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跟不紅也不腫,一走路就疼痛難忍,怎麼回事?

人衛健康 發佈 2020-05-24T11:19:49+00:00

不少中老年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行走運動後,有的人甚至沒有進行大量活動,就出現了足跟痛,不紅不腫,就是一走就疼痛難忍。

不少中老年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行走運動後,有的人甚至沒有進行大量活動,就出現了足跟痛,不紅不腫,就是一走就疼痛難忍。尤其是在早上剛下床或久坐後站立的時候,更是鑽心的疼,活動一會兒反而會好一些。這就是所謂的「跟痛症」。

什麼是跟痛症

跟痛症以中老年人及體重較胖者多見,是足底筋膜受到長期、持續、過大地牽拉而在足跟處發生慢性勞損,導致的慢性無菌性炎症;足底脂肪墊較厚,缺乏肌肉組織,脂肪墊作為脂肪組織,一旦損傷,就非常難修復。

簡單說來就是,足底常年累月的受到壓迫,而且體重較重的人受壓更甚,足跟沒有壯碩的肌肉進行保護,只有一層懶洋洋的脂肪,久而久之便受到了損傷。

跟痛症的特點是起病緩慢,行走之初局部疼痛,行走困難,堅持短距離行走數分鐘後疼痛緩解,長距離行走後疼痛加重。可一側或兩側發病,可分為跟內痛、跟後痛、跟下痛,以跟下痛最常見。

劃重點:

  1. 起病緩慢

  2. 剛剛開始走的時候足跟疼痛

  3. 行走困難

  4. 走幾分鐘後疼痛稍微緩解

  5. 長時間行走疼痛加重

跟骨側位X線片可能看見跟骨底面結節前緣有大小不等骨質增生,這就是骨刺。骨刺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這裡所說的「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

多數人的足跟痛都是因為腳後跟長骨刺,引起滑囊無菌性炎症造成的。對於這種情況,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不論勞動還是休閒娛樂,要想著經常變換姿勢,避免固定姿勢對局部造成壓迫。

然而,只要是足跟痛,就是因為長骨刺嗎?不一定哦!

臨床觀察發現,跟痛症疼痛的程度與跟骨骨刺大小並不成正比。有症狀者可無骨刺,有骨刺者可無症狀。

現在普遍認為,跟骨骨刺只是跟痛症的可能原因,兩者之間不存在必然關係,不能簡單地認為跟骨骨刺等同於跟痛症。

但是跟骨骨刺一旦形成,勢必對周圍腱膜、足底跟部脂肪墊形成潛在刺激,累積性刺激造成跟骨骨刺周圍組織水腫增生增厚並發生無菌性炎症,成為跟痛症潛在致病因素。

治療跟骨骨刺的關鍵不是消除骨刺,而是在於消除骨刺周圍的無菌性炎症。

也就是說,只要有了骨刺,就很有可能發展成跟痛症,只是時間問題。消除炎症很重要!

跟痛症的治療

(1) 進行肢體鍛鍊:主要包括足底筋膜和跟腱牽拉鍛鍊,足底筋膜牽拉有助於炎症的消退。每天反覆牽拉跟腱和足底筋膜是減輕跟痛症患者疼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具體方法請醫生進行指導)

跖腱膜牽拉鍛鍊(圖片來自《足踝外科學》)

(2) 使用足底墊、跟骨墊:能減少或分散跟骨撞擊的應力,緩衝和支撐跟下的纖維脂肪組織,從而起到治療跟痛的效果。

(3) 進行肢體固定:疼痛嚴重時,可用夜間夾板或石膏托固定踝關節背伸5~10°,以免使足底筋膜在夜間痙攣,晨起活動時引起疼痛。

(4) 採用體外震波(衝擊波)治療:此療法可促進足跟處局部血液循環,加快了局部炎症的減退,是治療此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最近較為熱門的治療方法。

(5) 服用消炎鎮痛藥物:主要是非甾體消炎藥,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對大多數跟痛症的急性疼痛發作和長期疼痛是有效的。但是此類藥物胃腸道反應比較強烈,既往有消化疾病病史患者慎用。

(6) 採用局部封閉:當大多數保守療法失敗時,許多臨床醫生會藉助此療法。本療法短期內的療效是肯定的,多次頻繁使用可能會引起足底腱膜、跟腱斷裂及足跟脂肪墊的退化,所以需控制使用次數及頻率。

(7) 採用手術療法,極少數患者經過6個月以上的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可採用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方法主要有軟組織松解、跟骨骨刺切除。切除骨刺雖不是手術治療的首要目的,但是在做軟組織松解手術同時將跟骨骨刺一併切除還是有必要的。

綜合整理自

人衛智網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從骨至筋——骨科醫生對你說》

主編:郭樹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