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看懂每日該吃多少東西:來自營養科醫生的能量計算法

說話不溫柔 發佈 2019-12-31T06:22:13+00:00

晚餐到了晚餐時間,人們的飲食往往出現兩極分化,要麼是繼續"清淡",要麼是好好"補補",作者建議,晚餐的健康意義在於補充白天沒有攝入的營養,"清淡"應是少油少鹽而不是不吃蛋白質類食品,"補補"得視白天哪些營養素沒有吃夠,如果圖一時痛快大吃大喝,很容易把胃撐大,這時馬上入睡,就會誘發

文、圖/說話不溫柔


如果被問到:"你覺得你的身體夠健康嗎?"你會怎麼回答?

相信很多人會使用這個回覆:"……還行吧!"

也就是並非特別健康,但還過得去,沒什麼特別大的毛病。


在生活、工作雙重壓力下,亞健康、慢病人群越來越多,"保溫杯里泡枸杞"越來越年輕化,越是在大城市,敢說自己身體健康的人越少。在2017《中國城市白領健康狀況白皮書》中就顯示:中國主流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處於過勞狀態的白領接近6成,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有的人甚至因為對健康沒自信而害怕去做體檢。想要改善健康該怎麼辦呢?

大家不約而同想到的"加強鍛鍊""按時休息""吃好一點"。尤其是"吃好一點",更好操作更快見效。


怎麼吃才算"吃好一點"呢?你真的懂得怎麼去"吃"嗎?

很多人說起飲食理論一套一套的,但自己在健康方面依然有不少煩惱,比如,減肥很久還是沒瘦下來、塑身很久卻不見肌肉增加、敷面膜很久一斷檔臉蛋就不光鮮了……到底應該吃什麼、怎麼吃,才能讓我們的身體保持健康,少生疾病呢?


北京安貞醫院營養科、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夏萌寫了《你是你吃出來的》這本書,就是給大家一個解決"吃"的方法。夏萌指出,疾病很大程度上是"吃"出來的,想要回復健康,得從源頭做起,把身體缺失的營養"吃"回來,吃對飯才能少生病,因此,她總結了自己在營養科10年10萬多病人的治療經驗,希望此書能廣泛傳播營養學知識,讓更多的人從源頭上守護健康。

從生病說起


一般人都是身體不舒服了,才會想到"吃點什麼",用食療或者滋補的辦法讓身體恢復元氣。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吃可以幫助我們身體恢復健康呢?從人為什麼會生病說起。

在營養科醫生的眼裡,人為什麼會生病?這得從細胞說起。

人體由40萬億~60萬億個細胞構成,除了遺傳、外因等先天和不可抗因素,疾病的本質就是細胞損傷的速度超過了修復速度。不合理的飲食、運動、睡眠和不健康的心理都有可能損傷我們的細胞,我們平時說身上哪裡哪裡不舒服了,其實就是那個部位的細胞修復速度跟不上了。細胞的修復速度由什麼決定的呢?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細胞自身的生命周期,二是細胞的營養狀況,也即細胞的先天條件和後天基礎,而細胞修復的唯一原料,就是食物中的營養素,一個人每天的生命原料輸入渠道只有一個,就是"吃",所以,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細胞的生命周期,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好好吃飯",讓細胞修復跑贏損傷,維護好健康。

人這一生就是一個細胞不斷自我修復的過程,疾病發展是細胞修復與損傷之間賽跑的結果。

7大營養素要吃夠

臨床醫學將人體所需全部營養素歸為七類: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礦物質、膳食纖維、維生素、水。

重點是:"人體所需",這些營養素是維持我們生病和健康的必要物質,如果人體內短缺了就會生病甚至有生命危險。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吃飯的意義在於為人體補充營養素。所以去看醫生,多數時候都會被建議"好好吃飯"。

好好吃飯太麻煩了,有沒有吃得簡單又營養全面的方式?

天然的"單純吃它就能滿足人體一天所需營養"的食物不存在。人造的倒是有,比如腸內營養液,但是那是醫生開給病人吃的,而且也不好吃。

好好吃飯的"飯"是什麼樣子的?先看看一頓普通的家常飯菜:

米飯、土豆燉牛肉、白菜燉粉條、涼拌山藥泥、煮紅薯


有葷有素、有五穀雜糧、有涼有熱,算不算健康飲食了呢?

答案是:不算,食物種類多不等於營養豐富。

為什麼呢?因為這頓飯只占了七大營養素里的三種,牛肉屬於蛋白質類,白菜屬於膳食纖維類,米飯、土豆、粉條、山藥、紅薯都屬於碳水化合物類,這頓飯還缺少礦物質、脂類、維生素和水。即便水可以單獨喝,炒菜加了植物油,牛肉里含有一點動物油,這頓飯的礦物質、維生素和脂類的總量也還是少之又少。


那怎麼辦?

