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戲曲電視劇發展的難點

侯博士的筆記 發佈 2024-04-25T06:48:00.261401+00:00

文|侯博士的筆記編輯|侯博士的筆記前言戲曲電視劇是中國戲劇與電視藝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對中國戲劇的傳播起到了一種全新的作用。作為戲劇與電視兩大藝術門類的戲曲電視劇,在發展上遇到了許多難題。

文|侯博士的筆記

編輯|侯博士的筆記


前言

戲曲電視劇是中國戲劇與電視藝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對中國戲劇的傳播起到了一種全新的作用。

作為戲劇與電視兩大藝術門類的戲曲電視劇,在發展上遇到了許多難題。

其中,在細部上的難點,則是對「真實」與「虛擬」的尺度把握,以及戲劇與電視之間的節奏切換。

在宏觀上,劇作的困境是:劇作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劇作缺乏市場化運作,由於各種原因,以及所處的客觀傳播環境,作為一種新的戲劇形式,戲曲電視劇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萎縮。本文將對此進行剖析,並嘗試提出一些看法。

微觀層面

難點一,對真實和虛假的表現的掌握。

這一難題來自於對傳統戲劇的「虛幻」真實」之間的矛盾。戲曲電視劇是從戲劇中衍生出來的,因此它繼承了戲劇中的一些元素。

例如,在音樂上,它使用了戲劇的唱腔,但是在動作和語言的表演上,它卻更接近於戲劇的表演,因此,有些人會把戲曲電視劇看成是「電視劇加唱」的一種誤解。

在中國戲劇的舞台演出中,由於無法在任何地方都真實地呈現出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因此,「虛幻」演出就成了戲劇演出的一個主要特徵。

在舞台演出中,很多時間和空間的轉換,具體的實物的「再現」,都是由具有特定程序的虛擬行為來實現的。

例如,《問探》里的間諜,以其伏地的姿態,讓人想到他們行走於險峻的山間,在《戰宛城》里,曹操以幾個「低頭看」的姿態,讓人想到了一塊青青的大麥。

《十八相送》的演出中,八里路的獨木橋,池塘中的雙鵝,土地廟,映影的水井,都是由程式化的假想行為所呈現的。

與此同時,虛擬表演也讓戲曲的舞台得到了解放,它給戲曲演員的表演帶來了更大的藝術自由,他們可以不受外物的束縛,而集中地進行表演,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

然而,在戲劇類的真實場景中,這樣一種以特定模式為基礎的虛擬演出就會與其所處的情境格格不入,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例如,越劇《孟麗君》里,女主角手執馬鞭,在花園裡慢悠悠地行走,《西園記》里,男主角腳上踩著一雙厚厚的白底鞋,行走在苔蘚叢生的山間小道上,這種在舞台上很普通的套路,到了現實生活中,就會變得格格不入。

放棄戲劇中的程序性行為與虛性行為,能否解決這一衝突?

筆者認為,程序動作與虛幻動作的使用並不能一刀切,在戲曲電視劇中,要與特定的拍攝場景,情節作一種符合電視美學的習慣的使用,在此,導演扮演了一個很大的角色。

另外,對演員演技的掌控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節奏感,就是既要尊重戲劇的形式,又要不被戲劇的形式所束縛,要用戲劇的感覺和狀態去表演,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現出戲劇的神韻。

在戲曲電視劇中,演員既有戲曲演員,也有話劇、電影演員。

但是,並沒有專門的戲曲電視劇演員。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會有演員偏重於舞台表演的感覺,或者是偏重於話劇、電影表演。

因此,要想掌握好分寸感,就要依靠演員在長期的表演中,有意識的積累和揣摩。

例如,在《瘦馬御史》中,演員們的演技更接近於現實,但是,像是生旦、淨丑之類的角色,卻是有著清晰的職業劃分,非常的鮮明。

在蒲林叛變的那一幕里,錢灃憤怒地呵斥蒲霖,而在拍攝過程中,他用了一種京劇的姿態,用鼓聲和節奏,盯著蒲霖,讓他繞著周圍的景物轉,這是電視劇里沒有的。

電視劇里不會有這麼激烈的場面,錢灃在那些鏡頭裡的一舉一動,都是京劇里塑造出來的,而且,這一幕,也很好的表達了錢灃對蒲霖的憤怒。

難點二,如何掌握戲劇節拍和電視節拍之間的轉換。

舞台上的戲劇自始至終都是一種韻律,而戲劇連續劇的韻律則是由拍攝速度、場景以及每一幕的長短所決定的。

在劇院裡,我們可以花上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去欣賞一位演員在台上的演出,我們往往也會因為這位演員的精彩演出而感到痛快和滿足。

而在戲曲電視劇中,往往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熒幕上都只有一位演員在表演,即使是再好的唱段或動作,也會顯得索然無味,這就是戲劇節奏和電視節奏的不同。

作者認為,應注意三個方面,注重戲劇創作的創作,在演唱較長的歌曲時,要充分利用電視手段來銜接、補充和填充單一的畫面。非緊要時刻不可使用鑼鼓,不可使用舞台節拍指揮棒,不可使用電視節拍指揮。

《瘦馬御史》是一部京劇,「當角色非常興奮,情節非常緊張,對比非常鮮明時,我們就會加上一些鼓聲。

錢豐向蒲林討要帳本的那一幕,因為他的背叛,讓錢豐大吃一驚,這個生死關頭,讓人感受到了他的強大和清晰。

又例如,胡連翠導演在拍攝《西廂記》的時候,我們認為應該從音樂的節拍、音樂的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上,來滿足觀眾的要求,我們在拍攝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種特殊的方式,將戲劇的節奏控制在較低的節拍上,減少了演唱,只用語言來敘述,而不是用高亢的歌聲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80後的觀眾。」

宏觀層面

難點一,戲劇生態的變遷。

自20世紀下半葉起,民眾前往劇場觀賞、聆聽戲劇之風漸趨消退,演出團體之演出亦漸趨稀少。

事實上,不僅是中國,整個世界戲劇藝術都在走下坡路,到底是戲劇本身的問題,還是外界的因素?

