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薈」復發性流產,可以預防和治療嗎?

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 發佈 2020-06-24T03:06:59+00:00

復發性流產,可以預防和治療嗎?懷上了寶寶卻流產了,再次懷上,打針吃藥保胎,還是半途而廢,胚胎停止發育了,又流產了…

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微信訂閱號【女科薈】專欄,逢周三推送!內容涉及眾多婦科常見病的科普講解與防治建議,實用、權威!敬請關注!

復發性流產,可以預防和治療嗎?

文/婦兒中心主任 羅頌平教授

懷上了寶寶卻流產了,再次懷上,打針吃藥保胎,還是半途而廢,胚胎停止發育了,又流產了……

做「試管嬰兒」,好不容易移植成功了,還沒高興幾天,卻發現不好了,沒有胎心了;再次胚胎移植,還是以流產告終……

連續發生兩三次以上的自然流產,包括完全流產、胚胎停止發育、空孕囊等情況,就是「復發性流產」,以前叫「習慣性流產」。中醫病名是「滑胎」「數墮胎」「屢孕屢墮」。這是困擾許多家庭的疑難病症。

復發性流產的原因比較複雜,

有胚胎和母體兩方面的因素

胚胎本身不健康,是導致流產的重要因素。如胚胎染色體異常,包括三體,即多了一條染色體,或三倍體,即染色體多了一倍,不是正常的46條,而是69條。因此,發生流產的時候,最好進行胚胎染色體的檢查。另一種情況是父母一方的染色體異常,如平衡移位,胚胎髮生流產的幾率也比較高,所以,流產兩次以上,夫婦雙方都要做染色體檢查。如果夫婦雙方帶有相同的地中海貧血基因,胚胎是地中海貧血純合子,也有較高的流產率,尤其在華南地區,孕前應做地貧篩查。若夫婦雙方的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不夠好,如男性精子畸形率、DNA碎片率過高,女性卵子質量差,懷孕後亦容易發生流產。

母體的子宮環境、內分泌與免疫

調節是維持妊娠的重要條件

子宮形態的異常,如子宮縱膈、單角子宮等,發生流產的機會較大。子宮腺肌病、多發性子宮肌瘤等,也會影響子宮環境。黃體不健,則維持妊娠的孕激素不足;妊娠免疫調節異常,TH1型細胞因子過高、封閉抗體不足、自身抗體陽性等等,都可能導致流產的發生。因此,發生兩次以上自然流產的夫婦,應該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系統篩查。

復發性流產的病因病機

對於復發性流產這種現象,中醫古籍早有記載,並論述其病因病機。隋朝的《諸病源候論》就提出「其母有疾以動胎」和「胎有不牢固以疾母」。明代醫家則提出「父氣薄弱」為導致墮胎、滑胎的一種因素。清代《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指出:「若懷胎三、五、七月,無故而胎自墮,至下次受孕亦復如是,數數墮胎,則謂之滑胎。」

復發性流產的治療

滑胎的中醫病機以腎虛和脾腎兩虛為本,亦有兼血熱或血瘀為患。治療滑胎要「預培其本」,即一方面注重孕前治療,改善母體或父母雙方情況;另一方面是再次孕後積極安胎,動態觀察,避免再次流產。

補腎安胎與補腎健脾安胎是防治滑胎的中醫兩大治法。中醫理論認為腎主生殖,主封藏,為先天之本。脾主統攝,為後天之本。腎虛可以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損傷,高齡女性則漸次出現脾腎的虛衰。腎虛失於封藏,脾虛失於統攝,則沖任損傷,胎元不固。嶺南羅氏婦科羅元愷教授補腎安胎的經驗方「補腎固沖丸」是《中醫婦科學》教材治療腎虛型滑胎的代表方。羅老在此基礎上創製了中成藥「滋腎育胎丸」。經30多年的臨床應用,在防治復發性流產和先兆流產方面取得良好的療效。醫院製劑「助孕丸」是滋腎育胎丸的二代優化方,在我院使用20多年,經臨床隊列研究,可以有效降低先兆流產患者的流產率。在藥效學研究方面,我們團隊首創腎虛-黃體抑制和脾虛-黃體抑制流產模型,發現補腎健脾中藥複方可以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提高母體介面孕激素受體的表達。並改善妊娠免疫調節,使TH1/TH2細胞因子向TH2的方向偏移,起到胚胎保護作用。

發生復發性流產,心身受損,確實讓人沮喪!但不必氣餒,要積極檢查病因,配合治療,爭取下次妊娠成功!建議在系統檢查流產原因的基礎上,孕前治療3-6個月,複查夫婦雙方的生殖細胞,整體狀況改善之後,再進入備孕階段。再次妊娠後,則積極安胎。並定期檢查,一般要治療到孕12-14周。

若胚胎質量不好、染色體異常等發生流產,則屬於自然淘汰。

若男性精子畸形率過高、DNA碎片率異常,則應在男科診治。

專 家 簡 介

羅頌平,博士,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兒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岐黃學者」。全國著名婦科學家羅元愷教授的學術繼承人。嶺南羅氏婦科流派代表性傳承人,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嶺南羅氏婦科診法」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婦科學學科帶頭人;全國中醫婦科聯盟首席專家,全國首批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在中醫藥調經、助孕、安胎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出診時間:周一下午,周二、周三上午

出診地點:門診南樓八樓22診室

溫 馨 提 醒

請關注下方「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或「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公眾號。關注後進入頁面菜單欄「就診助手」或「門診服務」,搜索「醫生姓名」即可挂號。

編輯:鄭小英

覆核:楊艷、馮殷

責編:張秋霞

審定:方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