知道自己要吃多少→知道自己要吃什麼→知道三餐怎麼吃→生病了怎麼吃

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先解決把營養素吃夠了的問題。

作者指出,七大營養素該補哪些,補多少,先看個人能量平衡狀態。如果發現能量不平衡,再有針對性地去深挖是哪種營養素不平衡,從而做出對應的營養素補充方案。

每天的消耗等於每天的攝入,就達到能量平衡。

一個人的能量消耗主要有三個方面:基礎代謝、運動和食物消化;

一個人的能量攝入主要有三個來源: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類,對於喝酒的人來說,酒精是第四個能量來源。


怎麼知道一天裡自己要吃多少能量呢?分三步走。

第一步,算出標準體重。以厘米為單位,用身高減去105,就得到標準體重。

比如一個人身高175厘米,減105就是70,70千克就是他的標準體重。

第二步,算出每日所需總能量。

像辦公室辦公、電器修理、售貨之類人員,一天75%的時間是坐或站著,25%的時間是站著活動的,屬於輕體力勞動者,用標準體重乘30,就得到每日所需總能量。

如果一天25%的時間是坐或站著,75%的時間從事特殊職業活動,比如學生、司機、電工、安裝工等,這種屬於中體力勞動者,就用標準體重乘35;

如果一天有40%的時間是坐或站立的,60%的時間從事特殊職業活動,比如舞蹈演員、煉鋼工人、傳統耕作的農民、體育運動員、裝卸工、採礦工人等,屬於重體力勞動者,就要用標準體重乘40了。

一個身高175厘米的輕體力勞動者,每日所需總能量就是70×30=2100千卡。

第三步,算出每日所攝取的三大能量比例。作者根據中國居民飲食現狀和身體狀況建議,正常人每天攝入能量里,碳水化合物占55%,蛋白質占15%,脂類占30%是比較合適的。

一個身高175厘米的輕體力勞動者,每日所需的三大能量比例是:2100×55%=1155千卡的碳水化合物,2100×15%=315千卡的蛋白質,2100×30%=630千卡的脂類。


知道了每種能量的數量,接下來就要做克重的換算

碳水化合物的產能係數是4,即每克碳水化合物產能是4千卡,那麼產生1155千卡需要1155÷4=288.75克的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的產能係數是4,產能315千卡需要315÷4=78.75克蛋白質,

脂類的產能係數是9,則630千卡需要630÷9=70克脂類。

也就是說,一個身高175厘米的輕體力勞動者,每天得吃進288.75克的碳水化合物、78.75克蛋白質、70克脂類才能滿足日常消耗。


光知道自己要吃多少還不行,還得知道自己要吃什麼。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類怎麼換算成我們日常食物呢?

碳酸化合物也稱為糖類,基本上可以等同於主食,像米飯、麵條、大餅、紅薯、土豆都是,攝入主食儘量粗細結合,一半米麵類,一半粗糧和谷薯類為好。不過大家要記得:

50克白米或白面≈200克薯類≈100克豆類或400克水果,

吃之前先衡量一下能量值就好。


蛋白質在食材中一般體現為肉魚蛋奶。一個中等大小的雞蛋、每200毫升牛奶的蛋白質含量都是6克,100克瘦的肉類,不管是四條腿的還是兩條腿的還是魚類的,蛋白質含量是17~20克 ,

上面例子中的78.75克蛋白質換成食物就是1個雞蛋、300毫升牛奶和150克肉類或魚類,這就是一個身高175厘米的輕體力勞動者一天的蛋白質所需。

作者鼓勵多吃進蛋白質,蛋白質的量不要超過一天總能量的20%即可。


脂類該怎麼吃呢?作者建議一半動物油一半植物油。

動物油從正常飲食中的肉蛋魚奶類食物中就可以獲得,比如吃蛋白質類食物的時候,可以多吃魚類、蝦類,這些食物含有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更多一些,如果吃得很素,就要把植物油的比例加大。

一個身高175厘米的輕體力勞動者一天需要吃70克脂類,35克來源於動物,這在肉蛋魚奶里含有,35克來源於植物,這35克可以用35毫升的炒菜油(多種植物油調和)和一把堅果來解決。

脂類≠肥胖,舉例來說,大腦離不開優質脂類提供營養,皮膚和頭髮要有光澤也要靠足夠的脂類。

以上說的就是食物的能量計算方法,掌握了這個方法,減肥或者增重就可控了。但是,只知道自己一天要吃多少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類,還不能叫做"會吃飯",還有礦物質、膳食纖維、維生素、水這幾樣營養素又該怎麼吃呢?

這裡來做一個書中的小結:

碳水化合物:主要指主食,按照能量平衡方法計算,即使懶得計算,每人每天吃的糧食也不應少於150克。50克白米或白面約等於200克薯類或100克豆類,儘量粗細結合

蛋白質:攝入量為一天總能量的15%~20%,不管是四條腿的還是兩條腿的還是魚類的、陸地的還是海洋的,都要換著吃。植物蛋白不能代替動物蛋白,也不要單獨吃豆製品,會加重肝臟腎臟負擔。

脂類:攝入量為一天總能量的30%,作者推薦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比例為"3:4:3",如果還要簡單一點,就是一半動物油一半植物油,動物油在動物性食品中獲得,炒菜用的油壺裡可以是一半茶籽油或橄欖油,再倒入一半玉米油或花生油或大豆油,混著吃

礦物質:動物性食品(包括蛋類奶類),尤其是海洋動物儘量每天都吃

膳食纖維:多吃葉菜,每人每天最好吃一斤蔬菜

維生素:每人每天的新鮮水果應吃200~350克,不能是果汁。兩個中等大小的蘋果約400克,考慮到能量平衡,如果吃了兩個中等的蘋果,就要少吃50克的米、面

水:一天8或12杯因人而異,不渴、尿液淡黃色、3~4小時如廁一次即是喝水足夠

看到這裡,估計很多讀者會覺得:能量計算已經夠複雜了,"每天吃什麼"已經很煩了,現在還有這麼多注意事項沒說到,豈不是更煩?

夏萌醫生也知道這一點,為了便於操作,她將食物分為五大類:糧食類、動物性食物類、蔬菜類、水果類和油脂類,每天吃夠這些,7大營養素的攝入就不用發愁了。那這"糧油葷素果"又該怎麼吃呢?

用三餐舉例。

早餐

夏萌醫生給大家分享了一款"中國式100分健康早餐",製作時間只要10分鐘。

【備料】冰箱裡要備齊幾天的食材:

牛奶、剝殼的堅果、帶殼熟雞蛋、煮好的主食如玉米餡餅包子等,以及一些適合冷藏幾天的蔬菜水果如黃瓜西紅柿等,也就是冰箱食材先要覆蓋"糧油葷素果"這五類。

【製作】微波爐+電磁爐

先用微波爐加熱主食,

開了微波爐用電磁爐熱牛奶,牛奶燒開後馬上離火,

熱牛奶中投入剝殼的雞蛋,再往裡加一把堅果、一勺蜂蜜,

此時主食熱好,桌上再添半根黃瓜或一個小蘋果。早餐製作完成。

看看這頓早餐——


為了更豐富大家的選擇,作者還推薦了好幾種早餐形式,

中式做法

包子+雞蛋+果蔬汁

烙餅+雞蛋+牛奶+水果

火燒+雞蛋+肉類

五穀雜糧飯+雞蛋+牛奶+水果

西式做法

全麥麵包+火腿+雞蛋+果蔬汁

土豆+雞蛋+牛奶+果蔬汁

無論怎麼吃,都不脫離"糧油葷素果"這五類,我們可以把一天的能量分1/3或者1/2給早餐,具體看當天的晚餐吃得多不多而定。

午餐

午餐又該怎麼吃呢?先是算好午餐需要吃進的能量,然後參考"中國居民平衡膳食餐盤(2016)"做到"三足鼎立",蔬菜占一半,另外一半由蛋白質和糧食均分。中午的主食最好有一些粗糧,比如老玉米、紅薯、土豆之類,讓人有飽腹感還不易發胖和犯困。水果呢可以放在午餐吃,也可以作為下午的加餐享用。

有很多人圖省事,午餐就吃一碗麵,這樣"簡單吃"的後果就是飯後不久昏昏欲睡,影響下午精神狀態,而且營養攝入也不平衡。如果懶得計算就參考這個餐盤吧!

晚餐

到了晚餐時間,人們的飲食往往出現兩極分化,要麼是繼續"清淡",要麼是好好"補補",作者建議,晚餐的健康意義在於補充白天沒有攝入的營養,"清淡"應是少油少鹽而不是不吃蛋白質類食品,"補補"得視白天哪些營養素沒有吃夠,如果圖一時痛快大吃大喝,很容易把胃撐大,這時馬上入睡,就會誘發反流性食管炎。晚餐距離入睡應該有一段時間距離,如果下午18點到20點內晚餐的話,在晚10點到23點之間入睡,這樣有利身體健康。

加餐

三餐之外,很多人有加餐的習慣,加餐又該怎麼吃呢?首先,加餐的能量也要算入一天的能量消耗里,其次,加餐要和上一頓飯空開三個小時,如果一天吃兩頓加餐,可以分別放在上午10點到11點,下午15點到16點這兩個時間段內。加餐應吃三類不同的食物,比如一個水果加一杯酸奶加幾粒堅果,或是一杯牛奶加一個水果加一個小點心,如果只吃一類食物,容易造成營養單一。


下一篇文章將會拆解書中的"生病了怎麼吃"部分的內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