很明顯,這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改變,也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已經改變。

《紅樓夢》是農耕文化的產物,它反映的是農耕文化時代人民的生活面貌、精神狀態和精神韻律。

在科學技術與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對於娛樂與消遣的方式與文化產品的選擇越來越豐富,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偏好,有意識地進行分流,在這種分流中,戲劇觀眾的流失更大。

在大眾媒體高度發展的今天,電視,家庭影院, DVD,MP3和網際網路,使人們有了更多、更自由的觀賞和娛樂方式,就像上海戲劇台的廣告詞「足不出戶,就可以看戲劇,聽音樂。「

人們對於藝術作品的消費理念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趨向於隨意化、便捷化、小型化和個性化。過去只有在戲院裡才能欣賞到的戲劇,在新的藝術和文化消費理念下,似乎已經過時了。

面對這樣的戲劇生態,戲曲電視劇應當積極地吸收其藝術和民族優秀的東西,進行融合和融合,從而使其具有生命力和向前發展。

也許張藝謀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京劇與芭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能為傳統戲劇的創作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難點二,缺少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

我認為,重視對人的生意的強化是非常重要的。

「國家舞台精品工程」的評選標準非常明確,它對入圍的作品有四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具備一定的時代精神和實際意義,要有鮮活的形象,要有豐富的內涵,要能夠體現這一類藝術當前的最高水平。

二是改革創新,三是要突出個人特色,使作品具有獨到的藝術表達能力與感染力,

四是作品要高雅,要有品位,要有品位。

在這些「叫好叫座」的現象中,不但要有對藝術的追求,更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市場認知。

縱觀戲劇的發展史,雖然南雜劇的數量很多,但是由於沒有商業表演,所以對南雜劇的影響力並不大。

在當今這個「關注度經濟」的時代,只有受到人們的重視,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社會與經濟價值,沒有它的影響力,就沒有它的市場與地位。

很多成功的電影和電視劇,都是在一個想法出現之後,就開始大肆宣揚,因為他們總是能夠從各個方面,尋找出一些新鮮感,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而國外的電影,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還沒有寫完的電影,就能把主題歌炒到各個榜單上,讓這部電影變得家喻戶曉,並不是什麼難事。

伴隨著電影的上映,與電影相匹配的文化產品也將逐步變成文化產業。

最後,「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電影和文化產業雙豐收。

中國的一些大導演和製片人也在向他們學習,並已有了一定的成效。

十年前,《天下無賊》剛開拍的時候,各種消息鋪天蓋地而來,就連首映禮都變成了一場慈善晚會,目的就是為了博取觀眾的好感,就連演員們在電影裡用過的東西,都能拍出一筆不菲的巨款。

而在這一領域,真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的,只有《徽州女人》和白先勇青年版本的《牡丹亭》等幾部劇目。

《徽州女人》通過將市場戰略的運用,使其在創作之初便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表演過後,穿著傳統服飾、端莊秀美的女主角,被印在各種宣傳海報、明信片和畫冊里,自然會引起人們對《徽州女人》的注意。

為了吸引年輕的大學生,比如《牡丹亭》,每次表演開始前,都會在學校里張貼演員的照片,並出售一些與年輕的《牡丹亭》有關的書籍、光碟和紀念品,以此來烘托氛圍,除此之外,白先生還會在電視上接受採訪。

2004年在台北舉行兩場演出,觀眾中有六成為年輕觀眾,「蘇州大學的演唱會,百分之七十都是年輕人,其中不僅有大學生,也有高中生。

有幾個小孩跟我說,他們頭一天看到這齣戲就興奮得不行,一夜都沒有睡好,可是明天還是要再來。

截至2005年1月31日,「崑劇青年版《牡丹亭》已經上演了九場每一場都是滿座,觀眾們對它的好評如潮。

在台灣,演出還不到一個月,9千張門票就被搶購一空。

在蘇州大學舉行的首場演出被安排在了那裡,兩千個席位的大殿裡坐了兩千五百名觀眾,來自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大學生也紛紛來到這裡。

浙江大學的學生頂著酷熱的太陽排隊買門票。北京,上海,都是人滿為患。這樣的火爆場面,足以說明這個系列的宣傳效果。

總結

我們生活在一個遵循市場法則的時代,而藝術和它的作品也不能倖免。把握住了市場,就能與時俱進,把握住了這個機會,就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就能贏得更多的關注,一件作品,如果沒有了市場,那它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參考文獻】

1.高牧坤.推動戲曲與電視的融合[EB/OL].國學網站,2003-02-01.

2.耿其昌.戲曲電視劇不應該是話劇加唱[EB/OL].國學網站,2003-01-29.

3.胡連翠.黃梅戲音樂電視劇[J].廣播劇電視劇研究,1989,(0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