樓」慨然為公,為社會服務,成為開放私家藏書之首創。時隔六年,陸氏將守先閣藏書繼而為公,這說明開放私人藏書漸漸成為一種發展趨勢,陸氏順應了這種趨勢。

6.5 受西風東下的影響

陸氏所處19世紀中下葉,正是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打開中國大門之際。西方國家公共圖書館的普及也越來越受到朝廷洋務派人物的關注和提倡,陸氏所結交的朝廷名官李鴻章、端方、盛宣懷都是洋務派人物。陸氏是一個願意接受新生事物,隨潮流而動的人物。守先閣藏書歸公也是受西風東下影響的體現。

7 結語

守先閣藏書歸公向公眾開放,創下了浙江私家藏書歸公向公眾開放之先河。陸氏私家藏書大膽開放的實踐與時代進步相契合,其產生的深遠影響永遠為世人所頌揚。(陳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