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按細菌、病毒分類為指引,也能解決細菌、病毒引起的疾病嗎

答摩健康 發佈 2020-03-04T16:47:32+00:00

其實在中醫看來,細菌、病毒引起的疾病終歸是使人處在某一狀態。如細菌、病毒,若以西醫觀念看,是感染性疾病的常見病因。

中醫不按細菌、病毒分類為指引,也能解決細菌、病毒引起的疾病嗎?


答:大部分可以!


其實在中醫看來,細菌、病毒引起的疾病終歸是使人處在某一狀態(證)下,中醫擅長的就是調整狀態


這裡可以有一個反問,當人體狀態恢復正常,症狀、體徵消除了,細菌、病毒還在嗎?或者還起作用嗎?抑制或阻止細菌、病毒的作用只有直接殺滅或對抗一種途徑嗎?



病因的因-緣-果


在這裡,不妨借用佛家的因-緣-果關係來作一淺顯類比。


先談「」,因是指最初之動機或所為。在唯識學上,稱之為「種子」。就好比植物的種子,播種於地,就有可能生長出植物()。果者,被生成的一切現象。


如細菌、病毒,若以西醫觀念看,是感染性疾病的常見病因(因),它們作用到人體,就有可能產生疾病(果)。


注意!是「可能」,而不是「一定」。


因為,種子要生根、發芽、長苗、開花、結果是需要諸如土地、肥料、陽光、雨露等條件的。不同的條件,植物的長與不長,或長勢是不同的,所有可能對此種子產生影響的因素或條件就是「」。


一顆種子,若置於極地的的冰雪中,不管過多久都是不會發芽、開花、結果的。



因此,結不結果,或結出什麼樣的果,不能光看「因」,而要看因緣是否有際會,以及如何際會,缺因或缺緣皆得不到果。


換言之,細菌、病毒(因)要引起疾病(果)也需要「緣」,這個緣,就是人體不同的生化內環境,中醫或會將之表述為不同的體質或正氣狀態。


這樣,萬事萬物就有了因緣俱同、同因不同緣、同緣不同因、因緣俱均不同等種種因緣關係(如果把緣再細分,關係就複雜很多了),各種各樣的因緣會合就產生出世間各種各樣的現象之果。


因此,從邏輯上來說,要想改變「果」,那麼,既可通過改變「因」,也可通過改變「緣」,甚至是「因」、「緣」均改變來達到。


西醫的治療目標主要是通過改變「因」——抑制或殺滅細菌、病毒等。


中醫的方式就有點複雜了。上一篇文提到辨證求因,本質上來說是辨象求因,如呈寒象即反推其因為寒。


若以《黃帝內經》之六氣異常為六淫論,則邏輯簡單,寒證之因就是感受了自然界之寒冷之氣。


但若以意象化後之六淫論,問題就沒那麼簡單了。這寒證之因實是原始病因(因)作用到人體生化背景(緣)後產生的合力,由此合力而導致寒證。


因此,中醫的「因」若套入佛家的「因」、「緣」關係中,就不能以一個「因」字概括,而實是「因緣際會」後的共同作用。


因緣並治的中醫


所以,中醫的治療本質就是「因緣」並治。只是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用到際會中難以拆解的「因」、「緣」的比重不同而已。


比如外感風熱,若將銀翹散、桑菊飲拿去化驗,您會發現裡面確實有些藥物具有直接的殺菌或抗病毒作用。


因此,會有人認為這是中醫「科學化」的依據,因為它們與西醫的對「因」治療有著相近的機理。


儘管銀翹散、桑菊飲這麼複雜的藥物成分對人體的生化內環境肯定有一定的改變作用,但在機理上就常會被忽略。


我們也暫且把它們看作是作用於「因」大於「緣」吧。



但假如是外感風寒呢?已經千百年臨床印證有效的麻黃湯、桂枝湯是通過直接殺菌、抗病毒來起效的嗎?


又或者換一種方式來說,銀翹散、桑菊飲的殺菌、抗病毒作用應該大於麻黃湯與桂枝湯,但若以之來治療外感風寒證,它們的效果會好於麻桂兩湯嗎?還是恰恰起反作用,使寒者更寒?


若麻黃湯、桂枝湯不是通過直接殺菌、抗病毒來起主要作用,則它們的療效的主要機制不是已經呼之欲出了嗎?


不就是通過改變了機體寒性的生化內環境(緣),最後改變了「寒」的結果嗎?


那麼細菌、病毒引起寒、熱不同證時,中西醫治療有何優劣?


且聽下回分解

關鍵字: