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分型別只看症狀,應該從頸部肌肉、關節、椎間盤入手

喬棟談健康 發佈 2020-01-28T20:13:30+00:00

症狀到誘因既然提出來疑問,那就應該有一套更準確的分辨,有利於康復的指導分類,對於頸椎的不適來講,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去思考的,第一個是肌肉,第二個是頸椎關節突關節,第三個是頸椎間盤突出誘發的問題,處理方式也簡單清晰。

談到頸椎病有哪幾類,按照現在常規臨床分型可能會說: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混合型頸椎病等,可是這樣分在臨床上的意義真不大,多數的頸椎不適都是混合發生的!

為什麼這麼意義不大?


那很多人會說,教科書就這麼講的,你怎麼敢質疑書本?任何事情的要貼合實際,對一個頸椎病的人來講,這幾種類型是從症狀來區分的,可是造成症狀的誘因沒有去細節探討,即便造成的症狀,絕大多數也是會變化混淆,說白了這麼分型對於康復來講,指導意義不大。

貼合實際去分析

  • 可以想像一下,頸椎病的人表現症狀有很多,例如,頭暈,頭痛,頸部、肩部、背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肩膀發沉,每天渾渾沉沉睡不醒,腰部發緊,走路踩棉花一樣感覺不穩,不伴有意識性猝倒等,怎麼分型分的開?
  • 這麼多症狀,拿出來一個典型的去分類,對於臨床來講我們要做的一定不是對症處理,因為緩解症狀之後,根本問題存在,還是會反覆發作,這也是很多人頸椎病一直看不好最大的苦惱,不可以疼痛就止痛藥,頭暈就抗暈藥對不對?

症狀到誘因

既然提出來疑問,那就應該有一套更準確的分辨,有利於康復的指導分類,對於頸椎的不適來講,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去思考的,第一個是肌肉,第二個是頸椎關節突關節,第三個是頸椎間盤突出誘發的問題,處理方式也簡單清晰。

例如,肌肉的問題,可以導致頭暈,頭痛,頸肩背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等,頸椎小關節紊亂也可以導致頭痛,頭暈,頸肩部疼痛,處理方式一定是截然不同的,肌肉的問題可以推拿處理,頸椎小關節紊亂則要正位。

拍片只是參考

很多人把片子的分析當做核心,實際上這個僅供參考,肌肉的問題和關節的錯位拍片都是拍不出來或者不報告的,能體現的主要是退變,例如,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頸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可是這些表現未必就和症狀對應,還是應該觸診。

觸診很重要

觸診可以清晰的判斷是否肌肉存在著問題,有沒有壓痛和條索狀的粘連,肌肉是否緊張,也可以觸及到頸椎的關節突關節錯位,可以通過觸摸棘突和橫突的位置來判斷,推拿就可以很好的消除肌肉的痛點,正骨不要盲目做,要精準的觸診之後,去矯正錯位的關節,不是一個動作對錯位都有效,沒那麼簡單。

頸椎間盤突出症

頸椎間盤突出症則又不一樣,除了會導致頸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還會誘發肩背部疼痛,以及突出較大壓迫脊髓,就會出現走路踩棉花一樣,步態失穩或者不伴有意識性猝倒等表現,除了處理好肌肉與關節可以牽引、微創(不建議急著做)等處理方式。

針對個人分析

除了從事醫學工作的,可以將病人歸類劃分,對於個體病痛來講,最好還是個案去分析,根據不同的症狀表現,不要只拍片子,做好觸診,肌肉的痛點和關節的錯位都可以觸診判斷出來,分別做好調整,去一對一解決疼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